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校本教研概述 7
第一节 校本教研的任务与特征 7
第二节 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 10
第三节 校本教研的一般阶段 14
第二章 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20
第一节 校本教研产生的背景 20
第二节 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28
第三节 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 33
第四节 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40
第三章 校本教研的内容和特性 44
第一节 校本教研的内容 44
第二节 校本教研的特性 48
第三节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52
第四章 校本教研的方法和步骤 60
第一节 校本教研的方法 60
第二节 校本教研的步骤 63
第五章 校本教研课题的选择 70
第一节 校本教研课题选择的策略 70
第二节 课题选择的作用与原则 72
第三节 课题选择的主要范围 75
第四节 突出校本教研的特色 87
第六章 校本教研和行动研究 92
第一节 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 92
第二节 行动研究 96
第七章 校本教研制度的构建 103
第一节 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04
第二节 学校教科研的组织平台 107
第三节 校本教研制度实施方案 110
第四节 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112
第五节 学校教科研的启动平台 116
第六节 学校教科研的指导平台 118
第七节 学校教科研的交流平台 122
第八节 学校教科研的服务平台 126
第九节 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和学校教科研的激励平台 130
第八章 教育日志和教育叙事 136
第一节 教育日志 136
第二节 教育叙事 140
第三节 案例撰写 145
第四节 教后感 151
第九章 教学策略的选择研究 154
第一节 讲授法 154
第二节 提问 157
第三节 组织讨论 161
第四节 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163
第五节 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164
第六节 重新诠释课堂 170
第十章 教学设计的研究 174
第一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174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177
第三节 教学设计指导原则 181
第四节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84
第五节 教学设计的特性 187
第六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90
第七节 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192
第八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195
第九节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97
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研究 201
第一节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202
第二节 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主要要素及关联 204
第三节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原则 207
第四节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原则 211
第五节 教学程序设计要处理的关系和注意事项 213
第六节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建立的基本步骤 214
第七节 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最优化的标准 218
第十二章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 220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导课研究 220
第二节 教学艺术高潮 225
第三节 教学结课艺术 228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节奏研究 233
第十三章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 238
第一节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研究 239
第二节 分组教学法研究 243
第三节 课堂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模式研究 246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的艺术 252
第五节 课堂开放教学的研究 254
第六节 开展课外活动课的研究 257
第七节 课外学习法和课外辅导法研究 260
第十四章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263
第一节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区别研究 263
第二节 激发非智力因素动力功能的研究 268
第三节 直面影响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因素 274
第四节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87
第十五章 校本教研中的学法指导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292
第一节 关于学习战略问题 292
第二节 学习方法的培养 295
第三节 人类的学习智慧 297
第四节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法 300
第十六章 校本教研的成果表达 305
第一节 校本教研成果概述 305
第二节 教育观察报告和教育调查报告 306
第三节 教育实验报告 307
第四节 教育总结报告 309
第五节 教育学术论文 311
第六节 教育反思 312
第七节 教育叙事研究 316
第八节 案例撰写 319
第九节 写作教育科研成果技能训练 325
第十七章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334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特点 334
第二节 教师劳动的特点 337
第三节 教师需要成长 338
第四节 厚积薄发 341
第五节 珍视今天的岗位 344
第六节 努力挖掘教师岗位的幸福感 349
第十八章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展 353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353
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道路 358
第三节 教师专业特征 360
第四节 新世纪教师的专业素养 365
第五节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 369
第六节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374
参考文献 376
后记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