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上篇 免疫学基础 1
第一章免疫系统 1
第一节免疫器官 1
一、中枢免疫器官 1
(一)骨髓 1
(二)胸腺 1
(三)法氏囊及类囊器官 2
二、外周免疫器官 2
(一)淋巴结 2
(二)脾脏 3
(三)呼吸道及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 4
第二节免疫细胞 4
一、干细胞 4
二、淋巴细胞 4
(一)T细胞和B细胞 5
(二)K细胞 7
(三)NK细胞 8
(四)N细胞 8
(五)D细胞 9
三、吞噬细胞 9
(一)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 9
(二)中性粒细胞 9
附: 树突状细胞 9
第三节免疫分子 10
一、免疫球蛋白 10
(一)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其主要理化性质 10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1
(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14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14
(一)白细胞介素-1 17
(二)白细胞介素-2 17
二、白细胞介素 17
(三)白细胞介素-3 18
(四)白细胞介素-4 18
(五)白细胞介素-5 18
(六)白细胞介素-6 18
三、淋巴因子 18
四、补体系统 18
(二)反应原性 19
(一)异物性 19
二、构成抗原的条件 19
第一节抗原 19
(一)免疫原性 19
一、抗原的概念及性质 19
第二章免疫应答 19
(二)一定的理化性质 20
(三)特异性 21
(二)根据抗原在引起免疫应答中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 24
三、抗原的种类 24
(一)根据抗原物质所起的作用分类 24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25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25
(一)异种抗原 25
(二)异嗜性抗原 26
(三)同种异体抗原 27
(四)自身抗原 27
(五)肿瘤抗原 28
(六)其他抗原 28
附: 免疫佐剂 28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29
一、概念及特点 29
二、屏障体系 29
(一)外部屏障-皮肤与粘膜 29
(二)内部屏障 30
(一)中性粒细胞及其吞噬过程 31
三、吞噬细胞 31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其吞噬过程 34
(三)吞噬细胞的免疫效应 34
四、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35
(一)补体系统 35
(二)干扰素 40
(三)其他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 43
第三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43
一、概念及特点 43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43
(一)感应阶段 43
(二)反应阶段 43
(三)效应阶段 44
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44
(一)T细胞活化过程 44
(二)T细胞免疫效应-细胞免疫效应 44
(一)B细胞识别抗原过程 47
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7
(二)B细胞活化过程 48
(三)抗体分子(Ig)的合成与释放 49
(四)B细胞免疫效应-抗体免疫效应 52
五、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52
(一)抗原方面 52
六、几种免疫应答间的关系 53
(一)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53
(二)机体方面 53
(二)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54
(三)正常免疫应答与异常免疫应答的关系 54
第四节免疫耐受性 54
一、免疫耐受性的概念和特点 54
二、免疫耐受性的形成 55
(一)T细胞与B细胞的免疫耐受性 55
(二)高低带耐受性 55
(四)免疫耐受性的特异性 56
(三)不完全耐受与完全耐受 56
(六)免疫耐受性的持续与中止 57
三、影响免疫耐受性形成的因素 57
(一)机体因素 57
(五)免疫偏离 57
(二)抗原因素 58
四、免疫耐受性的发生机理 58
(一)传入性抑制 58
(二)中枢性抑制或中枢性衰竭 59
(三)传出性抑制 60
第五节免疫调控 60
一、神经体液调控 60
(一)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60
(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61
(三)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61
二、免疫细胞间调控 61
(二)各种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62
(一)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62
三、免疫分子间调控 64
(一)白细胞介素 64
(二)干扰素 64
(三)B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65
(四)抑制性B细胞因子 65
(五)T细胞抑制因子 65
四、基因免疫调控 65
第三章免疫病理 68
第一节超敏反应 68
一、概念 68
二、分类及特点 68
三、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理与常见病例 68
(一)Ⅰ型超敏反应 68
(三)Ⅲ型超敏反应 72
十六、淋巴细胞细胞毒试验 2 72
(二)Ⅱ型超敏反应 72
(四)Ⅳ型超敏反应 74
(五)Ⅴ型超敏反应—— 75
(六)Ⅵ型超敏反应 76
四、各型超敏反应间的关系 76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 77
一、概念 77
二、原因 77
(一)自身抗原产生 77
(二)免疫活性细胞的改变 77
(三)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 78
三、特征 79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80
四、分类 80
五、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80
一、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82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82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 82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83
(一)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 86
(二)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 88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 88
(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 88
(五)原发性补体缺陷病 90
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90
附: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兹病 92
第四节免疫增殖病 93
(一)单无性细胞系免疫球蛋白血症 94
二、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的分类及其特征 94
一、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的概念 94
(三)冷球蛋白血症 96
(二)多无性细胞系免疫球蛋白血症 96
第四章临床免疫 97
第一节传染与免疫 97
一、传染概述 97
(一)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97
(二)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97
(三)免疫损伤 97
(四)病原体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 98
二、抗细菌感染免疫 98
(一)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机理 98
(二)细菌感染类型和免疫特点 99
(一)病毒的致病特点 100
三、抗病毒感染免疫 100
(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102
四、抗真菌感染免疫 103
(一)真菌的致病作用 103
五、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104
(一)抗原虫免疫 104
(二)抗蠕虫免疫 104
(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类型 104
(二)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104
(四)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 105
第二节肿瘤免疫 105
一、肿瘤发生与免疫 106
(一)体细胞突变 106
(二)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106
(三)肿瘤对机体免疫的逃逸与抑制 106
(一)动物肿瘤抗原 107
二、肿瘤抗原 107
(二)人类肿瘤抗原 108
(一)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 109
三、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109
(二)体液介导的抗肿瘤免疫 110
第三节血液免疫 110
一、血细胞抗原和血清蛋白型 110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 110
(二)白细胞抗原 111
(三)血小板抗原 111
(四)血清蛋白型 111
二、血细胞抗体 111
(一)天然抗体及同种异体免疫抗体 111
(二)自身抗体 115
三、血液免疫病 116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16
(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20
(二)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120
第四节移植免疫 121
一、移植排斥反应 122
(一)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22
(二)移植排斥反应机理 123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 124
二、移植抗原 124
(二)HLA系统 125
三、移植排斥危机的诊断 126
(二)排斥症状 128
(三)免疫学预测 128
(一)临床排斥过程 128
下篇免疫学检验 130
第五章非特异性免疫检验 130
第一节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 130
一、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测定 130
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131
四、硝基兰四氮唑(NBT)试验 132
三、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测定 132
一、巨噬细胞的采集 133
第二节巨噬细胞计数及功能检测 133
(一)斑蝥发疱法 134
(二)动物腹腔巨噬细胞收集法 134
二、末梢血单核细胞直接计数 135
三、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百分比及指数测定 135
四、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测定 136
五、巨噬细胞表面受体测定 137
六、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137
(一)炭粒廓清试验 138
第六章体液免疫检验 140
(二)吞噬EAIgMC试验 140
一、血清总补体测定 142
第三节补体系统检测 142
二、血清C3测定 143
三、血清C4测定 145
四、血清C1q测定 146
(一)C1q-红细胞凝集试验 146
(一)比浊法 147
一、溶菌酶测定 147
第四节其他体液及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检测 147
(二)C1q-乳胶凝集试验 147
(二)琼脂平板打孔测定法 148
第一节抗原抗体基本反应检测 150
一、凝集反应 151
(一)直接凝集试验 151
(二)间接凝集试验 153
(三)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158
(四)桥梁凝集反应-抗人球蛋白试验 159
(五)协同凝集试验 162
附: 嗜异性凝集试验 163
二、沉淀反应 165
(一)环状沉淀试验 165
(二)絮状沉淀试验 165
(三)凝胶中沉淀试验 168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69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75
3.对流免疫电泳 177
4.单向火箭免疫电泳 182
5.双向火箭免疫电泳 185
6.免疫电泳 186
7.放射火箭免疫电泳 190
三、补体参与反应 192
(一)溶血试验 192
(二)溶菌试验 193
(三)补体结合试验 193
(四)免疫粘附血凝试验 196
(一)病毒中和试验 198
四、中合反应 198
(二)毒素中和试验 205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标记法 208
一、免疫荧光技术 208
(一)荧光抗体的制备 209
(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 211
二、酶免疫技术 213
三、放射免疫技术 216
四、免疫电镜技术 220
五、葡萄球菌A蛋白标记技术 222
(一)SPA菌体标记技术 222
(二)SPA纯品标记技术 224
(一)生物素和亲和素的标记物制备 225
六、生物素-亲和素技术 225
(二)生物素-亲和素检测技术 226
七、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228
第三节体液免疫功能检测 232
一、B淋巴细胞检测 232
(一)B淋巴细胞SmIg检测-直接免疫荧光法 232
(二)B淋巴细胞补体受体检测-EAC花环法 233
(三)B淋巴细胞Fc受体检测-EA花环法 234
(四)B淋巴细胞EB病毒受体检测-直接免疫荧光法 234
(五)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SPA-3HTdR掺入法 235
(六)小鼠红细胞花环试验 235
(七)骨髓浆细胞计数 236
二、免疫球蛋白测定 237
(一)血清IgG、A、M测定 237
附: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8
(二)血清IgD测定 240
(三)血清IgE测定 241
附: IgE标准曲线的绘制 243
(四)SIgA测定-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 243
三、血清血型抗体测定 245
四、特异性抗体产生功能测定——接种菌苗法 245
五、抗体生成细胞检测-溶血空斑试验 246
第七章细胞免疫检验 248
第一节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248
一、淋巴细胞计数 248
(一)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 248
(二)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及计数 248
二、T淋巴细胞分纯及计数 250
(一)T细胞花环沉降分离法 250
(二)尼龙毛分离法 251
三、T淋巴细胞表面OKT抗原检测 252
(一)间接SAC花环法 252
(二)免疫荧光法 253
四、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测定 253
五、Et玫瑰花形成试验 255
六、Ea花环试验 256
七、Es花环试验 257
八、EG花环试验 258
九、29℃花环试验 258
十、H E花环试验 259
十一、异种抗人T细胞血清细胞毒试验 259
十二、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60
(一)PHA淋巴细转化试验形杰学检查法 261
(二)微量全血法 262
(三)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3H掺入法 262
十三、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264
十四、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268
(一)直接毛细管法 268
(二)琼脂糖平板法 270
十五、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 270
(一)直接血细胞计数板法 271
(二)间接血细胞计数板法 271
(三)试管法或培养瓶法 272
(一)形态学检查法 273
(二)125IUdR掺入法 274
(三)51Cr释放法 275
十七、结核菌素(O T)皮肤试验 276
十八、链激酶-链道酶(SK-SD)皮肤试验 277
十九、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 277
二十、二硝基氯苯(DNCB)皮肤试验 278
第二节其他淋巴细胞检测 280
一、K细胞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试验 280
(一)溶血空斑试验 280
(二)同位素释放法 281
二、NK细胞活性检测-125IUdR试验 283
(一)过敏性皮肤试验 285
一、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 285
第一节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 285
第八章免疫病免疫学检验 285
(二)激发试验 289
(三)抗体IgE放射免疫测定 291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293
(五)人体被动速发型皮肤试验 295
(六)大鼠被动速发型皮肤试验 296
(七)释放组织胺测定 297
(八)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299
(九)全血真性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300
二、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 302
(一)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 302
附1 抗人球蛋白血清制备 302
附2: A B型血清的选择 303
(二)红细胞胰蛋白酶试验 304
(四)红细胞菠萝酶试验 306
(三)红细胞木瓜酶试验 306
(五)胶体试验 307
(六)血清溶血素测定 307
(七)定量抗人球蛋白试验 308
(八)冷凝集素测定 309
(九)二相性冷溶血素测定 311
(十)血小板凝集试验 312
(十一)血小板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 313
附: 玻璃器皿的硅化方法 313
(十二)血小板补体结合试验 316
(十三)白细胞凝集试验 318
(十四)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 319
(十五)白细胞细胞毒试验 322
(十六)药物致敏红细胞凝集及溶解试验 322
(十七)药物致敏白细胞凝集及细胞毒试验 323
(十八)药物致敏血小板凝集试验 324
(一)类风湿因子测定 325
(二十一)K细胞ADCC试验 325
三、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 325
(十九)药物致敏血块回缩抑制试验 325
(二十)肾活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检测 325
(二)活检组织中免疫复合物检测 327
(三)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 328
(四)总补体测定 331
(五)C3测定 331
四、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 331
(一)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331
(三)其他细胞免疫试验 334
(二)结节病皮肤试验 334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检验 335
一、类风湿因子检测 335
二、红斑狼疮细胞检验 335
三、抗核抗体检测 335
四、抗DNA抗体检测 337
五、抗ENA抗体检测 338
六、抗线粒体抗体检测 339
八、抗内因子抗体检测 340
七、抗胃壁细胞抗体检测 340
九、抗平滑肌抗体检测 343
十、抗心肌抗体检测 343
十一、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检测 344
十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检测 345
十三、抗肾上腺皮质抗体检测 345
十四、抗精子抗体检测 346
(一)精子制动试验 346
(二)精子细胞毒试验 346
十五、抗卵子透明带抗体检测 347
十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检测 348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免疫学检验 349
一、体液免疫缺陷病免疫学检验 350
(一)抗原刺激后局部淋巴结活检 350
(二)嘌呤5'-核苷酸酶及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转化酶测定 350
(三)血清转钴胺Ⅰ测定 350
(四)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350
(一)末梢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其功能检测 351
(二)巨噬细胞计数及其功能检测 351
三、吞噬细胞免疫缺陷病免疫学检验 351
四、补体缺陷病免疫学检验 351
(一)胸腺X线正侧位检查 351
(三)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351
(二)淋巴结活检 351
二、细胞免疫缺陷病免疫学检验 351
第四节免疫增殖病免疫学检验 352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352
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及光密度扫描 352
三、免疫电泳 353
四、尿本周氏蛋白测定 355
五、冷球蛋白测定 355
六、骨髓浆细胞计数 356
第九章临床免疫免疫学检验 357
第一节肝炎免疫学检验 357
一、甲型肝炎抗原和抗体检测 357
(一)甲型肝炎抗原检测 357
(二)甲型肝炎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58
二、HBsAg和抗-HBs检测 360
(一)HBsAg检测 360
(二)抗-HBs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62
三、HBcAg和抗-HBe检测 362
(一)HBeAg的检测 362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Be和HBeAg 364
四、HBcAg和抗-HBc检测 366
(一)抗-HBc检测-ELISA(竞争抑制法) 366
(二)HBcAg及抗-HBc检测-微量固相放射免疫法 367
(三)ELISA检测抗-HBc-IgM 368
五、乙型肝炎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 369
六、抗-HBδ检测-微量固相放射免疫阻断法 370
七、Dane颗粒抗体检测 371
八、血清中HBV的DNA基因组检测-斑点杂交试验 372
(二)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 373
(一)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 373
1.抗肝特异性脂蛋白检测 373
十、血清总补体及C3测定 373
九、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测定 373
十一、血清自身抗体检测 373
2.肝细胞膜抗体的检测 374
十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375
十三、乙型肝炎肝穿活体组织抗原、抗体和T细胞亚群检测 375
(一)双桥PAP法检测肝组织内HBsAg 375
(二)肝穿活体组织抗体的检测 376
一、肿瘤细胞免疫检测 377
(三)肝穿活体组织T细胞亚群检测 377
第二节肿瘤免疫免疫学检验 377
(一)胃癌患者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378
(二)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 379
(三)Ea花环激活试验 380
二、肿瘤体液免疫检测 380
(一)甲胎蛋白检测(RIA法) 380
(二)癌胚抗原检测(EIA法) 382
(三)绒毛膜上皮癌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RIA法) 383
(四)鼻咽癌血清学检测 384
第三节血液免疫病免疫学检验 386
一、血液免疫病分类 386
二、血液免疫病检验项目 386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86
(二)免疫性白细胞减少症 387
(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87
第四节移植免疫免疫学检验 387
一、HLA配型及交叉试验 387
(一)HLA-A、B、C抗原定型——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387
(二)HLA-DR抗原定型——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390
(三)HLA-D抗原定型——半微量淋巴细胞培养 392
(四)HLA定型的临床意义 395
(五)交叉试验——受体抗供体淋巴细胞毒试验 397
二、监视排异反应的免疫学试验 398
(一)自发性淋巴母细胞生成试验——3HTdR掺入法 398
(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399
(三)淋巴细胞介导细胞毒试验 400
(四)Et花环形成抑制试验 402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的原则 404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 404
第十章抗体制备与提纯 404
第一节抗体制备 404
(二)多克隆抗体的具体制备方法 405
(三)抗血清的效价测定与纯化 405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 405
(一)原理 406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步骤 406
第二节抗体提纯 408
一、盐析法 409
二、凝胶过滤法 410
三、离子交换层析法 412
四、梯度离心法 415
第三节蛋白质抗原和抗体鉴定及含量测定 416
一、蛋白质抗原和抗体鉴定 416
(一)蛋白质抗原鉴定 417
(二)抗体鉴定 417
(一)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419
二、蛋白质抗原和抗体含量测定 419
(二)酚试剂法 420
(三)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421
(四)单向火箭免疫电泳 421
一、沉淀试验 422
(一)常见问题 422
(二)控制措施 422
第一节常用免疫学试验的质量控制 422
第十一章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 422
二、凝集试验 423
(一)常见问题 423
(二)控制措施 423
三、补体结合试验 423
(一)常见问题 423
(二)控制措施 423
(二)控制措施 424
(一)常见问题 424
五、免疫荧光技术 424
(二)控制措施 424
四、抑制试验 424
(一)常见问题 424
六、放射免疫测定 425
(一)常见问题 425
(二)控制措施 425
七、酶免疫测定 425
(一)常见问题 425
(三)国家标准品 426
(二)标准品的几种类型 426
二、国际标准品的制备 426
(四)研究室或厂家标准品 426
(一)国际标准品制备的程序 426
(一)WHO国际标准品 426
一、生物物质标准品和参考制品 426
第二节免疫学检验的标准化 426
(二)控制措施 426
(二)WHO国际参考制品 426
(二)免疫球蛋白的国际参考制品 427
(四)免疫荧光技术的标准品 427
(三)豚鼠补体的英国标准品 427
(一)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品 427
三、几种常用的标准品 427
(三)标准品的鉴定 427
(五)放射免疫分析中的标准品 428
第三节质量控制的计算 428
一、几何均数和几何标准差 428
二、质控图的绘制 429
三、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方法的选定 430
附录1 历史上免疫学发明者名录表 432
附录2 免疫学试验常用试剂配制 435
附录3 免疫学及免疫检验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438
参考文献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