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回顾 1
1.问题的缘起 1
2.研究现状回顾 5
二 概念、理论视角与方法 13
1.基本概念 13
2.视角、文献与方法 17
三 研究重点与结构框架 21
第一章 明代国家祭祀的管理体系 24
一 中央祭祀管理机构及其职掌 25
1.国家祭祀的总理部门——礼部及相关决策机构 25
2.国家祭祀的执行机构——太常寺 31
3.祭祀仪式过程辅助机构——鸿胪寺 41
4.祭祀器、物管理机构——光禄寺等 42
5.祭祀日期的选择机构——钦天监 47
6.各祭祀职能部门的运作与协调 49
二 其他相关机构和群体 51
1.祭祀活动的监察机构 51
2.相关群体——内官 55
三 地方政府公祭活动的管理机构 57
第二章 国家祭祀活动与仪式过程 63
一 常规祭祀等级及其变动 63
1.祭祀对象及等级的划分 63
2.祭祀体系的变动 75
3.主祭人员的分类及遣官代祀 83
二 非常规祭祀 88
1.登极 89
2.出征、巡幸与视学 93
3.册立、婚嫁及之国、营造 98
4.自然灾害、天象异常 102
三 祭祀程序与祭仪 109
1.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及其含义 109
2.祭祀过程与仪式 117
3.陪祀与分献 119
四 祭祀空间与器物 122
1.礼仪空间——坛壝及其他陈设 122
2.诸神贡献——祭器和祭品 129
3.感官设计——祭服与乐舞 139
五 祭文文本的内涵 151
1.祭文的载体、内容分类及在祭祀过程中的运用 151
2.祭祀文本体现的意图 154
3.祭祀文蕴含的天、神、君、臣、人、鬼关系 160
第三章 祭祀体系中的“神圣”世界 165
一天:人间与自然世界的终极秩序 165
1.祭祀体系中对“天”的角色定位 166
2.“天”论的读者:对“祀天”含义的解读与运用 172
二神、鬼:敬畏与驭控之间的崇拜对象 179
1.天神、地祇与明人的敬神观 180
2.祭祀体系中的“鬼” 186
三 圣贤:昭示伦理与道德的典范 191
1.“圣”、“王”之争 191
2.塑像与木主 199
四 配位与从祀:体系化的附祭系统 216
1.天地、社稷配享及其含义 216
2.太庙配享及其变动 219
3.孔子配享与从祀 222
第四章 常规国家祭祀的现世取向 235
一 天地、社稷祭祀:农业社会的精神演示 235
1.阴阳调和:天地祭祀体现的农本精神 235
2.土谷之神:祭祀社稷的祈福意涵 238
3.先农与先蚕:耕织意象的诗化 241
二 宗庙祭祀:“孝悌”与家国观念的结合 244
1.“孝悌”观念的展示和倡导 244
2.家国一体观念的凸显——帝系传承 249
三 岳镇、海渎、山川祭祀:标示四方之御的天下观 251
1.地理标识——岳镇、海渎、山川之祀 251
2.关于北岳祭祀的争论 258
四 城隍、厉鬼之祀:对地方社会的掌控与管理 264
1.幽明共治——城隍祭祀 264
2.震慑与安抚——厉鬼祭祀 269
五 帝王、功臣之祀:帝王统绪与崇德表功 272
1.帝王庙祭祀:圣帝贤王统系的认同 272
2.功臣庙之祀:人臣功德楷模的建树 278
六 孔庙祭祀:寓教于祀的实践 280
1.从京师太学与阙里祭祀到天下学校之通祀 280
2.教、祀结合的庙学体系 286
七 旗纛、马神之祀:邦国捍御的精神表达 290
1.大胜之征——旗纛祭祀 290
2.兴邦戡乱之威——马神祭祀 293
结论 297
1.关于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整体面貌 297
2.祭祀体系的准宗教内涵 303
3.延展的讨论 307
附录一 明朝公祭文文本汇编 311
附录二 明朝国家祭祀乐曲及乐章 326
参考文献 345
后记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