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1
图照 1
序 1
凡例 1
概 述 1
目 录 1
第一章官学书院私墪 18
第一节官学 18
一府(州)县学 18
二社学 24
第二节书院 25
一设置 25
四教学 28
五管理 28
三学生 28
二教师 28
六经费 32
七藏书 34
八书院选介 34
第三节私塾 36
一办学形式 36
二学生…………………………………………………………………………………………(船)三塾师 37
四 教学 38
五课外活动 39
第二章幼儿教育 40
第一节园所设置 41
第二节保育与教育 46
一教育教学 46
二卫生保健 53
第三节管理 56
一管理体制 56
二园所组织 57
第四节家园配合 58
三规章制度 58
第五节园所选介 60
第三章小学教育 62
第一节学校设置 62
第二节教学 69
一学制 69
二课程 70
三教材 74
四教法 76
第三节德育 78
一内容 78
二途径 82
第四节体育卫生 84
一体育 84
二 卫生 89
第五节美育 92
一内容 92
三课外活动 93
二教法 93
第六节劳动教育 94
第七节管理 96
一行政管理 96
二教学管理 98
第八节学校选介 100
第四章普通中学教育 103
第一节学校设置 104
第二节教学 113
一学制 113
二课程、教材 114
三教研 117
四课外教学活动 119
第三节德育 121
一内容 122
二途径 123
一体育 126
第四节体育卫生 126
二卫生 130
第五节美育 131
一教学内容 131
二课外美育活动 132
第六节劳动、劳动技术教育 134
第七节学校管理 135
一管理机构 135
二学籍管理 136
三招生 139
第八节学校选介 145
第五章普通高等教育 149
第一节学校设置 149
第二节学制专业 160
一学制 160
二专业 160
一德育 162
第三节教育、科研 162
二教学 163
三科研工作 164
第四节学校选介 166
福州大学 166
福建农学院 166
福建医学院 167
福建中医学院 167
第六章职业教育 169
第一节实业学堂和职业学校 170
一实业学堂 170
二职业学校 172
第二节中等专业学校 178
一设置 178
二教学 183
四学生 184
三德育 184
五管理 185
六学校选介 186
第三节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学校 187
一设置 187
二办学形式 191
三专业、学制 191
四教学和生产劳动 192
五德育 194
六学生 195
七管理 196
第四节技工学校 196
一设置 196
二办学形式 201
三专业、学制 201
五德育 202
四教学与生产实习 202
六学生 203
七管理 204
八学校选介 204
第五节职业中学 205
一设置 205
二办学形式 212
四教学 213
三专业、学制 213
五德育 216
六学生 217
七管理 218
八学校选介 218
第六节职业大学 221
一设置 221
二专业、学制 221
三教学 221
六学校选介 222
四德育 222
五管理 222
第七章师范教育 224
第一节中等师范教育 225
一设置 225
二学制、课程 228
三教学、实习 232
四德育 236
五体育卫生 237
六招生、待遇、分配 238
七学校选介 240
第二节高等师范教育 241
一福建师范大学 241
二福州师范专科学校 242
第三节师资培训 244
一机构、任务 244
二内容、形式 246
三学校选介 250
第八章成人教育 252
第一节成人初等教育 255
一类型 255
二教学 257
三思想政治教育 259
四管理 259
第二节成人中等文化教育 264
一类型 264
二教育教学 266
三管理 267
第三节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269
一类型 269
二专业、学制 271
第四节成人高等教育 272
一类型 272
三管理 272
二专业、学制 275
三教育、教学 276
四 管理 278
第五节非学历教育 282
一岗位培训 282
二技术培训 283
三职业培训 284
四“专业证书”教育 284
五继续教育 285
六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285
第九章特殊教育 287
第一节盲聋哑教育 287
一设置 287
二教育任务 288
三教学 288
四 德育 291
五体育卫生 292
六美育 292
七职业技术教育 293
八学生 293
九学校管理 293
第二节弱智儿童少年教育 295
一设置 295
二教育任务 295
三教学 295
四德育 296
五体育 296
六 美育 296
七职业技术教育 297
八学生 297
九学校选介 297
三教育 298
二任务 298
一设置 298
第三节青少年工读教育 298
四生产劳动 299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电化教育 300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 300
一专业机构 300
二学术团体 300
三研讨活动 303
四课题、成果 310
五科研刊物 311
第二节电化教育 312
一机构、学术团体 312
二活动、成果 312
第十一章教师 314
一普通教育师资来源 315
第一节来源 315
二成人教育师资来源 317
三职业教育师资来源 318
第二节培训(参见第七章师范教育) 321
第三节学历、职称 321
一学历 321
二职称 324
一任用、调配 325
第四节管理 325
二考核 328
三奖惩 329
第五节待遇 330
一工资 330
二福利 337
三参政议政 337
四表彰 338
第一节教育行政机构 340
一设置 340
第十二章教育行政 340
二职能 344
第二节人事管理 348
一干部管理 348
二教师管理 353
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353
第三节教育督导 359
一组织 359
二督导评估 361
第四节经费设备 366
一经费 366
二教学设备 376
三校舍 381
第五节 中小学勤工俭学 383
一项目 383
二管理 388
三成果 388
四 校办企业选介 390
第六节 福州市教委1 989年的直属学校 391
第十三章党群组织 39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福州教育系统组织 393
第二节 民主党派福州教育系统组织 400
第三节福州市教育工会 401
第四节共青团福州市教育委员会委员会 404
第十四章教育人物 408
第一节 小传 408
第二节 简介 416
第三四表 427
专 记 440
清末新式学堂 440
清末派遣留学生 450
外国教会办学 4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464
修志始末 468
《福州市教育志》编印经费赞助单位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