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象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承辉,王庆其主编;吴杰,胡文骏编写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810100173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概论 1

一、脏象学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1

(一)脏象学的性质 1

(二)脏象学的基本内容 1

(三)学习脏象学的目的意义 2

二、脏象学的形成和发展 3

(一)脏象学的形成 3

1.长期的生活观察 3

2.古代的解剖实践 4

3.反复的医疗实践 5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7

(二)脏象学的发展 8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1

三、脏象学的主要特点 11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2

(三)从“象”来把握内脏的生理活动规律 13

第一章气、血、津液 16

第一节气 16

一、气的基本概念 16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 16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17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7

二、气的生成 19

三、气的生理功能 21

(一)推动作用 21

(二)营养作用 23

(三)气化作用 24

(五)固摄作用 26

(四)温煦作用 26

(六)防御作用 27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28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30

(一)元气 30

(二)宗气 32

(三)营气 34

(四)卫气 35

(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37

附:[文献摘录] 38

附:[气实质的现代研究] 39

第二节血 41

一、血的基本概念 41

二、血的生成 41

三、血的生理功能 42

四、血的运行 43

附:[文献摘录] 45

第三节津液 4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46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47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50

附:[文献摘录] 51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51

一、气和血的关系 51

(一)气能生血 51

(二)气能行血 52

(三)气能摄血 52

(一)气能生津 53

(二)气能行(化)津 53

(四)血为气之母 53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53

(三)气能摄津 54

(四)津能载气 54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54

附:[文献摘录] 55

第二章经络 57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57

一、经络的概念 5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58

(一)经脉 58

(二)络脉 59

(三)内属脏腑部分 59

(四)外连体表部分 61

一、名称 62

第二节十二经脉 62

二、循行部位 63

(一)手太阴肺经 63

(二)手阳明大肠经 63

(三)足阳明胃经 64

(四)足太阴脾经 66

(五)手少阴心经 67

(六)手太阳小肠经 67

(七)足太阳膀胱经 68

(八)足少阴肾经 69

(九)手厥阴心包经 69

(十)手少阳三焦经 70

(十一)足少阳胆经 72

(十二)足厥阴肝经 73

三、走向与交接规律 75

四、分布规律 76

五、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78

附:[文献摘录] 80

第三节奇经八脉 82

一、督脉 83

(一)循行部位 83

(二)基本功能 84

二、任脉 84

(一)循行部位 84

(二)基本功能 85

三、冲脉 85

(一)循行部位 86

(一)循行部位 87

五、跷脉 87

(二)基本功能 87

(一)循行部位 87

四、带脉 87

(二)基本功能 87

(二)基本功能 88

六、维脉 89

(一)循行部位 89

(二)基本功能 90

附:[文献摘录] 90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3

一、经别 93

(一)基本功能 93

(二)循行部位 95

二、别络 97

(一)基本功能 97

(二)循行部位 98

(二)循行部位 100

(一)基本功能 100

三、经筋 100

四、皮部 103

(一)概念 103

(二)基本功能 104

附:[文献摘录] 104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在病理上的作用 10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07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107

(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109

(三)传导感应 109

(四)调节机能平衡 109

二、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 110

(一)病邪传播的途径 110

一、应用于诊断 111

(一)分经辨证 111

(二)反映病变 111

第六节经络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 111

(二)按腧穴 112

二、应用于治疗 112

(一)循经取穴 112

(二)分经用药 113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 113

第三章脏腑 120

第一节脏腑的部位形态与基本功能 120

一、心 120

(一)部位与形态 120

(二)基本功能 120

(一)部位与形态 123

二、肺 123

附:〔心包络〕 123

(二)基本功能 124

三、脾胃、肠 126

(一)部位与形态 126

(二)基本功能 127

四、肝、胆 132

(一)部位与形态 132

(二)基本功能 132

五、肾、膀胱 136

(一)部位与形态 136

(二)基本功能 137

(三)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140

附:〔命门〕 141

(一)部位与形态 144

六、三焦 144

(二)基本功能 145

(三)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 146

七、脑 147

八、女子胞 148

第二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49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50

(一)心与肺 150

(二)心与脾 150

(三)心与肝 151

(四)心与肾 151

(五)肺与脾 152

(六)肺与肝 153

(七)肺与肾 153

(八)肝与脾 154

(十)脾与肾 155

(九)肝与肾 155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56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57

(一)心与小肠 157

(二)肺与大肠 158

(三)脾与胃 158

(四)肝与胆 159

(五)肾与膀胱 159

第三节脏腑与情志活动的关系 160

一、脏腑对情志活动的影响 160

二、情志活动对脏腑的影响 161

附:[文献摘录] 162

附:[五脏的现代研究] 165

一、形体的概念 175

第一节形体 175

第四章形体、官窍 175

二、形体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76

(一)皮 176

(二)肉 178

(三)筋 179

(四)骨 181

(五)脉 182

第二节官窍 182

一、官窍的概念 182

二、官窍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82

(一)耳 183

(二)目 184

(三)鼻 185

(四)口、舌 186

(五)咽喉 188

(六)前阴、后阴 189

附:[文献摘录] 190

第五章体质 194

第一节体质的概念及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94

一、体质的概念 194

(一)基本概念 194

(二)体质的表现特点 194

(三)体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96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97

三、学习研究体质学说的意义 199

第二节体质的分类 200

一、分类的方法 200

二、分类体质的表现特点 201

(一)阴阳平和质 201

(二)偏阳质 202

(三)偏阴质 203

附一:《内经》的体质分类 205

附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质分类 209

第三节体质的形成、定型与演化 210

一、影响体质形成、定型、演化的因素 210

(一)自然因素 210

(二)社会因素 211

(三)生活工作、饮食起居、劳倦房室等因素 211

(四)其他因素 212

二、体质的形成 213

三、体质的定型 214

四、体质的演化 215

附:[文献摘录] 217

附:[体质的现代研究] 219

附录一:人体体表部位名称图表 221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