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庞元正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3528923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简述科学观的发展历程,弘扬无神论思想。

第一章 发展内涵的新揭示 1

一 国外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观的演变 1

(一)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2

(二)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 3

(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6

(四)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 7

二 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科学发展观 10

(一)对于什么是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11

(二)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做出了科学分析 13

(三)对于怎样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探索 17

(四)对于怎样评价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 23

三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表述 26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 27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29

(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30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32

(五)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34

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35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36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7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 38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0

五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40

(二)建立发展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 41

(三)改变增长方式,坚定实施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战略 42

(四)建立社会核算体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44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 45

第二章 发展阶段的新定位 48

一 先驱者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 48

(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49

(二)列宁:共产主义的低级、中级阶段和最高阶段 50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设想 5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历程 52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5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涵义 54

(三)“三步走”战略构想和小康社会目标 55

三 全面小康:发展阶段的新定位 59

(一)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新定位的时空坐标 60

(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新定位的价值诉求 63

(三)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 74

第三章 发展主体的新阐述 79

一 新科技革命与西方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 79

(一)西方社会群体结构变化深层原因分析 79

(二)中间阶层与西方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82

二 科学地把握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 85

(一)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86

(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方法具有互补性 89

三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 92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 92

(二)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变化深层原因 96

(三)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及其历史定位 98

四 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 101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102

(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 104

(三)发展主体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享有者 107

一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109

第四章 发展动力的新概括 109

(一)西方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110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动力理论 112

(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 115

二 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117

(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17

(二)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120

(三)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迫切要求理论创新 122

三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25

(一)科技创新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 125

(二)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 129

(三)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 131

四 制度创新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 133

(一)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的重要力量 133

(二)制度创新是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政治文明的直接力量 135

(三)制度创新是培育文化环境,推动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137

五 文化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139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139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创新极为重要的任务 141

(三)文化创新是一切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先导 143

第五章 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146

一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146

(一)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147

(二)对人类技术社会形态特征的认识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 150

(三)对经济特征的认识上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53

二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156

(一)以苏为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 157

(二)拨乱反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新认识 161

(三)承前启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 168

三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170

(一)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72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175

(三)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最大的政治优势 176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证 178

(五)能否保持先进性直接决定着我党的兴衰成败 179

(六)必须不断提高党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180

四 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研究 181

(一)“三个规律”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181

(二)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研究的认识 183

(三)如何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185

第六章 发展制度的新安排 189

一 制度安排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189

(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制度内涵 190

(二)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92

(三)制度安排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193

(一)经济体制的探索 194

二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探索 194

(二)政治体制的探索 201

(三)文化体制的探索 209

三 社会发展要求制度创新 212

(一)彻底清除体制性障碍,冲破旧体制束缚 212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自发相协调建立新体制 214

(三)按生产力标准和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 218

第七章 发展战略的新部署 221

一 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发展 221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221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容 224

二 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纲领 225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背景 225

(二)人才强国战略新纲领的阐述 228

三 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推进 232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实践和思路 232

(二)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特点 234

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 237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主要成就 237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 240

(一)改革战略的成就与问题 245

五 改革战略的新举措 245

(二)改革战略的新布局 247

六 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进展 248

(一)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新形势 248

(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51

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内涵 254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254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发展 256

第八章 发展道路的新设计 260

一 发展道路的理论分析与中国的探索历程 260

(一)发展道路的理论涵义 260

(二)发展道路的研究视角 261

(三)当代中国的探索历程 263

二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完整内涵 267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基本内容 268

(二)新型工业化:新设计的核心 269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路径 273

三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现实基础 277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国情基础 278

(二)发展道路新设计的世界局势 279

(三)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约束因素 282

四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理论支撑 289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指导思想 289

(二)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基本原则 291

(三)发展道路新设计的思维特征 292

第九章 发展机遇的新判断 299

一 机遇及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99

(一)机遇的本质及其特点 299

(二)机遇作用的认识历程 300

(三)机遇作用的历史证明 303

(四)机遇与中国社会发展 305

二 捕捉和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 309

(一)抓住机遇,必须善于发现和捕捉机遇 309

(二)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把握和利用机遇 313

三 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16

(一)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现实依据 317

(二)“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哪方面可大有作为 320

(三)如何紧紧地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323

四 把握机遇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27

(一)机遇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 328

(二)机遇思想揭示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机制,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31

(三)机遇思想揭示了实现社会经济非常规发展的基本途径,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 333

第十章 发展目标的新要求 335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物质文明 335

(一)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335

(二)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338

(三)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341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政治文明 343

(一)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 34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型政治文明 346

(三)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348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 351

(一)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52

(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353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356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 358

(一)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 358

(二)在全面小康中不断推进人的发展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