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持盈”话语——中国人的独特智慧 1
第一章 生存的追问 9
一、持盈问题意识 9
二、德性位置 12
三、意义何谓又何为? 16
第二章 道德源头:从天道到义务 19
一、《周易》的“天人盈亏” 19
二、《老子》的“保此道者不欲盈” 23
三、《孟子》的“义之路辨” 27
第三章 两条主体路向:《周易》和《老子》 34
一、《周易》持盈有道观中的德性意识 34
二、《老子》持盈有道观中的德性意识 45
三、一个比较:殊途而同归 54
第四章 《管子》阐发 59
一、持满者与天 60
二、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62
三、夺余满补不足 64
第五章 持盈境界 67
一、关于《周易》中的先后关怀、忧乐关怀和生死关怀 68
二、关于《老子》中的先后关怀、忧乐关怀和生死关怀 71
三、关于《管子》中的先后关怀、忧乐关怀和生死关怀 76
第六章 欹器之辨:孔子的一段“持盈”情结 83
一、关于《孔子家语》一书 83
二、孔子读《易》,至《损》《益》说持满 86
三、持盈关切 92
第七章 关于欹器之辨:汉代哲学的一个共识 98
一、汉代哲学著作中的记载 99
二、《韩诗外传》和《说苑》 101
三、持盈有道的共识 107
第八章《法言》、《太玄》中的亮点 112
一、《法言·重黎》:持满于扼欹 113
二、《太玄》中的《周易》持盈卦象义 116
三、《州官十二箴》:持盈话语的亮点深化 126
第九章 《淮南子》一书 132
一、持盈而不倾 132
二、顺《老子》,与道为一 135
三、据《周易》,持盈见解 144
第十章 《呻吟语》点滴 156
一、致泰保泰 157
二、当使之损 162
三、持盈关切中的特殊语境 166
四、德性坚定,自德性中走来 180
第十一章 “仁之熟”辨:船山持盈观念中的一个论点 186
一、盈而后奋 186
二、仁之熟 189
三、中道宽弘 193
四、持盈人格 197
第十二章 自概之道:曾国藩的感慨 200
一、何谓“自概之道” 200
二、自概道术 202
三、人定亦可胜天 211
第十三章 《诗经》和《尚书》:源头性支援分析 215
一、《诗经》的年代和作品 215
二、《诗经》中的持盈话语辨析 216
三、《尚书》的话语深处 224
四、《诗》、《书》并举齐称 232
第十四章 道统,三代至周:“持盈”话语中的事实辨识 236
一、“法先王”中的持盈底蕴 236
二、尧舜禅让的赞美 241
三、诸子视野中的禅让共识 246
一、《老子》与《周易》所论 278
第十五章 终始之辨 278
二、克终允德 281
三、“全节”观念 286
第十六章 衰世之辨 297
一、德衰 297
二、《逸周书》中的德性辨识 302
第十七章 帝鉴明理 311
一、唐太宗的《诫盈》帝范一辨 311
二、范祖禹的《帝学》至要 315
三、张居正的《帝鉴》阐明 319
四、《帝鉴》中的两个重要明理:商汤祈雨和汉武帝之悔 322
第十八章 人可胜天,持盈何在? 331
一、坚定的共识 331
二、求天人之“通” 333
三、在于德性 340
第十九章 持盈之道若干辨析 350
一、“谦”论 350
二、“损”论 353
三、“处缺”论 356
四、“奋”论 357
五、“慎”论 359
六、“悔”论 361
七、“熟”论 364
八、“备”论 368
九、“节”论 371
十、“中道”论 375
第二十章 共同财富:透过《菜根谈》 387
一、较盈亏 388
二、有余不尽 399
三、持盈关切 403
四、善体道,真境界:德性辨识 408
五、共同财富,一点余话 414
第二十一章 德性与存在 416
一、一种本体论语境分析:“德者,道之舍” 416
二、一种基础存在论意义分析:生存体系中的德性 419
三、一种历史观分析:《周易》历史进化观念中的德性意识 426
结束语:持盈于德性之中 440
后记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