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思想史 第1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广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0438885
  • 页数:7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第一卷,分析“六经”产生的社会、历史、思想渊源及价值内涵,并对这种价值内涵给予了全新的阐释。

前言 经学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关问题 1

一 关于“经学思想”的界定 2

二 如何看待儒家寄寓价值理想的古史传说 5

三 经与史的关系 10

四 经学传统与政治传统 12

五 关于经学史的分期 15

绪论一 重新认识儒家经典——从世界经典现象看儒家经典的内在根据 20

一 经典产生的时代条件及其类型特点 22

二 儒家六经的形成过程 26

三 “六经”作为经典的内在根据 30

绪论二 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与诠释学导向 40

一 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 41

二 儒家经典的诠释学导向 49

前经学时代 61

第一章 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前轴心时代的史影与传统 61

一 中国史前各文化阶段的分期 62

二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地理气候环境 66

三 “帝”——中心氏族的中心人物 71

四 圣王时代——“以德取天下”的古代传统 76

五 两次重大的转变:氏族公有制——家族私有制——分封制 82

六 宗周文明及其衰落 87

七 轴心时代与价值的阐释 95

第二章 思想的权威与权威的思想——先秦的圣人崇拜与经学的发生 104

一 先秦时期的圣人崇拜思潮 105

二 圣人崇拜与理想政治 107

三 圣人崇拜与宗教意识 113

四 圣人崇拜与经学发生 119

第三章 孔子的生命主题及其对六经的阐释 124

一 传统与时代 124

二 学问·生命·人格 131

三 “子日”与六经 141

第四章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158

一 郭店楚简儒家文献研究的参考坐标 158

二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168

第五章 孟子在经学发生史上的地位 182

一 以圣人和《诗》、《书》作为信仰对象 183

二 士阶层的道义担负与人格重塑 188

三 建立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准则 194

四 建立一套经典诠释的原则和方法 201

第六章 传经与弘道:荀子的儒学定位 207

一 回顾与问题 207

二 经典的权威与经典的传述 210

三 人格和社会政治理想 219

第七章 儒学是一种“意义的信仰”——儒家礼仪与礼义关系再认识 242

一 引言:“意义”的义蕴 242

二 “意义的信仰”的形成及其特点 244

三 “意义的信仰”的表现方式 246

第八章 礼的宗教胎记 259

一礼:由宗教向人文的游移 259

二 祀典的原则、分类及表现 266

三 结语 294

第九章 礼的道德意义 301

一 冠礼 303

二 昏礼 306

三 丧服 310

四 乡饮酒礼 317

五 射礼 321

六 燕、聘、朝觐之礼 324

七 结语 329

第十章 礼与法的相涵与分立 333

一 礼与自然法 333

二 礼与成文法 339

三 礼与法相分立的历史过程 341

第十一章 “文王演《周易》”新说——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 352

一 重卦非始于文王 352

二 《易象》:鲁国秘府所藏文王“演德”之书 355

三 文王“演德”的历史背景 359

四 今本《周易·大象传》的“演德”范型 362

五 “筮占”与“演德”:易学史上的两个传统 367

第十二章 卦序与易学的起源——易类简帛的卦序意义 371

一 今本《周易》的卦序问题 372

二 帛书《周易》的卦序问题 377

三 出土简帛的启示:从卦序看易学的起源 382

第十三章 《左传》、《国语》筮例的再认识 391

一 问题的提出 391

二 重新认识《左》、《国》筮例 395

三 考古材料的启示 404

四 《左》、《国》筮例的经学史意义 408

第十四章 《尚书》:从口传历史到成文历史 417

一 《尚书》:“尊而重之”的“天书” 417

二 上古神权政治在《尚书》中的反映 427

三 《尚书》对各族系文化的总结 431

四 《尚书》所反映的道统、天命与德治 439

第十五章 “《诗》云”时代:先秦诗学 448

一 《诗》的意义诉求 449

二 “采诗”、“陈诗”古制的意义 454

三 春秋时期的“赋诗断章” 457

四 孔子删诗与《诗经》结集 461

五 孟子的“迹熄《诗》亡”说 464

六 诸子对《诗》的解读与理念化 467

第十六章 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研究 479

一 古《诗序》两端留白简的意含 479

二 改换简文排序思路 481

三 关于风、雅、颂的顺序 484

四 关于几个重要字的识读 487

五 释“动而皆贤于其初” 491

六 释孔子对《宛丘》等诗的评论 494

七 传世文献中有无古《诗序》遗文? 497

八 《孔子诗论》宜称“古《诗序》” 498

附表 500

附录 古《诗序》复原方案 502

第十七章 《春秋》与三传 512

一 关于《春秋》三传的流传和相互影响 512

二 《春秋》异文考 519

三 《春秋》三传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531

四 《左传》与口述史学 542

第十八章 春秋公羊义 548

一 《春秋》重“义” 548

二 公羊义法的发展脉络 550

三 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 557

四 “王鲁”说·夷夏观·经权说 566

五 结语 576

第十九章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579

一 孔门后学的分化与《论语》的结集 579

二 《论语》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589

三 《论语》在汉代的流传及地位 607

第二十章 《大学》新解 620

一 “三纲领”与“八条目” 620

二 “八条目”试析 626

三 《大学》在经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634

第二十一章 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 639

一 《中庸》成书之谜 639

二 今本《中庸》文本的差别 645

三 今本《中庸》思想上的差异 650

四 今本《中庸》对孟、荀的不同影响 659

第二十二章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 671

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性与祖先崇拜 672

二 西周宗法制度的建立与孝道观念的发生 677

三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孔子对孝道观的重建 681

四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孝道观的百家争鸣 689

五 儒家的回应及孝道理论的全面建构 696

第二十三章 德、力之争的演变及“焚书坑儒” 710

一 上古时代“德治”传统的推测 711

二 儒家孔孟对“德治”观念的强化 718

三 法家“力治”观念的上升及鼎盛 725

四 “焚书坑儒”及德、力统一论 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