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 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杭生,杨敏等著;郑杭生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8736549
  • 页数:4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郑行生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大民政’理论与实践”课题的成果。该书以北京市的经验为蓝本,研究和分析了“大民政”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时代精神、发展规律、实践指向和未来趋向。本书对于关注和从事中国民政事业、民生事业、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和社会政策、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研究及实践的学界、政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篇 核心研究报告 3

导语“民生北京”“福利北京”与中国未来的一种对话——社会学视野下的“大民政”及“北京经验” 3

一、在“大民政”中与“北京经验”不期而遇 3

二、“北京经验”:独特品质、核心内涵和实践取向 5

三、“大民政”与迈向世界性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 6

四、“大民政”与“民生北京”、“福利北京” 9

五、“大民政”与“小康之后”的深思、期待和抱负 11

第一章 “大民政”与迈向世界城市的“北京经验” 14

小引 世界社会保障和福利发展视野中的北京“大民政” 14

一、社会转型与保障和福利:另一个视野中的“现代故事” 15

(一)从济贫到保障:西方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初期 16

(二)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的第一步 18

(三)另一个进程:作为社会权利的保障和福利 20

(四)福利国家的危机与历史的迂回 22

二、西方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演变过程的内在悖理 24

(一)效率还是公平:市场化经济始终的困扰 25

(二)不平等的合理化:保障福利制度与社会分层结构 26

(三)商品化—非商品化—再商品化:社会保障福利的演进 28

(四)所享与所得:福利的普惠承诺和国家的有限能力 29

(五)不等价的世界体系交换与社会福利的世界格局 30

三、“大民政”三问:Why?What?How? 33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大民政” 33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民政” 35

(三)我们怎样构建“大民政” 37

第二章 北京“大民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40

一、北京“大民政”初澜 40

(一)北京“大民政”研究的双重意涵 40

(二)回眸“大民政”理念的提出 41

(三)2008年的北京记忆 42

二、北京“大民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43

(一)问道新途:“大民政”理念的确定 43

(二)革新传统:从补缺救助走向普惠民生 46

(三)民生主轴: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大民政” 50

(四)制度建设:不断升级版的“大民政” 52

(五)“大民政”的传播扩散:叩响“福利北京”的大门 54

(六)北京“大民政”的最新动态 58

三、走向成熟的“中国经验”:北京“大民政”的价值意涵 63

(一)“大民政”的基本内涵 63

(二)“大民政”的价值意涵 68

四、民生唯重与科学发展:“大民政”的时代精神 76

(一)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初级发展走向科学发展 76

(二)民政理念的现代化:历史拐点上的中国社会 78

(三)民政视野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权利的福利 80

(四)民政方略的现代化:为民之政的一场变革 81

五、讨论:发展、适度、从容——“大民政”的中国智慧和持久活力 82

(一)积极和主动的发展 83

(二)动态和可控的适度 84

(三)自我调节的节律从容 85

第三章 “大民政”与构建“国家—社会”新型关系 87

一、“大民政”蕴含的理论与方法论意义 88

(一)“大民政”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88

(二)“大民政”中的“个体与整体”关系 90

(三)“大民政”中的“社会与国家”关系 92

二、从“大民政”看“国家—社会”的中国理念 94

(一)“国家—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 94

(二)中国传统福利保障体系中的“国家—社会” 98

(三)“大民政”中的国家责任与社会力量 103

三、“大民政”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三维 108

(一)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方式及其困扰 108

(二)“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应对“失灵” 111

四、“政府—企业—社会”关系的中国探索 114

(一)“政府—企业—社会”的有效合作 114

(二)“政府—企业—社会”:社会保障福利的三维复合体 115

(三)“政府—企业—社会”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 116

(四)“大民政”表达的“北京经验”:民生经济,责任政府,互助社会 119

五、讨论:“大民政”彰显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 134

(一)现代民政:“国家—社会”新型关系的产物 135

(二)“政府—市场—社会”:避免越位与缺位 136

(三)“大民政”的公平正义新意涵 136

第四章 “大民政”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民政”的体制制度转变与技术创新 138

一、从社会资源到民生资源:现代民政的立足点 139

(一)社会资源:“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关系的聚焦点 139

(二)“大民政”的现实议题:社会资源的开发汲取与优化配置 143

(三)“大民政”与社会资源向民生资源的转变 147

二、民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149

(一)“大民政”的结构协调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149

(二)“大民政”的制度完善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153

(三)“大民政”的机制联动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155

(四)“大民政”的功能互补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157

(五)小结 160

三、“大民政”的民生服务技术创新 161

(一)“大民政”的技术创新意义 161

(二)“大民政”的技术创新实践 162

(三)“大民政”的技术创新平台 165

(四)“大民政”的技术创新与民生资源的社区化配置 170

(五)民政技术创新案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177

四、讨论:“大民政”的制度和技术创新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179

下篇 专题研究报告 185

第五章 民生经济的到来:“大民政”视野下的经济和企业 185

一、“大民政”经济与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 185

(一)内需消费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185

(二)“大民政”经济发展与内需消费的扩大 190

(三)“大民政”经济中的经济发展理念更新 192

二、经济的社会考量:探索民生保障资源的创新之道 195

(一)当前中国民生保障发展的资源困境 195

(二)潜力挖掘与引导投入:“大民政”民生保障资源的来源创新 197

(三)造血能力建设:“大民政”民生保障资源的再生机制与长效机制 201

三、企业的福利贡献:自我再生产的普惠型社会保障 205

(一)社会价值追求:“大民政”中的“大民政”经济企业 206

(二)“大民政”经济企业的自我再生产能力 208

(三)北京“大民政”经济企业的普惠型保障特征 211

四、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中的“大民政”经济 214

(一)“大民政”:“重心下移”与“大民政”经济建设 214

(二)“大民政”经济发展的社会建设功能 217

(三)“大民政”经济发展的社区建设功能 218

五、讨论:普惠型社会保障期待的经济和企业 220

(一)“大民政”迈出的中国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第一步 220

(二)未来中国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大民政”经济与企业 221

第六章 “大民政”与公共服务创新和更好社会治理 223

一、“大民政”的诉求: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和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223

(一)“大民政”理念与实践的时代背景 223

(二)“大民政”理念:民政工作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破口 227

(三)“大民政”的实践诉求: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和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230

二、加强和创新公共服务:“大民政”惠民理念与政策实践 238

(一)服务型社会的来临 238

(二)加强和创新公共服务势在必行 242

(三)“大民政”的公共服务惠民政策与实践 246

三、新型社会管理:“大民政”与复合型的社会管理模式 248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 248

(二)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管理困境的根本途径 249

(三)“大民政”的社会管理理念与体制创新 251

四、“大民政”与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职能的持续转变 255

(一)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 255

(二)“大民政”理念与政府职能转变 256

(三)“大民政”的制度化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职能持续转变 258

五、讨论:社会资本视角中的“大民政”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260

(一)“大民政”理念与实践在创造社会资本中的作用 261

(二)“大民政”理念与实践的思考与未来 263

第七章 “大民政”与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助的新探索 267

一、民政服务社会化:“大民政”中的社会参与和社会组织 267

(一)现代民政发展趋势:民政服务社会化、多元化、联动化 268

(二)“大民政”:民政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模式 268

(三)“大民政”背景下的社会参与与社会组织 271

二、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 273

(一)社会转型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276

(二)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的新探索 278

三、“社会领域党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新型关系 283

(一)“政府—市场—社会”:“社会领域党建”中的合作与互动 284

(二)“社会领域党建”:分类分级的网络化管理格局 285

(三)党建的合力:多种力量的交汇凝集 287

四、新型社会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的整合 289

(一)市场发育、权利生长与社会服务体系的调整 289

(二)新型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的整合 290

五、讨论:“大民政”与民政服务职能的持续转变 296

(一)从价值理念到制度模式:“大民政”的完善与深化 296

(二)服务职能转变与和谐社会构建:“大民政”的政治意蕴 297

第八章 “大民政”与走向新阶段的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 301

一、“大民政”与走向新阶段的社会建设 301

(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新阶段的社会建设及其挑战 301

(二)北京市“大民政”对新阶段社会建设的回应 304

二、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在社区:“大民政”与社区建设 305

(一)社会组织方式变革与资源配置社区化 306

(二)北京市社区建设的历程 307

(三)北京社区建设新命题:“大民政”理念下的社区建设 309

三、“大民政”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构建社区“大管理” 311

(一)从“统治”到“治理”:“大民政”要求社区管理理念转型 311

(二)复合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社区治理结构 313

(三)参与式治理:构建开放多元的社区自治体系 321

(四)村庄社区化管理:社区管理体制的城乡一体化探索 327

四、“大民政”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构建“大服务”的社区平台 330

(一)通过社区服务改善社区民生:命题与挑战 330

(二)北京特色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历程与思路 332

(三)社区服务的理念创新:普惠化、多元化与均等化 333

(四)社区服务的机制创新:标准化、专业化与品牌化 337

(五)社区服务的内容创新:人性化与便利化 340

(六)社区服务的信息化与资源整合模式创新:“96156”个案分析 342

五、讨论:关于“大民政”与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346

(一)构建新型“国家—社会”关系,统筹多元主体协调发展 346

(二)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建设与社区建设格局,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 350

(三)融合人文与科学精神,以信息化手段塑造品质生活 350

第九章 “大民政”与城乡统筹:走向世界城市的必经之途 353

一、“大民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 353

(一)“大民政”与二元社会结构 353

(二)“大民政”城乡融合观与新农村建设 356

(三)“大民政”的生存权公平保障与新农村建设 359

二、推进城乡并轨的社会救助体系 361

(一)时空压缩、社会风险与传统社会救助体系 361

(二)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并轨的基本理念 364

(三)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并轨的北京实践 366

(三)城乡并轨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变革方向 369

三、构建城乡一体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 371

(一)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正义性 371

(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城乡一体化的北京实践 374

(三)城乡统筹的特别关注:社会优抚的同城待遇 380

四、讨论:普惠型民生保障、城乡一体化与世界城市建设 381

第十章 底线与发展:“大民政”与走上拐点的民生保障 386

一、普惠民生的初级考量:底线型社会保障 388

(一)底线型社会保障的形成与发展 388

(二)底线型社会保障的特点与问题 390

(三)底线型社会保障的重要作用 392

二、普惠民生的更高追求:发展型社会保障 393

(一)发展型社会保障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 393

(二)发展型社会保障的现状 395

(三)发展型社会保障的未来走向 396

三、构建可持续的普惠民生型社会保障体系 398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98

(二)普惠民生型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迫切需求 400

(三)普惠民生型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与构成 403

(四)“大民政”有效推进了普惠民生型社会保障的构建 408

四、“大民政”推动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的常规化 410

(一)风险社会中的个体安全问题 410

(二)风险社会中的城市安全问题 412

(三)防灾减灾的常规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414

五、讨论:“大民政”与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发展 416

(一)为什么说我国的民生保障已经走到了“拐点” 417

(二)如何通过普惠型的民生保障实践为社会创造一个能动的未来 418

(三)“大民政”的“双控”:社会福利碎片化与避免社会福利陷阱 419

(四)普惠型民生保障呼唤“大民政”的顶层设计 421

第十一章 北京市十六个区县局“大民政”推进案例 423

一、“大民政”中的民生服务创新探索 423

(一)东城区:利民服务创新中的市民中心 423

(二)西城区:便捷服务创新中的社区服务平台 425

二、“大民政”与新型社区建设探索 426

(一)顺义区:社区建设中的“四大平台” 426

(二)怀柔区:社区管理中的“五支队伍” 428

(三)密云县:社区管理中的自治和服务性网络 429

(四)大兴区:以自治为基础的村庄社区化建设 431

(五)通州区:以社区服务推动的村庄社区化建设 432

三、“大民政”中的社会力量与养老事业发展 434

(一)海淀区:清华园街道的街居养老模式 434

(二)房山区:吸纳社会力量推动的养老事业 436

四、“大民政”中的新型社会救助 437

(一)昌平区:慈善事业推动中的社会救助 437

(二)石景山区:社会救助中的“济困工程” 439

(三)延庆县:社会救助中的“爱心大篷车”和“爱心超市” 440

(四)朝阳区:社会救助中的“温暖阳光行动” 441

(五)丰台区:社会救助中的“大病应急周转金制度” 443

五、“大民政”中的殡葬事业创新 444

(一)门头沟区:打造惠民的殡葬服务体系 444

(二)平谷区:墓地平迁整治中的规范化秩序 446

后记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