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文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1
第四节 石库门里弄民居建筑形式的演变进程及其体现的城市民俗建筑文化现象25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三个层面 2
第二节 从外使觐见礼仪之争看“中国中心论”传统观念的渐次嬗变 4
第三节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早期器物层面的文化嬗变 7
第四节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中期制度层面的文化嬗变 9
第五节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后期精神层面的文化嬗变 11
第二章 构筑舞台——中国近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7
第一节 商埠城市中租界区的形成与拓展 18
一、上海租界模式的确立 18
二、上海租界模式的扩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商埠城市中租界区的开辟与拓展 26
第二节 中国近代主流城市——上海、天津与武汉的发展 36
一、上海——以租界区为主体、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商埠城市 36
二、天津——以租界区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北方沿海商埠城市 46
三、武汉——租界区与华界区同步发展的长江沿岸商埠城市 55
一、自开通商场——黄河下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转型与发展 61
第三节 济南与芜湖——商埠城市影响的扩散及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转型与发展 61
二、商埠城市影响的扩散——长江中下游的中等城市芜湖的转型与发展 64
第四节 北京与南京——者城的更迭与兴衰 67
一、古都北京——天子脚下也开始大规模地主动接纳西方建筑文化 67
二、国民政府首都南京(1927~)1949——《首都计划》与都城十年建设 71
第五节 租借地与铁路附属地及租借地城市与铁路附属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75
一、租借地与铁路附属地的产 75
二、铁路附属地城市——新兴城市哈尔滨的产生与发展 77
三、租借地城市——新兴城市大连的产生与发展 79
四、租借地城市——新兴城市青岛的产生与发展 81
第六节 学术反思——基本学术观点的提炼与研究思路的整理 84
第三章 历史回溯——前近代时期进入中国的西方建筑 93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前的澳门 94
第二节 广东十三行与十三夷馆 104
第三节 北京长春园西洋建筑 116
第四章 主流趋势——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克隆、传播与变异 127
一、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 128
第一节 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 128
二、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基督教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以教堂建筑为例 130
三、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另一条渠道——殖民式建筑 161
第二节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1900~1937)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筑的克隆与传播 174
一、中国近代主流城市中正宗建筑师队伍的形成 175
二、西方复古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克隆与传播——以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为例 178
三、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克隆与传播 187
第三节 前期局部地区新艺术运动建筑东进与后期整体趋势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渡 193
一、哈尔滨建城初期的新艺术运动建筑 193
二、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渡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 199
第五章 移宫换羽——民间建筑工匠的杰作 229
第一节 里弄住宅概论 230
第二节 石库门里弄民居的产生与发展 233
第三节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空间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与变异 247
第五节 发人深省的建筑文化现象——民间工匠与普通民众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理解 256
第六章 探赜钩深——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 259
第一节 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与西方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早期尝试 260
一、教会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及其世俗化与中国化的演变过程 261
二、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早期探索 264
三、题外补述——美国建筑师凯尔斯与国立武汉大学早期校园规划与校舍建筑设计 282
第二节 参照体系——清末民初新式官方建筑的全盘西化趋势 286
一、清末民初新式官方建筑建造的社会人文背景及其整体上的全盘西化趋势 286
二、清末国立大学初创期的社会人文背景及其校舍建筑的西化趋势 291
第三节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与中国建筑民族形式探索的第一次高潮期 293
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时期(1840~2000)中国建筑民族形式探索的整体回顾 293
二、社会变革催生中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第一次探索热潮 296
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队伍的形成与其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整体贡献及其正确定位 297
四、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前奏——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 304
五、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第一次高潮期(1927~1937) 312
六、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体系的创立及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 336
七、结语 338
主要参考文献 344
后记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