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绪论 1
0.1计算机学科的发展 2
0.2教学计划的制订 3
0.3教学计划的实施 3
0.4理论与实践 4
0.5 系列课程与能力培养 5
0.6理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
0.7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6
0.8本教程的结构 7
0.9说明 8
2.2.1学科的3个形态 1 9
第1章历史和现状 10
1.1 IEEE-CS与ACM倡导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 10
1.2 中国计算机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研究 11
1.3知识体系的演变 13
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 16
2.1.1 计算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关系 16
第2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16
2.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根本问题 17
2.1.3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18
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论 18
2.2.2重复出现的12个基本概念 20
2.2.3典型的学科方法 22
2.3相关学科及影响学科教育的因素 23
2.3.1 计算学科 23
2.3.2技术的变化 24
2.3.3文化的变化 25
2.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育 26
2.3.4教育观念的变化 26
第3章毕业生的特征 29
3.1 基本要求 29
3.1.1 数学要求 29
3.1.2科学方法 30
3.1.3熟悉应用 30
3.1.4沟通技能 31
3.1.5团队工作能力 31
3.1.6其他 31
3.2一般特征 32
3.3能力与技能 33
3.3.1认知能力和技能 33
3.3.2实践能力和技能 34
3.3.3其他技能 34
3.4应对发展 35
3.5检验标准 36
3.5.1 基本标准 36
3.5.2典型标准 37
3.5.3优秀学生 37
第4章素质与能力培养 39
4.1能力的培养与理性化教育 39
4.1.1知识、能力和素质 40
4.1.2创新意识是不断创新的动力 41
4.1.3理性是创新的基础 42
4.1.4理性需要扎实的基础 43
4.2 系列课程与学科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 44
4.3推行研究型教学 49
4.4激发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50
5.1.1核心知识单元与选修知识单元 52
5.1知识体系的结构 52
第5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概述 52
5.1.2一个知识单元所需的时间 54
5.1.3课程的学时数 54
5.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一览 55
第6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 58
6.1离散结构(DS) 58
6.2程序设计基础(PF) 63
6.3算法与复杂性(AL) 67
6.4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AR) 74
6.5操作系统(OS) 80
6.6 网络及其计算(NC) 89
9.3教学计划的组织 1 94
6.7程序设计语言(PL) 96
6.8 人机交互(HC) 104
6.9 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GV) 110
6.10智能系统(IS) 118
6.11信息管理(IM) 128
6.12社会和职业问题(SP) 138
6.13软件工程(SE) 145
6.14数值计算科学(CN) 154
第7章课程体系 155
7.1课程体系结构 155
7.2课程分级与实施策略 156
7.2.1基础课程 156
7.2.2主干课程 157
7.2.3特色课程 161
第8章核心课程介绍 164
8.1 核心课程选择原则 164
8.3核心课程描述 165
8.2课程编号及课程描述格式 165
第9章教学计划 188
9.1 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 188
9.1.1 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88
9.1.2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189
9.1.3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特点 190
9.1.4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190
9.1.5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90
9.2课程的组织 191
9.2.1 重视知识的载体属性 191
9.2.2知识载体的选择与组织 192
9.2.3知识的载体作用的发挥 193
第10章专业实践 197
10.1 专业实践的目的与重要性 197
10.2专业实践的内容和方法 199
10.3对专业实践的支持 201
10.3.1 用人单位 201
10.3.2对国内和国际工作环境的整体认识 202
10.3.3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师 203
10.4专业实践与课程设置相结合 204
10.5通过课程实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 204
10.5.1实验的重要性 205
10.5.2实验的内容和水平 205
10.5.3综合性课程设计 207
10.5.4改进实验方式 212
10.5.5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 213
10.6对专业实践工作的评估 213
参考文献 215
附录评审意见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