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编组站的作用和意义 1
第二节 编组站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2
第三节 编组站设计依据的主要因素 5
第四节 编组站设计工作的主要步骤和任务 15
第五节 我国铁路编组站简况及其改造与设计的一些主要经验 23
第二章 编组站设备数量与能力的计算确定 25
第一节 编组站的作业 25
第二节 编组站设备数量的计算与确定 31
第三节 编组站设备能力的计算 44
第四节 编组站设备能力的协调与设计 54
第三章 编组站主要车场的配置 58
第一节 编组站的主要车场及其配置的一般要求 58
第二节 编组站主要车场配置的分类 59
第三节 单向横列式布置 62
第四节 单向混合式布置 66
第五节 单向纵列式布置 72
第六节 双向布置 78
第七节 双系统单向布置 86
第一节 无改编车流的作业及其对线路设备的要求 90
第四章 通过车场和坐编设备的配置与设计 90
第二节 通过车场的合理配置 92
第三节 通过车场设备的计算与设计 101
第四节 通过车场的线路布置与设计 108
第五节 坐编作业的设备与布置 112
第五章 机车、车辆设备的配置与设计 120
第一节 机车、车辆设备及其配置与设计的一般要求 120
第二节 单向横列式编组站内的机务段合理配置 124
第三节 单向混合式编组站内的机务段合理配置 127
第四节 单向纵列式编组站内的机务段合理配置 129
第五节 双向编组站内的机务段合理配置 135
第六节 编组站内列车机车辅助整备设备的设置与分布 138
第七节 编组站内调车机车辅助整备设备的设置与分布 142
第八节 蒸汽、内燃、电力机务段内设备和线路的布置 145
第九节 车辆段布置及车辆设备在编组站内的合理配置 159
第六章 编组站主要咽喉区的布置与设计 163
第一节 咽喉区设计的一般要求 163
第二节 到发场咽喉区布置与设计 166
第三节 到达场咽喉区布置与设计 173
第四节 出发场咽喉区布置与设计 181
第五节 调车场咽喉区布置与设计 187
第一节 编组站不设出发场的有利性和存在问题 194
第七章 不设出发场的编组站设计 194
第二节 驼峰续解车辆的计算与作业 198
第三节 增加调车线的计算与设计 206
第四节 调车场尾部作业能力的计算分析及其咽喉区的合理布置方案 211
第五节 调车场发车的作业安全 218
第六节 不设出发场的编组站的适应性分析 220
第八章 编组站由单向扩建为双向的设计 225
第一节 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作业上存在的问题 225
第二节 为反向改编车流设置独立改编设备系统的有利性 228
第三节 减少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的方法 230
第四节 改单向为双向编组站的布置设计方案 237
第五节 改单向编组站为双向的合理范围分析 240
第九章 双溜放驼峰编组站的设计 244
第一节 单、双溜放驼峰的作业与线路布置特点 244
第二节 减少双溜放驼峰折角车流及其重复作业的设计方法 247
第三节 双溜放驼峰咽喉区的布置及方案 256
第四节 双溜放驼峰调车场尾部咽喉设计 264
第十章 编组站进路交叉疏解布置设计 268
第一节 站内进路交叉及疏解布置的一般分析 268
第二节 单向编组站反向改编列车到发进路交叉疏解布置 273
第三节 单向编组站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驼峰解体进路交叉疏解布置 278
第四节 峰前到达场本务机入段与驼峰解体进路交叉疏解布置 287
第一节 编组站的辅助作业及其线路与设备的配置和设计的一般原则 293
第十一章 辅助作业线路与设备的配置和设计 293
第二节 禁溜线的配置与设计 294
第三节 守车线的配置与设计 301
第四节 加冰设备的设计与配置 309
第五节 倒装设备和为牲畜车服务设备的配置与设计 317
第十二章 编组站车场与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323
第一节 编组站车场与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323
第二节 编组站通过正线和进、出站正线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325
第三节 编组站到、发场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329
第四节 编组站调车场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332
第五节 编组站牵出线以及其他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337
第六节 编组站线路平面和纵断面的连结 342
第七节 编组站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的综合检算 349
第十三章 编组站的分阶段发展 356
第一节 编组站分阶段发展的意义和要求 356
第二节 编组站发展阶段的划分与确定 357
第三节 编组站各发展阶段的站场布置过渡方案与选择 362
第四节 编组站各发展阶段的调车设备过渡方案与选择 371
第十四章 编组站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377
第一节 技术经济比较的作用、意义以及基本原则和方法 377
第二节 编组站设计技术经济比较的基本项目及其计算方法 381
第三节 几种主要编组站合理布置图的技术经济比较及分析结论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