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前言 1
第一篇 理论基础 23
第一章 农民工的概念内涵和主要特征 23
一 政策演变视野中农民工发展轨迹 23
二 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29
三 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特征 34
第二章 农民工是党的执政基础 44
一 中国工人阶级是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44
二 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9
三 农民工党员是农民工中的骨干 53
四 农民工党员所在的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 62
第三章 农民工在发挥作用中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66
一 促进经济发展,夯实党执政的经济基础 66
二 推动政治建设,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72
三 提升文化建设,夯实党执政的文化基础 75
四 加强社会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79
第二篇 困境分析 85
第四章 党员管理工作困境 85
一 入党难实现 86
二 去向难把握 89
三 教育难实施 90
四 管理难到位 92
五 作用难发挥 95
六 领导不重视 97
第五章 党组织建立运行困境 99
一 党组织组建率低的困境 99
二 党组织队伍主体意识不强的困境 101
三 党组织领导班子后继无人的困境 106
四 党组织设置方式不适应的困境 108
五 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没有建立的困境 110
六 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够的困境 113
第六章 农民工中党的政策落实困境 115
一 经济政策落实的困境 116
二 政治政策落实的困境 119
三 文化政策落实的困境 125
四 社会政策落实的困境 130
第七章 困境原因分析 136
一 思想认识不高 136
二 理论研究滞后 140
三 城乡二元体制束缚 143
四 动力机制不足 145
五 制度建设缺失 147
第三篇 路径选择 153
第八章 乡村人、城市人与政治人:构建农民工党员主体意识激活机制 153
一 农民工党员主体意识的基本内涵 153
二 主体意识是农民工党员成为主体的前提 158
三 构建意识激活机制,引导农民工党员政治参与 160
第九章 社会化、世俗化与实践化:构建农民工党员素质提升机制 168
一 农民工党员素质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169
二 素质因素是农民工党员发挥作用的基础 172
三 构建素质提升机制,促使农民工党员成为政治人 176
第十章 需求性、回应性与动力性:构建农民工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183
一 农民工党员激励、关怀、帮扶的含义和本质 184
二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是农民工党员成为主体的重要条件 187
三 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农民工党员政治归属感 190
第十一章 信息化、动态化与规范化:构建农民工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98
一 农民工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现实意义 199
二 农民工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 202
三 农民工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路径选择 205
第十二章 适应、建构与覆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215
一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现实意义 216
二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基本原则 219
三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路径选择 222
第十三章 补给、互动与联结: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230
一 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现实意义 231
二 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基本原则 233
三 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路径选择 236
第十四章 生成、输出与转换:落实党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 247
一 落实党对农民工群体的经济政策 248
二 落实党对农民工群体的政治政策 252
三 落实党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政策 259
四 落实党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政策 264
附录一 以农民工群体为对象的调查问卷 270
附录二 以党务工作者为对象的调查问卷 276
附录三 以农民工党员为对象的调查问卷 280
参考文献 286
全书索引 302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