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言 1
第一章中国东北及邻区的拼贴板块构造 1
第一节全球拼贴板块构造的展布 1
第二节中国东北及邻区拼贴板块的提出 5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大地构造观点追溯 6
第四节本区构造单元的划分 7
第五节拼贴板块范围及其与邻区的关系 9
第二章拼贴板块形成前的大地构造格局 12
第一节陆缘海槽及其在东北亚的展布 12
第二节古亚洲洋的生成与发展 13
第三章中国东北地区各微板块的组成对比及源区分析 21
第一节克鲁伦-额尔古纳微板块 29
第二节托托尚-锡林浩特微板块 31
第三节伊勒呼里微板块 33
第四节松辽微板块 34
第五节布列因-佳木斯微板块 38
第六节兴凯微板块 39
第七节本区各微板块基底结构对比及源区分析 40
第四章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解体与中国东北各微板块的形成与演化 45
第一节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解体 45
第二节中国东北各微板块的离散与聚合 47
第三节东北各微板块离散与聚合的总特征 59
第五章华北板块北缘与东北拼贴板块南缘的演化与对接 66
第一节寒武纪 66
第三节志留纪 67
第二节奥陶纪 67
第四节泥盆纪-二叠纪 68
第五节华北板块北缘构造发展总样式及与东北拼贴板块的对接 70
第六章西伯利亚板块、东北拼贴板块及华北板块的碰撞时限及地域 71
第一节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对接的一般认识 71
第二节古磁极迁移与板块对接 71
第三节三大板块最终对接的时限和地域 72
第七章 中国东北及邻区陆内碱性火山岩建造 80
第一节独特的碱性火山岩带 81
第二节碱性岩带的火山岩岩石组合 82
第三节碱性岩带的火山岩岩石化学性质 86
第四节贝尼奥夫带的倾伏与碱性岩带的形成 98
第二节西部钙碱性岩带 99
第八章中国东北及邻区的岛弧和活动陆缘钙碱性火山岩建造 99
第一节北端钙碱性岩带 99
第三节东部钙碱性岩带 105
第九章中国东北及邻区周边深海拉斑玄武岩火山岩建造 111
第一节对称分布的周边深海拉斑玄武岩带 111
第二节西部深海拉斑玄武岩带 111
第三节东部深海拉斑玄武岩带 111
第十章板内火山岩建造 116
第一节各微板块火山岩建造 116
第二节各微板块火山岩的共性 136
第十一章构造环境与火山岩建造 137
第一节周边海槽的扩张、收缩对火山岩发育和性质的影响 137
第二节活动带与板块区钙碱性岩的共生性 138
第三节活动带和板块区碱性岩的变异性 143
第十二章贝尼奥夫带的双向消减作用与火山岩分带的构成 145
第一节火山岩的分带综述 145
第二节岩浆岩的横向变化与双向消减的构造格局 145
第三节本区火山岩碱度的横向变化 146
第四节本区火山岩微量元素的横向变化 149
第五节贝尼奥夫带的消减及其倾没深度 150
第十三章 中生代火山岩岩浆的生成与演化 153
第一节火山岩岩浆源区分析 153
第二节贝尼奥夫带的存在与地幔局部熔融的条件 153
第三节本区中生代火山岩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 156
第四节本区中生代火山岩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 158
第一节陆相沉积盆地概述 161
第十四章活动带的沉积相与建造 161
第二节活动带的沉积相与建造 162
第三节活动带陆相盆地沉积特征 168
第十五章板块区的沉积相与建造 171
第一节二连盆地 171
第二节松辽盆地 176
第三节依兰-伊通盆地 183
第四节三江盆地 184
第五节板块区陆相盆地特征综述 185
第十六章活动带和板块区陆相沉积盆地沉积相与建造的综合分析 189
第一节陆相盆地的发展与火山活动 189
第二节断陷和拗陷是不同构造区盆地发展的不同形式 189
第三节陆相盆地的断裂活动 191
第十七章活动带和板块区陆相沉积盆地形成的地热效应 205
第一节两类构造区地热场的同源性 205
第二节两类构造区古热场演变的一致性 205
第三节不同构造区古热场显露的差异 206
第四节深部热场对活动带和板块区陆相盆地的效应 209
第十八章陆相盆地形成的深部成因 213
第一节中国东北及邻区的壳幔结构 213
第二节本区地幔对流与陆相盆地的形成 217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地幔对流的总效应 220
第十九章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221
第一节海底扩张的机理与能量 221
第二节不同板块的运动速度及其差异的形成 225
第三节关于地幔对流的认识 232
第四节海底的添加作用与地幔对流的关系 234
第五节古地槽发展的驱动力 234
第二十章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活动对本区构造发展的影响 237
第一节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活动年表 237
第二节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活动年表得出的启示 239
第三节关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本区构造发展影响的分析 239
第二十一章中国东北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发展的古应力场 242
第一节古应力场的表现特征 242
第二节应力场应变的理想化分析 244
第三节中国东北及邻区的古应力场与破裂变形 246
第二十二章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构造发展的动力学模型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