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牧草的引种驯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加楷,耿华珠,马鹤林,杨青川等编著
  •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551603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讲述了我国各种野生牧草引种驯化的科研成果及生产经验。

第一章概论 1

一、野生牧草的特点 1

目 录 1

二、野生牧草的研究进展 2

(一)调查研究阶段 3

(二)研究利用阶段 3

(三)发展阶段 4

三、引种驯化的意义与适于利用的类型 4

四、研究野生牧草的方法步骤 5

(一)草种的选择与采集 5

五、各地重要的野生牧草 6

(一)东北地区 6

(二)西北地区 6

(三)繁殖推广,用于生产 6

(二)引种试验 6

(三)华北地区 7

(四)其他地区 7

六、野生牧草的开发利用及发展前景 8

(一)建立人工草场 8

(二)杂交改良栽培品种 8

(三)选育新品种 9

(四)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9

第二章羊草 10

一、概述 10

(一)羊草的自然分布 10

(二)羊草的引种 11

(三)羊草的利用 12

二、羊草的分类及种群分化 12

(一)羊草的分类 12

(二)羊草的生态型 13

(三)羊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14

三、羊草的形态特征 15

(一)根的形态 15

(二)茎的形态 15

(三)根茎的形态 16

(四)叶片的形态 16

(五)穗的形态 16

(六)花的形态 16

四、羊草的生长发育 17

(一)种子的发芽与出苗 17

(二)分蘖与根茎生长 18

(三)羊草的穗分化 19

(四)羊草小孢子发育——花粉粒形成 20

(五)羊草的抽穗 21

(七)羊草的双受精及胚胎发育 22

(六)羊草的开花 22

五、羊草的结实特性 24

(一)羊草结实的特点 24

(二)羊草结实率低的原因 27

(三)提高羊草结实的途径 29

六、羊草新品种选育 30

(一)羊草的育种目标 30

(二)羊草的育种方法 30

七、羊草栽培技术 33

(一)耕地与整地 33

(二)播种 34

(三)羊草的田间管理 36

(四)促进羊草人工草地增产的其他方法 39

八、羊草的病虫害及防治 40

(一)羊草的主要病害 40

(二)羊草的主要害虫 42

九、羊草的营养成分及利用 44

(一)羊草的营养成分 44

(二)羊草的利用 46

十、退化羊草草原的改良 48

(一)羊草草原退化的原因 49

(二)退化草地的特点 50

(三)羊草退化草地的改良 52

参考文献 55

第三章披碱草 59

一、概述 59

二、植物分类及细胞学研究 60

(一)披碱草属的分类 61

(二)细胞学研究 67

(一)种子萌发与出苗 68

三、生长发育 68

(二)幼苗生长 70

(三)开花结实 70

(四)生长年限与产量 73

四、适应性与环境条件 73

五、栽培技术及草地管理 74

六、新品种选育 74

七、营养价值与加工调制 75

八、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 76

参考文献 76

第四章碱茅 78

一、概述 78

(一)碱茅的自然分布 78

(二)利用碱茅治理盐碱土的成就 79

(三)栽培碱茅草尚存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80

(一)碱茅的检索和植物学特征 81

二、碱茅的分类 81

(二)小花碱茅和朝鲜碱茅在分类上的分歧 82

三、碱茅的生长发育 83

(一)碱茅的发芽和出苗 83

(二)碱茅的分蘖 84

(三)碱茅的开花与结实 85

(四)碱茅地下和地上生物量比较 85

(五)碱茅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86

(六)碱茅的抗逆性 86

四、碱茅的栽培技术 87

(一)选地与整地 87

(二)播种 88

(三)田间管理 88

五、碱茅的利用 89

(一)碱茅的产草量 89

(四)碱茅的移栽 89

(二)碱茅的营养成分 90

(三)碱茅草的利用 91

参考文献 92

第五章冰草 94

一、概述 94

(一)自然分布 94

(二)引种试种和应用过程 94

(三)人工草地现状 96

二、形态特征 97

三、植物分类学与细胞学研究 97

(一)植物分类 97

(二)细胞学 98

四、生长发育 98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 99

(二)种子处理 100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 100

(一)整地 100

(三)播种时间 101

(四)播种量 101

(五)播种深度 101

(六)播种方式 101

(七)草地管理 101

(八)退化草地改良 101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 102

(一)主要病虫害 102

(二)防治方法 102

八、新品种选育 102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 104

(一)营养价值 104

(二)加工技术及利用 104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 106

参考文献 107

第六章新麦草 108

一、概述 108

(一)自然分布 108

(二)引种试种和应用过程 108

二、形态特征 109

(一)根 109

(二)茎 109

(三)叶 109

(四)花 110

(五)果实与种子 110

三、植物分类与细胞学研究 110

(一)植物分类 110

(二)细胞学 111

(二)抽穗、开花及结实 112

四、生长发育 112

(一)种子萌发、出苗与返青 112

(三)生长发育、年限与产量 113

五、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115

(一)温度 115

(二)水分 115

(三)光照 116

(四)土壤 116

(五)抗逆性 116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 117

(一)建植技术 117

(二)草地管理 118

(三)退化草地改良 118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 119

(四)种子繁殖及采种 119

八、新品种选育及生物技术应用 120

(一)引种驯化 120

(二)选育新品种 121

(三)生物技术应用 121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 121

(一)营养价值 121

(二)加工技术及利用 122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 122

参考文献 123

第七章野大麦 125

一、概述 125

(一)野大麦的自然分布 125

(二)野大麦的引种和应用 125

二、形态特征 126

(一)植物分类 127

三、植物分类与细胞学研究 127

(二)细胞学研究 129

四、生长发育 130

(一)种子萌发与出苗 130

(二)分蘖 130

(三)抽穗 130

(四)开花 130

(五)结实 131

(六)生长年限与产量 131

五、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131

(一)温度 132

(二)水分 132

(三)光照 132

(四)土壤 132

(五)抗逆性 132

(二)草地管理 133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 133

(一)草地建植 133

(三)种子繁殖及采种 134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 134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34

(二)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134

八、品种选育 135

(一)引种驯化 135

(二)新品种选育 136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 136

(一)营养价值 136

(二)加工调制 137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 137

参考文献 138

一、概述 140

第八章沙打旺 140

(一)根 141

(二)茎 141

(三)叶 141

(四)花 141

(五)果实与种子 141

二、形态特征 141

三、植物分类及细胞学研究 142

(一)沙打旺种名问题 142

(二)细胞学研究 142

四、生长发育 142

(一)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 142

(二)现蕾、开花及结实 143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 143

(一)温度 143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 144

(一)建植技术 144

(二)水分 144

(四)土壤 144

(三)光照 144

(二)草地管理 145

(三)种子繁殖及采种 146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 146

(一)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146

(二)虫的危害及其防治 147

八、新品种选育及生物技术应用 148

(一)引种驯化 148

(二)新品种选育 148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 148

(一)营养价值及饲养试验 148

(二)沙打旺加工利用技术 150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 151

参考文献 151

第九章胡枝子 153

一、概述 153

二、重要的几种胡枝子 154

(一)二色胡枝子 154

(二)绢毛胡枝子 161

(三)达乌里胡枝子 161

(四)尖叶胡枝子 162

(五)多花胡枝子 163

(六)阴山胡枝子 165

(七)山豆花 165

(八)美丽胡枝子 166

(十)短穗胡枝子 167

(九)细梗胡枝子 167

三、胡枝子属中其他种 168

(一)绿叶胡枝子 168

(二)大叶胡枝子 168

(三)铁马鞭 168

(四)中华胡枝子 168

四、胡枝子的研究方向 169

参考文献 169

第十章花苜蓿 171

一、概述 171

二、形态特征 172

三、生长发育 173

(一)种子萌发 173

(二)幼苗及植株生长 174

(三)开花结实 174

(二)施肥 175

四、栽培技术 175

(一)播种 175

(三)刈割 176

(四)采种 176

五、新品种选育 177

(一)直立型扁蓄豆 177

(二)作为苜蓿育种的亲本材料 177

六、营养价值及利用 178

七、今后研究的趋势及重点 178

参考文献 179

第十一章野豌豆 180

一、概述 180

二、多年生野豌豆 180

(一)山野豌豆 180

(二)肋脉野豌豆 182

(三)广布野豌豆 183

(四)东方野豌豆 185

(五)假香野豌豆 186

(六)北野豌豆 187

(七)黑荚巢菜 187

(八)线叶野豌豆 188

(九)歪头菜 190

三、一年生或越年生野豌豆 191

(一)窄叶野豌豆 191

(二)三齿萼野豌豆 192

(三)小巢菜 193

(四)箭筈豌豆 194

(五)四籽野豌豆 197

(六)毛叶苕子 198

(七)光叶苕子 199

参考文献 201

第十二章羊柴 202

一、概述 202

(一)自然分布 202

(二)引种试种及应用过程 202

二、形态特征 203

(一)根 203

(二)茎 204

(三)叶 204

(四)花、果实与种子 204

三、植物分类及细胞学研究 204

(一)植物分类 204

(二)细胞学研究 205

四、羊柴的生长发育 206

(一)种子的特性 206

(三)开花结实规律 208

(二)生长发育 208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 210

(一)羊柴分布区的气候 210

(二)羊柴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 211

(三)水分生理特性 211

(四)光照 214

(五)土壤 215

(六)抗逆性 215

六、栽培技术 217

(一)选地与整地 217

(二)种子处理 217

(三)草地的建植 217

(四)田间管理 221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 222

(一)病害 222

(一)同属种的开发利用 223

(二)虫害 223

八、同属种及生物技术应用 223

(二)生物技术应用 224

九、饲用价值及其利用 225

参考文献 225

第十三章三叶草 228

一、概述 228

(一)白三叶与红三叶的自然分布 228

(二)白三叶与红三叶的栽培利用 229

二、白三叶与红三叶的分类和细胞学研究 230

(一)白三叶与红三叶的分类 230

(二)白三叶种的分化一生态类型的产生 230

(三)白三叶与红三叶的核型分析 231

三、白三叶与红三叶的形态特征 232

(一)根的形态特征 232

(四)花序和花的形态特征 233

(二)茎的形态特征 233

(三)叶的形态特征 233

四、白三叶和红三叶的生长发育 234

(一)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234

(二)白三叶和红三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37

五、三叶草的栽培技术 239

(一)耕地与整地技术 239

(二)播种 240

(三)白三叶与稻田轮作 243

(四)白三叶与红三叶的田间管理 244

六、三叶草的病虫害 247

(一)三叶草的病害 247

(二)三叶草的虫害 249

(一)白三叶和红三叶的营养价值 251

七、白三叶和红三叶的利用 251

(二)三叶草的利用 253

参考文献 255

第十四章柠条 257

一、概述 257

二、柠条锦鸡儿的形态特征与分布 259

三、柠条锦鸡儿解剖构造 260

(一)根的旱生结构特征 260

(二)茎的旱生结构特点 260

(三)叶的旱生结构 260

四、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261

(一)生长发育阶段 261

(二)适宜的环境条件 264

(三)抗逆性 266

(一)采种 269

五、柠条的栽培技术 269

(二)育苗与移栽 270

(三)直播种植 272

六、柠条的经济利用 273

(一)生物产量 273

(二)饲用价值 275

(三)生态价值 277

(四)能源价值 278

(五)其他经济价值 278

七、柠条的管护与发展 279

(一)今后发展柠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79

(二)柠条的发展与研究方向 279

参考文献 280

(二)木地肤科学研究简况 281

(一)自然分布 281

一、概述 281

第十五章木地肤 281

二、形态特征 282

(一)根 282

(二)茎 283

(三)叶 284

(四)花 284

(五)果实 285

三、属种 285

四、生长发育 285

(一)种子寿命与发芽率 285

(二)当年株生长发育 286

(三)成年株生长发育 287

(五)根系生长 288

(四)再生性 288

(六)生产性能 289

(七)植株寿命 291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 291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 293

(一)建植技术 293

(二)草地管理 297

(三)退化草地改良 298

(四)种子生产 299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 299

八、引种驯化及新品种选育 300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利用 300

十、存在问题及建议 304

参考文献 305

第十六章华北驼绒藜 307

一、概述 307

(一)根 308

二、形态特征 308

(二)茎 311

(三)叶 311

(四)花 311

(五)果实与种子 311

三、生态型与细胞学研究 311

(一)生态型 311

(二)细胞学研究 312

四、生长发育 314

(一)种子萌发和出苗 314

(二)开花结实 314

(三)生长年限及产量 314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 315

(一)分布区的气候生境条件 315

(二)抗逆性 315

(一)建植技术 316

六、建植技术与草地管理 316

(二)草地管理 317

七、同属植物 317

八、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 318

参考文献 319

第十七章油蒿 320

一、概述 320

(一)自然分布 320

(二)引种试种和应用过程 320

二、形态特征 321

(一)根 321

(二)茎 321

(二)细胞学研究 322

(一)植物分类 322

三、植物分类和细胞学研究 322

(五)果实与种子 322

(三)叶 322

(四)花 322

四、油蒿的生长发育 323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 325

(一)气候及环境条件 325

(二)油蒿的水分生态特性 325

(三)油蒿的光照 329

(四)油蒿分布区的土壤 332

(五)油蒿的抗逆性 332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 333

(一)建植技术 333

(二)草地管理 335

(三)退化草地的改良 336

(二)沙蒿蚧壳虫 337

(三)大皱鳃金龟 337

(一)沙蒿木蠢蛾 337

七、油蒿的虫害及其防治 337

八、同属植物的开发利用 338

(一)差巴嘎蒿 338

(二)乌丹蒿 338

(三)光沙蒿 338

(四)褐沙蒿 338

(五)蒙古沙地蒿 338

(六)籽蒿 338

(七)准噶尔蒿 339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利用 339

(一)营养价值 339

(二)加工利用 339

参考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