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李兴振 1
第一章部分地层时代的确定、划分和对比…………………………………………李兴振 1
第一节 中甸地块及其以东部分地层时代的确定、划分和对比 1
一、虎跳峡一带时代不明之变质岩及泥盆系 1
目录 1
二、关于中甸土官村、下桥头、箐口西村一带的玄武岩的时代 2
第二节金沙江构造带部分地层时代的确定、划分和对比 7
一、关于石鼓群 7
二、新主乡混杂岩带及其基质时代 12
三、关于攀天阁—工农乡一带混杂岩及其基质时代 12
四、关于德钦—巴迪一带的变质前泥盆系及雪龙山变质带 13
第三节北澜沧江构造带部分地层时代的确定、划分和对比 20
一、高黎贡山西侧日东—独龙江—片马—固东一带的石炭系—二叠系 20
二、高黎贡山东侧怒江河谷两岸的石炭系 23
三、澜沧江两侧的二叠系—三叠系 28
第一节 中咱-中甸地块古生代沉积演化 31
一、寒武系 31
第二章 中咱-中甸地块、昌都-思茅盆地的沉积演化…………江新胜 李兴振 杜德勋 31
二、奥陶系 34
三、志留系 38
四、泥盆系 40
五、石炭系 45
六、二叠系 47
七、小结 47
第二节 昌都-思茅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演化 48
一、中生代背冲扩展式前陆盆地阶段沉积演化 51
二、走滑拉分盆地阶段沉积演化 67
三、小结 72
第三章三江造山带的岩浆岩岩石学记录……………………………………………沈敢富 75
第一节三江造山带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75
一、概述 75
二、本区火成岩的重要特征 76
第二节三江造山带岩浆源区物质组成与物理-化学条件的初步探索 85
一、三江地区岩浆源区的划分 86
二、三江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演化模型的建构 89
一、甘孜-理塘强应变带 90
第四章 区域构造变形的基本特征…………………………………………李兴振 孙志明 90
第一节变形域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90
二、中咱-中甸地块弱应变带 94
三、金沙江强应变带 101
四、昌都-思茅地块弱应变带 110
五、澜沧江强应变带 121
六、保山地块弱应变带 123
七、高黎贡山弱应变带 125
八、独龙江强应变带 126
第二节韧性剪切带与对冲带 129
一、韧性剪切带 129
二、对冲带 145
第五章南北主要构造单元的连接及构造单元划分…………………………………李兴振 148
第一节南北主要构造单元的连接 148
一、甘孜-理塘构造带的南延 148
二、金沙江构造带的南延 149
第二节构造单元划分 150
一、划分方案 150
三、北澜沧江构造带的南延 150
二、各构造单元的基本地质特征 152
第六章碰撞造山过程…………………………………………………………………李兴振 175
第一节原特提斯期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 175
一、原特提斯金沙江-哀牢山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 175
二、原特提斯澜沧江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 176
第二节古特提斯期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 176
一、金沙江-哀牢山和澜沧江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 176
二、昌宁-孟连和甘孜-理塘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 180
第三节 中特提斯期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 182
一、班公湖-怒江带的洋陆转换与碰撞造山过程 182
二、雅鲁藏布江带的洋陆转换与新生代全面陆内汇聚造山阶段 182
第四节对冲式横断山式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深部机制探讨 186
一、对冲式横断山式造山带的首次提出 186
二、三江地区大陆造山带形成机制探讨 190
三、结语 200
参考文献 201
英文摘要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