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学文主编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63337385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 2

1.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当代性 2

2.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状况及发展思路 6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3

1.转变期(1844年以前) 13

2.确立期(1844—1857) 17

3.成熟期(1857—1872) 19

4.总结期(1872—1895) 20

三、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演进 22

1.保尔·拉法格 23

2.弗·梅林 25

3.普列汉诺夫 26

4.列宁 28

5.毛泽东 30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状况 31

1.卢卡契 33

2.法兰克福学派文艺观 35

3.“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37

4.“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39

第一章 体系特点与体系面貌 44

一、体系的存在与重构之辨 44

1.关于体系存在与否的争论 45

2.对体系否定说的否定 47

二、体系的性质与特点 52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2

2.理论与方法的统一 55

3.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57

三、科学形态体系的标志 60

1.体系的科学性 60

2.体系研究的应有方法 62

1.社会结构中的艺术 64

四、体系的架构与形态 64

2.历史发展中的文学艺术 68

第二章 艺术研究方法论 71

一、“经典形态”艺术研究方法论 72

1.唯物史观:使文艺研究成为科学 72

2.文学研究的绝对要求:历史主义原则 75

3.不要遗忘黑格尔:辩证的方法 78

4.批评方法: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 81

二、“经典形态”与现代趋向 85

1.文艺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趋势 85

2.新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关系 88

第三章 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定位 92

一、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92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93

2.艺术同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 99

1.关于“反映”的问题 103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03

2.关于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中的“主体”要素 108

三、艺术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109

1.具有促成社会变革的力量 110

2.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 112

3.艺术作品的价值基础 114

第四章 艺术的发展历程 118

一、“不自觉”的艺术与艺术发生的条件 118

1.“不自觉”艺术的实质 119

2.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121

3.想像与实践能力的作用 123

二、艺术的发展及其形态 127

1.分工与艺术发展 128

2.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状况 130

三、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关系 135

1.“不平衡关系”理论的规定 135

2.“不平衡关系”理论的意义 139

第五章 艺术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 142

一、“艺术精神的掌握”概念的提出 142

1.对“掌握世界方式”的不同理解 144

2.艺术精神掌握世界方式的意义 148

二、“艺术精神的掌握”的特征 149

1.从思维层面看 150

2.从创作层面看 152

3.从形态层面看 157

三、艺术精神掌握的对象与主体 161

1.艺术精神掌握的对象 161

2.艺术精神掌握对象的价值 163

3.艺术精神掌握的主体与主体性 165

第六章 艺术生产与生产的艺术 170

一、艺术生产思想的提出 170

1.一般劳动过程的特点 174

二、艺术生产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174

2.关于艺术生产的过程 178

三、艺术的生产性与艺术生产力 185

四、艺术的生产性与意识形态性 191

1.对艺术意识形态属性的理解 191

2.艺术生产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相互渗透 194

五、艺术生产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0

第七章 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 204

一、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205

1.形式是一定内容的形式 206

2.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内容的融合 208

二、关于“艺术性”问题 209

1.分析作品艺术性的方法 210

2.反对“玩弄美学技巧” 211

三、艺术形式的诸要素 213

1.语言 213

2.表现手法 224

3.情节 231

四、关于风格 236

1.“风格即其人” 236

2.艺术风格的特点 238

3.风格的形成 242

4.经典作家的风格 246

第八章 批判精神与批评艺术 251

一、批判精神 251

1.批判精神的表现 253

2.批判精神的成因 259

二、批评标准 262

1.文学批评“最高的标准” 262

2.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 263

3.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 268

4.文学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273

1.比较方法 275

三、文学批评方法 275

2.综合方法 279

3.分析方法 281

四、批评家的素质与批评态度 282

1.批评家的素质 282

2.批评态度 288

第九章 人的解放与艺术理想 293

一、艺术与人性、人道主义 293

1.对人和人性的理解 294

2.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 298

3.文艺表现怎样的人性 301

二、艺术的社会理想 305

1.艺术理想及其实现条件 305

2.未来时代艺术设想 307

后记 311

重要参考文献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