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书痴说米舒(序一) 冯亦代 1
我与“补白大王”的交主——记郑逸梅 1
做书·做人·成才(序二) 丁法章 3
文坛也有登龙术——记章克标 3
一个学者型的新闻记者——记曹聚仁 5
醉心词学作新论——记唐圭璋 7
一片冰心在玉壶——记冰心 9
读书之乐乐何如———记许杰 11
老被人嘲尚读书——记苏步青 13
做一个说真话的人——记巴金 15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记施蛰存 17
无愧的一生——记楼适夷 19
工作着是美丽的——记陈学昭 21
把一生献给儿童文学——记陈伯人 23
“三家村”中一健将——记廖沫沙 25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记徐銈成 27
情系清诗六十年——记钱仲联 29
如何做一个好编辑——记赵家璧 31
至今犹唱《秋海棠》——记秦瘦鸥 33
学识渊博通古今——记苏渊雷 35
俄罗斯文学的传播者——记草婴 1 35
锦绣文字滋味长——记柯灵 37
未带地图的旅人——记萧乾 39
《新民晚报》一支笔——记林放 41
圆了一个文学梦——记艾明之 1 43
留下《红日》心坦荡——记吴强 43
编辑应该是一个杂家——记罗竹风 45
遨游语海不服老——记季羡林 47
爱书家是个杂家——记邓云乡 1 47
《诗词例话》是本好书——记周振甫 49
学者晚年写随笔———记金克木 52
为曹雪芹立传的人——记端木蕻良 53
他举起了新诗的旗帜——记王辛笛 55
“小巷深处”的美食家——记陆文夫 1 55
听风楼里乐陶陶——记冯亦代 57
从研究鲁迅到撰写书话——记唐弢 59
散文一大家——记孙犁 61
安徒生童话的魅力——记叶君健 63
当年才女今安在——记赵清阁 65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记周而复 67
放开眼界好读书——记吴调公 69
“书上的蝴蝶”飞起来——记杨可扬 71
朗朗书声北窗下——记王西彦 73
一片真情在纸上——记梅志 75
心中的《芳草梦》——记杜宣 77
人品文品称一流——记徐中玉 79
禀然正气的老报人——记冯英子 81
闯荡江湖五十年——记贾植芳 83
不要忘记“文革”——记于光远 85
一辈子与书打交道——记严文井 87
他画了一本“奇书”——记丁聪 89
《炉边诗话》的启示——记金性尧 91
“孤岛文学”的组织者——记于伶 93
“画书皮子”的诗人——记曹辛之 95
唐诗宋词领风骚——记刘逸生 97
一生情系《金瓯缺》——记徐兴业 99
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记吴祖光 101
风雨年华不寻常——记黄秋耘 103
是翻译家也是散文家——记吴岩 105
香江文坛一支笔——记高旅 107
《萌芽》是文学家的摇篮——记哈华 109
山湖处处有清韵——记陈从周 111
做一个人民的代言人——记秦牧 113
一市秋茶味更浓——记黄裳 115
无花的蔷薇有锋芒——记何满子 117
文学是人学——记钱谷融 119
从“鲁艺”走出来的作家——记康濯 121
一个学者的风度——记王元化 123
老夫聊发少年狂——记汪曾祺 125
人生难得“三并举”——记蒋星煜 127
漏雨楼里的翻译家——记钱春绮 129
捕捉生活中闪光的东西——记何为 131
博采众长论美学——记蒋孔阳 133
文坛“怪味豆”——记林斤澜 137
心中的一方争土——记袁鹰 139
无人不知金大侠——记金庸 141
在我十四岁的时候——记任大星 145
藏书的格言——记高莽 149
毕生为他人作嫁衣——记谢泉铭 151
把戏文当作书本的作家——记新凤霞 153
燕南园的故事——记宗璞 157
与书结缘情意长——记姜德明 159
风雨中的一棵白桦树——记白桦 161
人生寂寞好读书——记鲍昌 163
苦瓜的滋味——记李国文 165
耕耘在世界文学的土地上——记李文俊 167
有情有趣的人物画——记刘旦宅 169
为通俗作家立传的教授——记范伯群 171
《草木篇》的生命力——记流沙河 173
政治上的龙卷风——记蓝翎 175
乡村有个男子汉——记浩然 177
诗人当了杂文家——记邵燕祥 179
难忘师恩——记章培恒 181
做个学者型作家——记王蒙 183
传记文学的新尝试——记冯育楠 185
惜墨如金话《地火》——记刘绍棠 187
妙趣盎然的风俗画——记戴敦邦 189
停车坐爱书林香——记沙叶新 191
探索人性的奇女子——记戴厚英 193
点线面的魅力——记高燕 195
梨园怪才——记魏明伦 197
文化苦旅中的沉思——记余秋雨 199
后记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