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道:实有与虚无的浑含妙合 1
一、沿波讨源:道的原起与嬗变 1
二、阐幽显微:道的审美特征 20
三、精义曲隐:道的内涵层次 45
四、沉吟视听:道的审美映现 56
第二章 气:文本的第三状态 73
一、哲学探源 73
二、伦理转换 77
三、美学特征 85
四、价值判断 113
五、气的实现 128
第三章 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 144
一、中国古代贵和尚中的原初意识 144
二、人和与天和 155
三、中国古代和观念的意识形态结构 171
第四章 象:自然与社会的征兆 194
一、象之源流 194
二、观物取象 199
三、意象诠析 209
四、象外之象 223
第五章 自然:审美文化的独特视角 228
一、一般审美文化中的自然 228
二、艺术审美文化中的自然 275
第六章 风骨:雄强有力的审美风貌 296
一、“风骨”范畴的语源 296
二、书学理论中的“风骨” 300
三、绘画理论中的“风骨” 310
四、文学批评中的“风骨” 317
五、“风骨”范畴的统观 330
六、“风骨”范畴的意义与价值 347
一、意境的历程 357
第七章 意境:审美愉悦和精神解放的象征 357
二、意境的本质 369
三、意境的创造 377
四、意境的结构 385
五、意境的欣赏 397
第八章 神韵:生命意识的审美散发 405
一、对生命存在的自觉意识与审美意识 409
二、艺术创造中的生命韵致 413
三、生命意义的追寻与体味 421
四、文学批评中的“神韵”要求 432
五、直观感相、活跃生命、最高灵境 433
六、内省、直觉与有机体生命的点逗 439
七、特定风格的生命情调 449
一、“格”与“调”诗学美学含义的提出 455
第九章 格调:诗乐合一的审美观照 455
二、明清两代格调理论的发展 464
三、“格调”内涵的审美静态构成 483
四、格调意义下诗歌语言的审美观照 494
五、诗乐合一:格调于诗的音乐性审美观照 499
六、汉唐气象:格调的审美理想追求 508
第十章 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抒发 515
一、性灵及相关字词释义 515
二、晚明性灵说 522
三、清中叶性灵说 531
四、穷新极变:性灵的文学发展观 535
五、本色独造语:性灵的文学语言观 543
六、自抒情性:性灵的文学本质观 549
七、发愤不平:性灵的生命意绪之一 555
八、任情适性:性灵的生命意绪之二 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