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纲要及试题库 1
目录 1
第一篇 导论 1
A.基本原理纲要 2
第一章哲学概论 2
第一节哲学的性质和作用 2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
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 3
三、哲学是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
四、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意识形态 4
五、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5
六、哲学是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 5
第二节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6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6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7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 8
第三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0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4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源 15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7
第四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7
二、辩证法的基本形态 20
三、形而上学的表现形式 21
第五节历史观问题 22
一、历史观基本问题 22
二、唯心史观 24
三、唯物史观 26
四、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28
一、社会经济和政治前提 30
二、科学基础 30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0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30
三、理论来源 31
四、唯物史观的创立 3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3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3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 3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36
四、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37
B.导论试题库 38
一、单项选择题 38
1—27…………………………………(38)(47)①二、多项选择题 41
三、填空题 45
四、判断题 45
①前一个码是题目码,后一个码是答案码。 45
六、论述题 46
五、简答题 46
1—20 (41) 47
1—12 (45) 47
1.世界观就是哲学。 (45) 47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个基本 48
看问题。 (46) 48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 48
哲学派别。 (46) 48
展观,其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 48
唯物主义。 (45) 48
形态的哲学派别是形而上学 48
4.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 48
的唯一标准。 (45) 48
3.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8
2.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45) 48
7.把世界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外因,必然导致 49
唯心主义。 (46) 49
8.物是感觉的复合。 (46) 49
9.存在就是被感知。 (46) 49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 49
唯物主义。 (46) 49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 (46) 49
1.简要说明哲学的特点。 (46) 50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46) 50
1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肯定意志和思想 50
物史观。 (46) 50
12.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观都是唯 50
动机的作用。 (46) 50
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式 51
是什么? (46) 51
4.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46) 51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46) 51
7.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46) 52
的关系。 (46) 52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 52
8.简述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和 53
认识根源。 (46) 53
1.分析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3
对立的根源。 (46) 53
2.试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46) 54
3.为什么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斗争。 (46) 55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6) 56
5.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6) 57
第二篇辩证唯物主义 59
A.基本原理纲要 59
第一章唯物主义 59
第一节物质论 59
一、物质 59
二、运动 63
三、时间和空间 68
一、意识的本质 73
第二节意识论 73
二、意识能动性 83
三、意识的起源 87
第三节世界统一性原理 89
一、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89
二、世界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 91
三、世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93
第二章唯物辩证法 96
第一节辩证法概论 96
一、辩证法的联系观 96
二、辩证法的发展观 101
三、辩证法的规律观 107
四、辩证法的体系 111
第二节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15
一、对立统一规律 115
二、质量互变规律 129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37
第三节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4
一、原因和结果 144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50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54
四、内容和形式 159
五、现象和本质 163
第三章认识论 168
第一节概论 168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 168
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74
三、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77
一、一个认识的全过程 186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86
二、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95
三、认识辩证运动原理的意义 197
第三节真理论 200
一、真理和谬误 200
二、绝对真现和相对真理 206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210
第四节认识方法论 215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 215
二、分析法和综合法 221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227
B.辩证唯物主义试题库 233
第一章唯物主义 233
一、单项选择题 233
二、多项选择题 241
三、填空题 247
四、判断题 248
六、论述题 249
第二章唯物辩证法 249
一、单项选择题 249
五、简答题 249
二、多项选择题 267
(304) 272
并用它阐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272
1.试述辩证唯物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272
三、填空题 280
四、判断题 281
五、简答题 283
六、论述题 284
一、单项选择题 285
第三章认识论 285
二、多项选择题 292
三、填空题 301
四、判断题 302
五、简答题 303
六、论述题 304
1—54 (233) 305
1—29 (241) 305
1—24 (247) 305
1.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306
2.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248) 306
是一回事。 (248) 306
8.时间与空间的特性不受物质运动的制约。 307
7.时间和空间是绝对观念的产物。 (248) 307
的工具。 (248) 307
6.时间和空间……是整理感性认识材料 307
分化的根本条件。 (248) 307
5.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是物质 307
(248) 307
4.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 307
静止都是绝对的。 (248) 307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 307
(248) 307
特殊物质。 (248) 308
9.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 308
10.一切动物都有意识。 (248) 308
的反映。 (248) 308
12.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对现实 308
的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 (248) 308
11.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 308
都是绝对的。 (248) 309
16.在任何条件下,物质和意识的对立 309
(248) 309
15.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改造世界。 309
(248) 309
1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意识能动性。 309
意识。 (248) 309
13.人工智能(思维模拟)可以取代人类 309
19.空间和时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 310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何? (249) 310
理论的关系如何? (249) 310
1.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 310
(249) 310
的统一性。 (249) 310
1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 310
17.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运动性。 (248) 310
5.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249) 311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 (249) 311
3.为什么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49) 311
有何关系? (249) 312
6.什么是时间、空间?它们同物质运动 312
7.简述意识的本质。 (249) 312
9.简述意识的起源。 (249) 313
8.什么是意识能动性?其实现途径是什么? 313
(249) 313
10.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如何? (249) 313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314
(249) 314
(249) 315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及其意义。 315
(249) 315
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原理及其意义。 315
规律的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249) 316
4.试述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 316
5.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49) 317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关系如何? (249) 318
6.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和党的“解放思想 318
1—114 (249) 319
(249) 319
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根据? 319
7.为什么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解放 319
1—66 (267) 320
“非此即彼”。 (281) 321
1.辩证法只承认“亦此亦彼”,不承认 321
1—31 (280) 321
关系。 (281) 322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和相对的 322
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性 322
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互联结的根本属性,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的。 (281) 322
性质。 (281) 322
4.矛盾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具有对抗的 322
(281) 322
3.矛盾同一性就是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 322
2.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281) 322
都是绝对的。 (281) 322
10.一种内容只有一种形式与之相适应。 323
8.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 323
也没有斗争性。 (281) 323
9.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281) 323
(281) 323
11.内因是条件,外因是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282) 323
12.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323
(282) 323
只承认特殊,否认普遍。 (282) 324
13.个别只能在一般中存在,只能通过一般 324
而存在。 (282) 324
14.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的,不能相互 324
转化。 (282) 324
15.教条主义割裂了普遍和特殊的辩证关系, 324
18.度是事物保持其量的质的限度。 (282) 324
和源泉。 (282) 324
1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324
两种不同的状态。 (282) 324
1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 324
(282) 325
上升性。 (282) 325
25.一切联系都是必然的。 (282) 325
23.辩证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否定。 325
22.扬弃就是辩证否定。 (282) 325
(282) 325
21.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否定。 325
20.部分质变是根本质变的一种形式。 (282) 325
19.质变的根本形式是爆发式飞跃。 (282) 325
24.事物发展周期的特点是发展的前进 325
(282) 326
28.历史事件都是由偶然性支配的。 (282) 326
30.凡是存在的都是现实的。 (282) 326
科学的敌人。 (282) 326
26.因果联系都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82) 326
29.科学是研究必然性的,所以偶然性是 326
27.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326
33.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282) 327
32.内容是本质,形式是现象。 (282) 327
31.内容是本质和现象的总和。 (282) 327
34.假象是错觉,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282) 327
35.本质可以被感官直接感知。 (282) 328
36.现象和本质直接合而为一。 (282) 328
3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82) 328
外在矛盾的关系的。 (282) 328
38.本质和现象这对范畴是揭示内在矛盾和 328
方面和外在方面的关系的。 (282) 328
37.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是说明事物的内在 328
40.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整体和部分 329
的关系。 (282) 329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283) 329
2.简要说明世界普遍联系原理。 (283) 329
3.运动、变化、联系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330
怎样的? (283) 330
4.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83) 330
5.什么是系统?它和联系的关系是怎样的? 331
(283) 331
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83) 332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332
实质与核心? (283) 332
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 333
9.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83) 333
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283) 333
方法论意义? (283) 334
12.什么是质、量、度?度这一范畴有何 334
11.简述解决矛盾形式的多样性。 (283) 334
10.如何分析矛盾特殊性? (283) 334
15.什么是质变?基本形式有几种? (283) 335
14.什么是量变?基本形式有几种? (283) 335
(283) 335
13.简述量变、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的关系。 335
16.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于量变质变与 336
关系的对立。 (283) 336
(283) 336
18.简述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36
17.简要说明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 (283) 336
信念有何意义? (283) 337
21.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坚定共产主义 337
否定观的对立。 (283) 337
20.简要说明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 337
19.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283) 337
是向旧东西的回复”? (283) 338
22.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为什么“仿佛 338
23.什么是因果联系?有何特点? (283) 338
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有何区别? (283) 339
24.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它同 339
25.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283) 339
26.简述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 339
及其意义。 (283) 339
27.什么是可能性?怎样分析可能性? (283) 340
28.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283) 340
29.什么是现象和本质? (284) 341
30.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341
(284) 341
(284) 342
2.论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342
(284) 342
1.论述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其意义。 342
原理说明……政策的正确性。 (284) 343
3.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如何?并运用这一 343
4.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理论的正确性。 (284) 344
5.为什么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84) 345
6.为什么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 345
矛盾问题的精髓? (284) 345
7.说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及其意义。 346
(284) 346
8.试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284) 347
9.说明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284) 348
10.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284) 349
11.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284) 350
(284) 351
12.说明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51
13.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284) 352
14.说明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284) 353
(284) 354
15.说明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54
(284) 355
16.说明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55
17.论述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意义。 (284) 356
1—40 (285) 357
1—48 (292) 357
1—34 (301) 358
唯心主义认识论。 (302) 359
认识论是反映论。 (302) 359
2.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先验论,唯心主义 359
1.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是 359
3.能动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302) 359
6.认识的主客体之间首先是认识关系,其次 360
才是实践关系。 (303) 360
5.认识的主体是第二性的,认识的客体是 360
第一性的。 (303) 360
4.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02) 360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303) 360
活动。 (303) 360
7.实践既不是纯物质活动,也不是纯精神 360
两个阶段。 (303) 361
11.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量的 361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全过程的 361
12.认识的真正目的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 361
思维。 (303) 361
13.认识—实践—认识,是对一个客体认识 361
的全过程。 (303) 361
9.实践决定认识的对象和内容。 (303) 361
积累过程。 (303) 361
15.认识运动是有限的。 (303) 362
17.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所以客观事物即真理。 (303) 362
16.“群众—领导—群众”与“实践—认识—实践”这两个公式是同一的。 (303) 362
就可完成。 (303) 362
14.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认识全过程一次 362
19.对同一事物的真理可以有多个,所以 363
真理是多元的。 (303) 363
20.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组织起来 363
的经验。 (303) 363
21.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真理是永恒 363
不变的。 (303) 363
18.客观事物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03) 363
(303) 364
所以真理与错误没有明确界限。 (303) 364
25.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64
主义。 (303) 364
23.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364
24.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是绝对 364
22.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是相对 364
主义。 (303) 364
(303) 365
26.逻辑证明能指导实践检验,所以逻辑证明 365
29.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历史方法。 365
没有综合。 (303) 365
28.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 365
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03) 365
27.归纳法是初级认识方法,演绎法是高级 365
认识方注。 (303) 365
30.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抽象是感性具体。 366
(303) 366
1.为什么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 366
被动反映论? (303) 366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304) 366
3.简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304) 367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04) 367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述 367
(304) 368
5.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04) 368
6.简要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68
7.认识过程的飞跃是什么?为什么说飞跃 369
是能动的? (304) 369
8.简述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 369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04) 369
9.如何理解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性? 369
怎样实现这一飞跃? (304) 369
错在哪里? (304) 370
11.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304) 370
10.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主观真理 370
标准有何关系? (304) 371
14.简述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304) 371
13.什么是逻辑证明?它与实践检验真理 371
12.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304) 371
15.简述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304) 372
16.什么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304) 372
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304) 373
3.试述认识辩证过程原理,并用该原理说明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4) 374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 375
的关系。 (304) 375
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性(相对真理)的关系原理,并说明它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 (304) 376
意义和现实意义。 (304) 377
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并说明它的理论 377
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及其确定性 377
7.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 378
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304) 378
第三篇历史唯物主义 380
A.基本原理纲要 381
第一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81
第一节社会存在 381
一、社会的物质性和规律性 381
二、社会物质生活及其条件 385
第二节社会意识 391
一、社会意识概论 391
二、社会意识的结构 395
三、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399
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04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07
一、生产力 407
第二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07
二、生产关系 410
三、生产方式 411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14
一、经济基础 414
二、上层建筑 415
三、社会形态 416
第三节社会发展的辩证运动 421
一、社会基本规律制约社会发展的过程 421
二、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前各社会的表现 423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规律的特点 424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优越性 428
第四节社会革命 429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实质 429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431
三、社会革命的作用 433
第三章社会主体与社会前景 435
第一节阶级与国家 435
一、阶级 435
二、国家 441
三、阶级的消灭与国家消亡 446
第二节群众和个人 451
一、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451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53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55
四、群众和个人的关系 461
第三节社会前景 464
一、社会文明 464
二、人类的解放 469
B.历史唯物主义试题库 472
第一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472
一、单项选择题 472
二、多项选择题 476
三、填空题 483
四、判断题 483
六、论述题 484
五、简答题 484
一、单项选择题 485
第二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85
二、多项选择题 490
三、填空题 495
四、判断题 496
五、简答题 497
六、论述题 498
第三章社会主体和社会前景 499
一、单项选择题 499
二、多项选择题 505
三、填空题 513
四、判断题 515
五、简答题 516
六、论述题 516
1—32 (476) 517
1—11 (483) 517
1—28 (472) 517
1.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483) 518
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它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483) 518
3.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因此人口决定社会的发展。 (483) 518
4.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518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83) 518
5.社会历史是偶然事件的综合。 (483) 519
6.社会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483) 519
7.阶级社会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519
(483) 519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社会 519
意识的发展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519
(483) 519
9.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 (484) 519
11.自然科学是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520
10.宗教与人类社会同始共终。 (484) 520
它阻碍社会的发展。 (484) 520
形式。 (484) 520
1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520
1.简要说明劳动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84) 520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什么是错的? (484) 521
3.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 521
(484) 521
2.简述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 521
作用。 (484) 521
关系。 (484) 522
7.简述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 522
关系。 (484) 522
6.简要说明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之间的 522
作用。 (484) 522
5.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 522
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484) 523
区别。 (484) 523
11.简述共产主义道德与资本主义道德的 523
10.简述道德的特点和作用。 (484) 523
9.简述艺术的特点和作用。 (484) 523
8.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 523
10.阶级社会中的政治法律思想是上层建筑 524
14.简要说明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484) 524
13.简述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484) 524
的核心。 (497) 524
12.简述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484) 524
(484) 525
力量。 (484) 525
15.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525
1.试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525
(484) 526
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526
2.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运用这一 526
关系。 (484) 528
3.试述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 528
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484) 529
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思想 529
4.论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并运用 529
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484) 530
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物质文明建设和 530
5.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530
1—27 (490) 531
1—26 (485) 531
1.生产工具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 (496) 532
2.劳动者是指直接参与生产的体力劳动者。 (497) 532
1—14 (495) 532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 (497) 533
4.在生产关系中,起重要的决定作用的是 533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497) 533
5.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力是 533
生产方式的形式。 (497) 533
决定。 (497) 533
6.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 533
生产力。 (497) 533
7.经济基础既包括生产关系,又包括 533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497) 534
11.上层建筑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 534
9.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497) 534
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497) 534
8.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才是 534
12.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完全适合自己的经济 535
13.在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经济基础与上层 535
建筑的矛盾起决定作用。 (497) 535
14.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497) 535
基础。 (497) 535
15.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497) 536
16.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合 536
生产力的状况。 (497) 536
17.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标志是依靠群众, 537
发动群众。 (497) 537
1.生产力的结构是怎样的? (497) 537
2.为什么生产力是客观的? (497) 537
5.生产关系的系统是怎样的? (497) 538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497) 538
4.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497) 538
6.简述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39
(497) 539
7.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97) 539
8.如何理解生产关系的类型? (497) 540
(497) 541
11.简述上层建筑。 (497) 541
10.简述经济基础。 (497) 541
9.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541
13.简述社会形态及其方法论意义。 (498) 542
1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497) 542
14.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498) 543
1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优越性。 543
(498) 543
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498) 544
最伟大最深刻的革命? (498) 544
17.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 544
16.为什么新旧社会的更替只有通过 544
1.试述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 545
意义。 (498) 545
(498) 546
该原理说明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546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并用 546
3.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并阐明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坚持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及违背这一原理所导致的错误。 (498) 547
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548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98) 548
5.试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说明社会 548
4.试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阐明我国 548
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498) 548
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内在 549
矛盾特点,并阐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549
(498) 549
7.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98) 549
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498) 551
上层建筑的矛盾特点,并阐明国家 551
8.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 551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498) 552
阐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思想 552
9.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552
10.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意义。 (498) 553
11.试述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554
建立和发展的特点。 (498) 554
1—41 (499) 555
1—43 (505) 555
阶级。 (515) 556
1—19 (513) 556
1.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暴力掠夺而产生了 556
方法。 (515) 557
3.国家的实质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515) 557
4.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515) 557
2.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阶级社会的根本 557
5.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阶级必消灭, 558
国家必消亡。 (515) 558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15) 558
7.人民群众是由个人组成的,所以每一个人 558
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515) 558
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515) 559
8.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中都是起作用的。 559
10.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 559
9.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 (515) 559
(515) 559
11.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纯属偶然,所以 560
很难给以评价。 (515) 560
12.个人和集体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 (515) 560
代替群众。 (516) 561
13.社会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个人 561
14.领袖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因而可以 561
在社会发展中无所作为。 (516) 561
15.人的本性是善的。 (516) 562
16.评价个人价值的标准是其社会地位的 562
高低。 (516) 562
17.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 (516) 563
1.为什么说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563
产物? (516) 563
2.简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563
(516) 563
3.简阶级分析方法及其作用。 (516) 564
4.简述国家的产生和实质。 (516) 564
5.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516) 565
6.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565
政权? (516) 565
的关系怎样? (516) 566
7.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16) 566
8.在历史发展中个人作用与群众作用之间 566
9.简述无产阶级领袖的重大作用。 (516) 567
10.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和 567
根本领导方法? (516) 567
13.简述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 568
(516) 568
自由王国的飞跃? (516) 568
12.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从必然王国向 568
11.简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516) 568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 569
及正确认识和对待的意义。 (516) 569
2.试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坚持群众 570
路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16) 570
3.试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516) 571
4.试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树立共产 571
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571
主义的关系及意义。 (516)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