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养牛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
第二节 我国养牛业概况 3
第三节 世界养牛业概况和发展趋向 4
第二章 牛的起源驯化与分类 7
第一节 研究家畜起源与驯化的意义 7
第二节 牛的起源 7
第三节 牛的驯化 10
第四节 牛的分类 13
第五节 牛种及其分布和特征 18
第三章 牛的生殖生理与繁殖技术 29
第一节 牛的生殖器官 29
第二节 与繁殖有关的内分泌 34
第三节 精子与卵子的构造 38
第四节 受精过程 42
第五节 母牛的发情及其鉴定 44
第六节 发情控制——同期发情 52
第七节 人工授精 58
第八节 妊娠 75
第九节 分娩 93
第十节 母牛不孕、流产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 103
第十一节 繁殖力的统计方法 107
第四章 牛的饲养原理与饲养科学 109
第一节 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成分和功用 109
第二节 牛的消化器官和消化器官的功能 113
第三节 牛的营养需要 123
第四节 饲料 132
第五节 饲料的加工 150
第六节 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154
第七节 饲养标准与日粮配合 160
第八节 国外饲养科学和饲料加工技术的新进展 163
第五章 役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168
第一节 役牛的营养需要、饲养特点与饲养方法 168
第二节 役牛在使役期间的饲养管理 177
第三节 役牛的安全越冬度春 184
第四节 幼牛的饲养管理 186
第五节 役牛的卫生和管理 190
第六节 役用牛舍 195
第七节 厩肥处理和利用 198
策六章 肉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205
第一节 肉牛的生长与发育 205
第二节 肉用犊牛的饲养 208
第三节 生长牛的饲养原理 210
第四节 生长牛的营养需要 213
第五节 国外肉牛生产的几种饲养方式 216
第六节 我国肉牛生产的饲养经验 221
第七节 牛的育肥 228
第七章 乳用牛的科学饲养与管理 240
第一节 泌乳母牛的饲养与管理 240
第二节 干乳母牛的饲养管理 251
第三节 乳牛的挤乳 257
第四节 犊牛的培育和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265
第八章 种公牛的培育与饲养管理 278
第一节 培育种公牛的重要意义和特点 278
第二节 后备种公牛的选留 278
第三节 后备种公牛的培育 279
第四节 成年种公牛的饲养技术 280
第五节 种公牛的一般管理 282
第六节 提高种公牛性机能的途径 283
策九章 牛的外形和鉴定 287
第一节 牛体各部位的形态 287
第二节 役牛外形上的要求和评分表的应用 294
第三节 肉用牛、乳用牛、兼用牛的外形要求和评分鉴定 302
第四节 年龄鉴定 310
第五节 体尺测量和指数的计算 314
第六节 体重的测定 319
第七节 年龄、性别和外界条件对牛的体质外形的影响 322
第十章 牛的生产性能及其测定方法 325
第一节 牛的役用性能及其测定方法 325
第二节 牛的肉用性能及其测定方法 334
第三节 牛的乳用性能及其测定方法 357
第十一章 牛种和牛的品种 396
第一节 我国牛种 397
第二节 瘤牛和江河型水牛 434
第三节 肉用牛品种 440
第四节 乳用牛品种 449
第五节 兼用牛品种 457
第十二章 遗传学原理及其应用 467
第一节 遗传学发展简史 467
第二节 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 471
第三节 孟德尔遗传定律 481
第四节 质量性状的遗传及其应用 489
第五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及其应用 493
第一节 引言 511
第十三章 牛的改良和育种 511
第二节 优良种畜的选择 514
第三节 本品种选育 540
第四节 杂交改良 560
第五节 新品种的培育 577
第六节 育种基本工作——畜群标记与记录 583
附录一 588
1.肉牛若干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 588
2.乳牛若干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 589
3.体尺体重测量记录 590
4.种公牛或种母牛血统卡片 590
5.挤奶日记 591
6.公牛采精记录 591
7.母牛配种繁殖记录 591
9.犊牛断奶后生产性能统计表 592
8.犊牛出生至断奶资料统计表 592
10.个体饲料消耗量记录表 593
11.幼牛培育卡片登记表 594
附录二 595
1.我国奶牛饲养标准 595
表1.成年母牛维持的营养需要 595
表2.每产1公斤奶的营养需要 597
表3.母牛怀孕最后四个月的营养需要 597
表4.生长母牛的营养需要 599
表5.生长公牛的营养需要 605
表6.种公牛的营养需要 611
表7.体重与代谢体重换算表 612
2.奶牛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表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