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更新文学史研究的四项原则 1
第一节 回顾与反思 1
目录 1
第二节 史的研究就是理论的创造 4
第三节 整体性的三个层次 17
第四节 建立一个科学的逻辑结构 24
第五节 从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建构上把握文学史的进程 33
第六节 文化发展与文学史研究意义的新沉思 42
第一节 突破有着历史传统的中国式局限 47
第二章 运用新逻辑学思路的例案:中古诗歌的流程 47
第二节 三个规定性的矛盾推移之纯逻辑勾划 51
第三节 魏代及西晋:文人化发展中动情、气骨、理思之移位 55
第四节 东晋:玄言化的兴衰与陶诗之融入五个因素 64
第五节 南朝:平俗化进程与诗派斗争 69
第六节 北朝迄隋:南北文学融合中的新铸 73
第三章 文学史研究中的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 77
第一节 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之提出 77
第二节 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之哲学基础 80
第三节 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之内涵 84
第四章 对黑格尔发展观的批判 97
第一节 绝对精神的漫游史 97
第二节 头足倒置、必然的向上性及等次划分 103
第三节 单线性、不重视多样性及其一组矛盾的辩证论述 111
第四节 对历史大幅度的涨落与旋转缺少深切感受 116
第五节 忽视个人作用、排斥偶然性、缺乏随机性 121
第五章 建立历时性的历史与逻辑之统一 129
第一节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两种类型 129
第二节 两部拙著在研究方法上的一致性与不同侧重 138
第三节 整体构架及不离开历史的外在形式 141
第四节 双向并存的运动规律与时空之并包、转换 148
第五节 多组矛盾、随机性及艺术独特性之凝定 154
第六节 文学史新方法体系的内在关系及其学术路径 158
第六章 中国文学史的原生态生长情状 165
第一节 方法与内容是相互生成的 165
第二节 东方国家形态与家族色调 167
第三节 乡邦文化与地域文学集群 174
第四节 师友唱和与文学潮流之变动 188
第五节 三个层次之纵横缠结、递次上升 200
第一节 文化积累与文化发展的规律 205
第七章 文学史运动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形式 205
第二节 当世的传播与后代的传世 209
第三节 中国后半段诗歌、散文发展道路在读解中的开辟 217
第四节 文学史运动中偶然性因素的作用 223
第五节 文学状况的复原与读解的梳理之统一 228
第八章 纷纭浑沦的文坛浮沉 233
第一节 显扬沉沦的多样景观 233
第二节 读解中的变异与新趋 241
第三节 文化之衍生 249
第四节 文化传播的原生状态 253
第五节 文坛浮沉的内在节律 265
第九章 文学史运动的中介和动力结构 271
第一节 总集往往构成文学史发展的契机 271
第二节 影响一代风气与确立一种美学传统 275
第三节 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及抟聚出文学史概 280
念 280
第四节 文学的读解方法之确立 285
第五节 评点之学契入于文学的发展之中 296
第六节 文学史运动的动力结构 304
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评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霍松林 307
附录 307
读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吴调公 316
古代文学的整体研究评议——从《中国中古诗歌史》谈起 傅璇琮 锺元凯 318
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突破 张晶 337
评王锺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兼谈文学史著作编写方法论问题 徐宗文 342
美学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评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徐文子 355
贯彻文学史撰写的整体性原则——读《中国中古诗歌史》 肖林 360
评《中国中古诗歌史》 古一 364
王锺陵与《中国中古诗歌史》 周楚之 367
深宏伟美 声誉日隆——评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黄益元 鲁航 370
文化—心理研究的丰硕成果 金学智 374
原始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评《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 黄益元 378
对人类精神生成发展史的独创性阐发——读王锺陵教授新著《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 孙润祥 393
学术研究的转型 李建中 404
极富创造性的文化探源研究——评《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 艺原 408
从《中国中古诗歌史》到《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 徐宗文 412
《中国文人心态史》丛书总序 王锺陵 421
马自力《清淡的歌吟》序 王锺陵 429
我写《中国中古诗歌史》 王锺陵 435
与研究生谈科研 王锺陵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