绪论篇——中外哲学的一般形态 1
第一章 哲学的意义 1
哲学的字源义 1
目录 1
中国、印度哲学的字义 4
哲学的实质或本质定义 8
归纳出来的共同定义 12
知识来自好奇 15
哲学的性质 18
三十八度的光荣 25
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哲学 25
哲学是雪的女儿或热带产物 27
问题是否就这样简单 30
物质条件影响心身 33
技术并不能完全改变自然 35
难题的解答 36
谈谈西方古代哲学的几个中心 38
我国的古代思想中心 41
罗马时代的两个思想中心 43
哲学气质与气候 45
西方哲学的逐渐北移——中古时期 46
西方哲学的再北移——近代时期 48
中国后期思想的移动 50
第三章 时代背景与哲学 53
纪元前五六世纪的光辉 53
澄清一个错误的观念 54
青年民族难有哲学 56
时代的圆满 58
雷其武的记载 61
哲学不是希腊的专有品 63
西方哲学与环境 66
东方哲学的时代背景 70
罗马哲学的起来 74
两个反省 75
创造思想的年龄 78
第四章 中外哲学的理论起源与概况 83
哲学上的三大论题 83
从心理状态看这三个论题 84
从哲学史看这三大论题的发展 86
归结一下 91
逻辑学讲些什么? 92
数理逻辑概要 97
知识论的意义 98
且谈形上学 101
本体论的内容与范围 103
自然神学是什么? 106
宇宙论的意义 109
哲学心理学的内容 113
道德哲学的内容 117
本论篇——中外哲学内容之比较研究 126
第五章 中外逻辑学之比较 126
西方的逻辑思想 126
形式逻辑学 127
质料逻辑学 132
中古时代的逻辑 136
中古时代在逻辑学上的成就 138
近代与当代的逻辑学 139
印度的因明学 140
尼也牙经 141
形式逻辑的出现 143
中国的逻辑学 145
公孙龙子的成就 146
荀子的论调 148
墨学中的逻辑思想 151
合同异与离坚白的诡辩逻辑思想 161
第六章 对认知官能的思想 167
怀疑论的主张 167
经验论的学说 169
理性主义说些什么? 171
对诸论的批评 173
温和实在论的肯定 176
结语:官能有正确认知的可能 179
第七章 知识及判断知识真假的标准 182
中外哲人对知识的认知 182
中国哲人的知识思想 182
印度哲人的知识思想 195
西方哲人对知识的思想 196
中外哲人对判断知识真假的标准 201
中国哲人对知识真假的标准 202
印度哲人的知识判准 205
西方人对于知识真假的判准 206
第八章 中外方法论的构成 211
中国哲人对方法的提出 211
先秦哲人的求知方法 211
宋朝哲人的求知方法 217
清朝哲人的治学方法 221
印度人的求知方法 222
西方哲人的方法构成 223
古希腊人的求知方法 223
中古时代的求知方法 226
近代人的求知方法 229
西方当代哲人论方法 233
总结 234
第九章 有与变的问题 237
西方哲人对有与变之说法 237
实物与其各种形状 237
实物的变化 239
实物变化及其状况之解释 240
对潜能的概念 242
现实的概念 244
现实与潜能的组合 245
印度哲学对变与有的学说 247
中国哲人对有与变的理论 249
其他东方民族有关有与变的思想 253
结语 253
根有三种形式 256
无根的主张 256
第十章 寻根的哲学 256
泛神论 258
未可知论者 260
神的可认知性 261
西方哲学对于根(神)的思想 262
印度对神的思想 269
其他原始社会对神之思想 273
埃及对神的思想 273
苏末尔人的思想 274
伊朗人对神的思想 275
闪民族对神的思想 275
犹太民族的一神思想 276
阿拉伯人对神的思想 277
非洲人对神的思想 278
中国人对于根的思想 279
无无根的思想存在 280
根的肯定 281
对位格神的思想 285
先秦儒书中的天上帝 286
天道与自然律 297
墨荀二子对天之思想 299
两汉的有神思想 301
宋朝哲人对神的看法 302
总结 307
第十一章 宇宙的构成与生成 309
西方哲人对宇宙构成的意见 309
原子论的解释 310
力说对宇宙构成之主张 314
形质合一说的真象 316
印度哲学的宇宙构成 319
中国人对物的构成之说法 321
先秦人的见解 321
董仲舒的说法 323
气的解释 324
理气为物之构成 325
宇宙的生成 328
西方人对宇宙生成的看法 328
印度人对宇宙生成的看法 329
中国人对宇宙生成的主张 330
其他国家 332
余论:宇宙的终结与边际问题 332
第十二章 人的问题 336
西方哲学对人性问题之解决 336
唯物论的解决 336
形质二元论的解决 340
人的组合问题 341
柏拉图的说法 342
心理生理的平行说 343
用作用来解释 347
自然的结合 348
灵魂——肉体的形式 350
其他有关灵魂的理论 351
印度哲学对人的主张 352
灵魂是精神体吗? 353
灵肉是一个实体吗? 353
佛教与灵魂 356
有关灵魂其他方面的理论 357
其他家的主张 358
中国哲学论人 359
诗书易中对人的提出 359
人的由来 360
人之贵 362
灵魂问题 367
天人合一说 370
天人感应说 371
天人同体 373
天人合一 374
论人性 375
道家论性 376
法家论人性 378
杂家的人性论 379
墨子的人性论 379
儒家的人性论 380
第十三章 道德问题 384
论西方人对伦理道德之思想 384
伦理性的自然基础 392
伦理定律 393
伦理性的绝对基础 393
伦理律与人自由权 394
人生目的论 395
伦理定律、责任以及制裁 397
人伦道德 403
人伦之德的分类 404
印度哲学的伦理思想 406
伦理教育的原则与限界 410
大乘的伦理思想 413
中国的伦理思想 416
苦行的主张 417
自然说 418
快乐主义 418
灭欲的主张 419
统一理欲说 420
人生在现世的目的 420
儒家的生活理想 421
道家的人生目的 423
墨子的人生目的 425
其他各家的人生目的论 425
关于自然道德律与义务及其制裁 427
关于道德的总论与分论 428
礼 429
第十四章 社会政治思想 433
西洋人论社会的形成 433
国家的由来 435
国家主义之生起 438
政治的自由主义以及其批评 440
权力 441
权力的由来 442
政体形式 446
附录:经济问题 449
中国哲学中的政治思想 451
国家社会的由来 452
国家的由来 454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 456
儒家的政治思想 459
礼记内的政治论 462
道家的政治思想 463
墨子的政治思想 465
法家的政治思想 467
商鞅的政治思想 468
韩非的政治思想 469
慎到的法治思想 469
两汉的政治思想 470
南北朝及唐代的政治思想 473
宋元明清的政治哲学 475
我们再谈唐甄的政治思想 480
大同思想 483
结语 487
个人与社会 487
国家与个人 488
第十五章 从哲学分期的特征看中外哲学 491
人是小天地 491
余论篇 491
思想也受有形体的影响 493
思想史上时期与特征之成因 495
第一时期的古代时期 498
西方的古代 499
中国古代的特征 501
第二时期的所谓中古时期的思想特征 502
西方的第二时期 503
中国的第二时期 509
西方的第三时期 510
第三时期的近代哲学特征 510
中国此期的特征 513
第四时期的当代期 513
西方的第四期 514
第十六章 哲学的进步 517
对过去的怀念 517
问题正确的提出 518
对古代的巡礼 520
所谓落伍的中古时代 521
辉煌的近代与现代 528
图书馆与杂志 531
研究室的林立 532
学哲学的人数与产物 533
批判批判批判 536
研究领域的扩大 538
方法的研究 541
哲学史与哲学的哲学 543
结论 544
第十七章 哲学中的新和旧 547
新和旧的意义 547
从古代哲学看新旧 550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新和旧 555
西方中古时代哲学的新旧面貌 557
我国中古哲学上的新和旧 563
从西方近代哲学中去探视 565
笛卡尔的新建设 569
中国的近代 573
当代哲学中的新和旧 576
结论 582
第十八章 哲学与非哲学之关系研究 585
跳到圈外看圈内 585
有没有纯哲学的存在? 586
从哲学存在看哲学与非哲学 589
培根的哲学主张 593
西方近代哲学与非哲学 593
笛卡尔的哲学主张 598
康德思想的常数 602
黑格尔思想的全貌 608
黑格尔思想的由来 609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612
虎塞尔的主张 620
杜威的实例 624
逻辑实证论的主张 626
吠陀时代 631
印度哲学中的哲学与非哲学 631
祭祀神秘期 634
奥义书的时代(七五○——五五○) 635
古典时期 636
耆那教与佛陀时代 637
莫利亚与松佳时期 637
大乘发展期 638
古波达时期 639
文化扩展期 640
古典后期的印度哲学 641
中国哲学中哲学与非哲学之关系 642
道家的哲学与非哲学 642
儒家的哲学与非哲学 644
墨子的哲学与非哲学 646
各家余论 647
两汉的非哲学 648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 652
隋唐时代 654
宋明道学的非哲学 657
结论 658
第十九章 哲学内容的创作 661
创作的意义 661
创作的可能 664
创作的责任 672
创作的实例 673
我们的态度 675
第二十章 哲学的永恒与时限 677
真理形式的不变性 677
真理具体的存在的历史性 679
否认真理的历史特征的错谬 681
否认真理本质外观的谬说 684
两种说法的错误 685
形式与物质 687
哲学在其本质上是永恒的 689
哲学在其存在方面是变的 691
从哲学的真伪说哲学的变 693
结论 695
第二十一章 哲学的统一 697
解决的困难 697
解决的可能 698
从哲学本身去看 701
从哲学的第一个事实去看 703
深度的反省 705
第一原则所给的召示 708
哲学史的例证 710
哲学家的合作 712
结语 714
结论篇 718
第二十二章 如何重建我们的哲学 718
哲学与实在 718
从哲学史看哲学的实在性 721
温和实在论的主张 724
观念论是不是承认实在性呢? 726
从实在性看重建哲学的基本路线 730
几个基本原则的检讨 734
结论 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