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梗概 1
(一)国内外概况 1
第一章 植物辐射遗传育种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1
(二)育种成就 4
(三)育种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5
二、研究现状 15
(一)育种目标 15
(二)育种技术的扩展 16
三、前景展望 21
(三)遗传机理研究 21
(一)育种前景 23
(二)遗传展望 27
第二章 植物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展 27
一、辐射诱变因素利用的发展 27
(一)物理因子 27
(二)化学因子 35
二、诱变材料的选择 38
(一)诱变处理对象 38
(二)处理材料的遗传背景与突变 47
三、花粉辐照 48
(一)花粉辐照与突变 48
(二)辐照花粉克服远缘杂交及自交不亲和性 50
(三)花粉(药)辐照与单倍体培养 51
(四)辐照花粉与基因转移 52
四、关于理化因素的复合处理 56
(一)物理因子间的复合处理 56
(二)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复合处理 59
五、辐射诱发染色体易位的研究 63
(一)染色体易位与远缘杂交育种 64
(二)染色体易位与雄性不育 66
(三)辐射诱发易位系的细胞学和遗传学 67
六、定向诱变和特异性 68
(一)不同因子对不同植物的诱变效果 69
(二)对不同性状的诱变效率 72
第三章 植物辐射育种中的数学方法研究 79
一、体细胞突变的数学描述 79
(二)椭圆法 85
(一)种子辐照的突变频率估算 86
二、表型突变频率的估算方法 86
(二)活体辐照的突变频率估算 89
三、作物数量性状的筛选模型 92
(一)临界值法 92
(三)混合分布模型 96
四、重复照射和延缓选择的理论考虑 98
(一)关于重复照射 98
(二)关于延缓选择 101
五、辐射育种程序的方法学 104
(一)一株混粒法和穗行法 105
(二)Yoshida的四种方法 106
六、世代群体大小的数学确定 110
(一)Yoshida方法和群体数量确定模型 111
(二)据性状突变率和M2株系分离比的群体数量确定 112
(三)数量性状改良的M2代群体数量 113
(四)据嵌合体分析确定群体数量 116
第四章 植物的辐射敏感性研究 120
一、辐射敏感性研究概况 120
(一)概念和研究方法 121
(二)植物辐射敏感性的差异 123
(三)理论学说 129
(四)数学研究 133
二、辐射敏感性与生物学因素 139
(一)核体积 140
(二)DNA含量和修复 142
(三)倍体性 144
(四)细胞结构成分的作用 147
(五)生长发育的影响 148
(六)代谢生理效应 150
三、辐射敏感性与环境因素 154
(一)氧效应 154
(二)含水量 159
(三)温度与辐射敏感性 164
(四)贮存效应 166
(五)化学因素的效应 168
(六)物理因素的效应 172
一、叶绿素缺失突变 179
第五章 人工诱发植物性状突变的遗传研究 179
(一)核基因突变 180
(二)质体变异 185
二、熟期突变 186
(一)单基因显隐性突变 186
(二)少数基因显隐性突变 188
(三)染色体缺失与早熟突变 188
(四)熟期突变与光温变化的关系 189
(一)核基因隐性突变 190
三、株高突变 190
(二)核基因显性突变 193
四、雄性不育突变 194
(一)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表型 195
(二)核基因不育突变 196
(三)细胞质基因不育突变 199
五、抗病突变 200
(一)大麦 200
(二)小麦 202
(三)水稻 203
(四)其他作物 204
六、胚乳突变 205
(一)玉米 205
(二)水稻 207
(三)大麦和其他作物 209
七、其他性状突变 210
一、植物细胞的辐射效应 221
(一)细胞致死效应 221
第六章 植物辐射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221
(二)细胞分裂效应 223
(三)细胞生活周期效应 225
(四)细胞结构和功能效应 226
(五)巨形细胞的形成 228
二、辐射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学说 229
(一)卵磷脂学说 229
(二)核作用学说 229
(三)物质代谢破坏学说 230
(六)细胞透性变化学说 231
(五)酶系统破坏学说 231
(四)光动力性学说 231
(七)直接作用学说 232
(八)间接作用学说 233
(九)靶学说 235
三、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 236
(一)染色体畸变与分析 237
(二)染色体畸变的理论学说 250
(三)影响染色体辐射畸变产额的因素 255
四、染色体畸变的利用 262
(四)染色体辐射损伤的修复 262
(一)遗传学研究利用 263
(二)育种学利用 265
(三)花粉辐照的细胞学理论 266
第七章 植物辐射遗传的DNA分子机理研究 274
一、自由基的作用和特点 274
二、DNA分子的辐射损伤 276
(一)DNA碱基损伤 276
(二)DNA单链断裂 278
(三)DNA双链断裂 282
三、理化因子诱发的植物DNA损伤修复 284
(一)紫外光诱发植物DNA的损伤修复 285
(二)电离辐射诱发的植物DNA损伤修复 292
(三)化学因素诱发的DNA损伤修复 298
四、植物细胞中一些典型的DNA损伤修复体系 301
(一)花粉DNA的损伤修复 301
(二)无碱基位置的形成和修复 308
(三)植物细胞DNA的尿嘧啶切除修复 314
五、DNA损伤修复酶的分子生物学 319
(一)光修复酶 319
(二)核酸内切酶 321
(三)DNA糖苷酶 322
(四)DNA多聚酶 325
(五)DNA连接酶 329
六、DNA损伤、修复与突变 331
(一)DNA损伤与突变 331
(二)DNA修复与突变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