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多层次模式分析相关议题 1
壹、多层次分析的模型界定 4
贰、变数集中化议题 14
主要参考文献 21
第2章 多层次分析集中化范例 23
壹、平均数中心化模型界定 24
贰、以个体学生为分析单位 25
一、简单回归模型 25
二、二个解释变项的复回归模型 31
三、四个解释变项的复回归模型 35
参、多层次模型平减的实例 44
一、零模型 44
二、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未平减 45
三、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总平减 48
四、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组平减 50
五、随机效果的单因子共变数分析模型 53
六、脉络模型 55
七、总体层次及个体层次变因对数学成就的影响 64
八、以平均数为结果的回归模型 70
主要参考文献 76
第3章 跨层次交互作用 77
壹、模型范例A 79
一、多层次模型 79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图示 80
贰、模型范例B 93
一、多层次模型 94
二、模型估计结果 95
参、模型范例C 96
一、多层次模型 96
二、模型估计结果 97
第4章 变异数的削减比值 99
一、零模型 104
二、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 107
三、个体层次的影响 110
四、一个总体层次解释变项的影响效果 113
五、二个总体层次解释变项的影响效果 116
六、四个总体层次解释变项的影响效果 118
主要参考文献 121
第5章 多层次模型的应用范例 123
壹、多层次模型的架构图示 124
一、模型A——零模型 124
二、模型B——具随机效果的单因子共变数分析模型 125
三、模型C——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 126
四、模型D——脉络模型 127
五、模型E——以截距为结果的回归模型 129
六、模型F——完整模型(以截距与斜率为结果的回归模型) 130
贰、范例说明 134
一、模型A——零模型 136
二、模型B——具随机效果的单因子共变数分析模型 142
三、模型C——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 147
四、模型D——脉络模型 152
五、模型E——以截距为结果的回归模型 158
六、模型F——以截距与斜率为结果的回归模型 162
七、统整说明 168
主要参考文献 174
第6章 多层次逻辑斯回归的介绍与应用 181
壹、前言 182
贰、胜算比与对数胜算比 184
参、HLM的操作程序 193
肆、多层次逻辑斯回归分析模型应用 204
一、完全无条件的模型 204
二、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A 207
三、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B 211
四、脉络模型A 217
五、脉络模型B 223
六、以截距(平均数)为结果的回归模型 231
七、完整模型 235
主要参考文献 240
第7章 三个阶层资料档结构与模组整合 243
壹、三个阶层资料档结构 244
贰、学生阅读成就的三个阶层模型资料档 250
一、阶层一资料档变数名称 251
二、阶层二资料档变数名称 253
三、阶层三资料档变数名称 255
参、三个阶层资料档之MDM模组 257
一、选取三个阶层的标的资料档 258
二、选取各阶层的变项 259
三、Make MDM视窗界面的操作 264
肆、「WHLM: hlm3 MDM File」视窗界面 270
一、MDM模组内容的增删 273
第8章 三个阶层之多层次模型 281
壹、三阶多层次模型的基本说明 282
一、完全无条件化模型 282
二、完全条件化模型 284
贰、三阶多层次模型范例 287
一、个体层次解释变项对结果变项的影响(第二层与第三层没有置回脉络变项) 287
二、个体层次解释变项对结果变项的影响(第二层与第三层有置回脉络变项) 287
三、班级层次解释变项对结果变项的影响(第三层没有置回脉络变项) 288
四、学校层次解释变项对结果变项的影响(第三层没有纳入脉络变项) 288
五、学生层次及学校层次解释变项同时对结果变项的影响(第二层与第三层有纳入脉络变项) 289
六、学生层次解释变项及班级层次解释变项同时对结果变项的影响(第二层有置回脉络变项) 289
七、班级层次与学生层次对阅读成就影响之跨层次交互作用效果(未纳入第三层次解释变项) 290
八、班级层次与学生层次对阅读成就影响之跨层次交互作用效果(第三层截距项有纳入学校层级脉络变项及解释变项) 291
九、学校层次与学生层次对阅读成就影响之跨层次交互作用效果 292
参、三个阶层之多层次模型图示 292
一、零模型 292
二、随机系数回归模型A 293
三、随机系数回归模型B 294
四、以平均数为结果的回归模型A 294
五、以平均数为结果的回归模型B 295
六、脉络模型A 295
七、脉络模型B 296
八、脉络模型C 297
九、跨层次交互作用效果A 297
十、跨层次交互作用效果B 298
十一、跨层次交互作用效果C 299
肆、学生阅读成就之三个阶层的多层次模型分析 299
一、零模型 299
二、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 303
三、家庭结构、家庭资本与学生阅读成就之关系 310
四、学校组织特征解释变项对学生阅读成就的影响 315
五、班级属性特征与阅读成就的关系 319
第9章 阅读成就三阶层模型的应用实例 327
一、同时纳入学生层次解释变项与班级层次解释变项对阅读成就的影响情况 328
二、阶层二「班级教师教学策略」解释变项与阶层一解释变项对阅读成就的跨层次交互作用 336
三、阶层二「班级教师阅读态度」解释变项与阶层一解释变项对阅读成就的跨层次交互作用 344
四、阶层二解释变项与阶层一解释变项对阅读成就的跨层次交互作用 350
五、脉络模型 363
六、同时纳入阶层一与阶层三解释变项 371
七、阶层三学校所在地区与阶层一解释变项之跨层次交互效果 376
第10章 多层次纵贯资料分析 383
壹、学生创造力的成长变化 391
一、资料结构 391
二、资料档的整合 395
贰、零模型——没有成长变化模式 398
一、零模型 398
参、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 400
一、线性成长变化模式 400
二、随机系数的回归模型——二次曲线成长 408
肆、以截距为结果的模型 421
伍、以截距与斜率为结果的模型—共变项为学生性别 425
一、输出结果 430
二、SPSS混合模式执行程序 432
三、固定效果交互作用项的第二种操作设定 434
陆、以截距与斜率为结果的模型一共变项为学生学业成就 437
一、HLM的执行结果 437
二、SPSS混合模式程序执行结果 441
柒、以截距与斜率为结果的模型—同时投入四个个体层次共变项 444
一、HLM估计结果 444
二、SPSS混合模式估计结果 449
三、SPSS混合模式操作程序 450
主要参考文献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