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课向沙漠进军 1
一、作者简介 1
二、关于体裁 2
三、说明文的结构安排 2
四、不同的段落划分 6
五、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说明 7
六、在揭示有关事物的内在联系中说明事物 8
七、通篇采用了拟人的方法 8
八、全文贯穿着诗一样的激情 9
九、语言准确、严密 9
十、补充注释 11
十一、对课文中一条注释的不同看法 11
十二、板书设计 13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14
第二课死海不死 17
一、关于题目 17
二、死海简介 17
三、三种不同的分段 17
四、安排巧妙,所渡严密 18
五、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19
六、用多种说明方法,紧扣特征 20
七、语言准确,富有启发性 21
八、三个“死”在文中的作用 21
九、疑难词句辨析 22
十、对本文神话传说的不同看法 23
十一、对死海的几点补充说明 24
十二、“思考和练习”选答 25
十三、板书设计 26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26
第三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28
一、作者简介 28
二、写作背景 28
三、作者谈本文创作 29
四、记叙的线索、顺序十分清楚 32
五、运用数字,具体形象 33
六、引例证,用比喻 34
七、用词准确、精当形象 34
八、近义词辨析 35
九、“思考和练习”选答 35
十、板书设计 38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39
第四课故宫博物院 41
一、作者和题目简介 41
二、两种不同的分段 42
三、总分结合,脉络分明 42
四、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3
五、叙今中有忆史,说明中有议论 43
六、说明方法多样 44
七、抓住特点,进行描绘 45
八、作者谈本文写作 45
九、故宫主要建筑介绍 47
十、故宫巨变 50
十一、“思考和练习”选答 50
十二、板书设计 51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52
第五课井冈翠竹 54
一、作者简介 54
二、写作背景 54
三、几种不同的分段 55
四、红线贯串,条理清晰 56
五、联想丰富,紧扣主题 57
六、抓住特征,突出中心 57
七、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 58
八、用词精当,形象鲜明 59
九、认真锤炼,反复修改 60
十、作者谈本文写作 63
十一、词语解释 64
十二、“思考和练习”选答 65
十三、板书设计 67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68
第六课听潮 70
一、作者简介 70
二、本文的寓意 71
三、写作时间两说 72
四、“听潮”的时间 72
五、几种不同的分段 73
六、由近及远,以静衬动 74
七、抓住特征,描摹潮音 75
八、物我交融,刚柔相济 75
九、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76
十、三个词句的解释 77
十一、近义词辨析 79
十二、关于“云汀” 80
十三、覃英谈《听潮》 81
十四、海潮的科学知识 83
十五、“思考和练习”选答 83
十六、板书设计 84
十七、参考篇目索引 85
第七课谁是最可爱的人 88
一、作者简介 88
二、本文的体裁 89
三、主题的产生及其深刻意义 90
四、本文的结构方式 92
五、本文三个事例的特点 93
六、运用转折增强表达效果 94
七、“人称”的运用 96
八、修改比较 96
九、文中有一个病句 101
十、补充注释 101
十一、板书设计 102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103
第八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06
一、作者简介及本文写作背景 106
二、三种不同的分段 107
三、选材精当,小中见大,重点突出 108
四、夹叙夹议,行文自由 109
五、立意高、构思巧 109
六、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修辞手法多样 110
七、词语笺释 111
八、近义词辨析 114
九、作者谈闻先生 115
十、“何妨一下楼”的由来 117
十一、闻先生在“一二·一”惨案前后 117
十二、板书设计 118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119
第九课第二次考试 121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121
二、作者谈本文写作 122
三、关于文章题目 123
四、谁是作品的主要人物 124
五、对主题思想的不同看法 124
六、不同的段落划分 125
七、修改比较 126
八、精妙的结构艺术 129
九、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130
十、简要的景物描写 132
十一、罗荪谈《第二次考试》及其批评 132
十二、“思考和练习”选答 136
十三、板书设计 137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138
第一○课诗三首青纱帐——甘蔗林 140
一、作者简介 140
二、写作背景 140
三、结构分析 141
四、“青纱帐”与“甘蔗林”的内在联系 143
五、象征手法的运用 144
六、纵横驰骋的想象 145
七、诗在形式上的创新 145
八、排比句中用词的特点 146
九、怎样理解诗题中的“——” 147
十、板书设计 148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149
黎明的通知 150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150
二、作者谈本诗的有关问题 151
三、大同小异的两种主题归纳 152
四、不同的段落划分 153
五、对几节诗的理解 154
六、构思别开生面 155
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56
八、形式和语言独具特色 158
九、全诗句末、行末为何没有标点 158
十、“健康而美丽”指的什么 159
十一、板书设计 160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160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62
一、作者简介 162
二、作者创作思想上的深刻变化 163
三、解题 185
四、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166
五、不同的结构分析 166
六、写作特点 167
七、板书设计 169
八、参考篇目索引 170
第一课蜘蛛 171
一、作者和《蜘蛛》 171
二、几种不同的分段 172
三、观察细致,抓住特征,条分缕析 174
四、说明、记叙、描写紧密结合 174
五、紧密联系实际,立意新颖深刻 175
六、语言准确朴实,生动通俗 175
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176
八、有关几个问题的解答 176
九、对一段文字的疑问 178
十、几则补充资料 178
十一、“思考和练习”选答 180
十二、板书设计 180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181
第一二课统筹方法 184
一、华罗庚和“统筹方法” 184
二、关于华罗庚的故事 185
三、本书出处 186
四、不同的段落划分 186
五、全文结构 188
六、设例比喻和图表说明 188
七、严密的逻辑性 189
八、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并存 190
九、箭头图的作用和必要性 190
十、运用统筹方法有关情况简介 191
十一、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句话可否删去 193
十二、补充注释 193
十三、“思考和练习”选答 194
十四、板书设计 195
十五、参考篇目索引 195
第一三课石油的用途 198
一、关于石油 198
二、几种不同的分段 199
三、顺次说明,条理清晰 200
四、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01
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201
六、用词准确、富于变化 202
七、近义词辨析 202
八、语句修改 204
九、“思考和练习”选答 206
十、板书设计 208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208
第一四课机器人 210
一、关于“机器人” 210
二、两种不同的分段 210
三、三种机器人比较表 211
四、通俗易懂、说明生动 212
五、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213
六、运用比较方法 213
七、举例说明,印象深刻 214
八、近义词辨析 214
九、我国古代的“机械人” 215
十、当今世界的机器人 215
十一、“思考和练习”选答 216
十二、板书设计 217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218
第一五课论雷峰塔的倒掉 219
一、写作背景 219
二、主题思想的几种归纳 220
三、三种不同的分段 221
四、利用神话故事揭示主题 222
五、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 222
六、爱憎分明、感情浓烈 223
七、挥洒自如,富于变化 223
八、句式短、用词准 224
九、复句语言分析 224
十、对几处逻辑分析质疑 226
十一、词句解释 230
十二、“白蛇传”的形成和思想演变 231
十三、板书设计 232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233
第一六课最后一次讲演 237
一、作者简介 237
二、《讲演》前后 238
三、两种不同的分段 239
四、独具特色的结构 241
五、爱憎分明,充满激情 242
六、声讨与赞颂映衬鲜明 242
七、插入提示语,有如亲临现场 242
八、严密的逻辑性 243
九、语言简短有力,扣人心弦 243
十、修辞手法多样,感情色彩强烈 244
十一、各种人称的交替使用 244
十二、论证方法举隅 245
十三、对闻一多的评价 246
十四、李公朴简介 247
十五、板书设计 248
十六、参考篇目索引 248
第一七课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50
一、新闻的一般知识 250
二、背景简介 251
三、标题的特点 252
四、结构分析 252
五、写作特点 253
六、板书设计 255
葛洲坝安然无恙长江洪峰抵沙市 255
一、葛洲坝工程背景介绍 255
二、标题的特点 256
三、不同的结构分析 258
四、两篇新闻的结构比较 259
五、运用数据对比说明问题 260
六、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 261
七、板书设计 261
八、《新闻两篇》参考篇目索引 262
第一八课多收了三五斗 264
一、写作背景 264
二、主题思想的几种归纳 264
三、对思想倾向的不同理解 265
四、不同的分段 266
五、生动传神的对话 268
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269
七、环境描写富有时代特色 269
八、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270
九、语言准确、凝炼 270
十、抓住事物特征,深化主题 271
十一、结尾含蓄,意义深刻 272
十二、三次描写阳光的作用 272
十三、词语释义 273
十四、对叶圣陶著作的评语摘录 274
十五、“思考和练习”选答 276
十六、板书设计 278
十七、参考篇目索引 278
第一九课老杨同志 282
一、作者和《李有才板话》 282
二、时代背景 283
三、主题思想的几种归纳 284
四、几种不同的分段 285
五、形象的人物刻画 286
六、语言通俗自然,朴实清新 288
七、词语补释 289
八、作者谈写作 290
九、周扬谈《李育才板话》 291
十、康濯谈作者写作 292
十一、“思考和练习”选答 293
十二、板书设计 295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295
第二○课变色龙 297
一、作者简介 297
二、写作背景 298
三、三种不同的分段 298
四、单纯中见曲折,平凡中出妙趣 300
五、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301
六、语言精炼、朴素 302
七、对赫留金的不同看法 302
八、对嘲笑者的看法 303
九、结尾的深刻含义 304
十、变色龙是什么动物 304
十一、塑造“变色龙”典型有何社会意义 305
十二、本文省略号的作用 305
十三、“思考和练习”选答 306
十四、板书设计 307
十五、参考篇目索引 308
第二一课筑路 312
一、作者简介 312
二、写作背景 312
三、主题思想的几种归纳 313
四、段落的不同划分 314
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细腻 315
六、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315
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316
八、本文的现实意义 317
九、两个问题 317
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介 318
十一、“思考和练习”选答 320
十二、板书设计 321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322
第二二课杨修之死 324
一、作者介绍 324
二、本文时代背景 325
三、历史上的杨修和曹操 325
四、对杨修死因的不同议论 326
五、结构严密,运用插叙 328
六、利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329
七、以层层设疑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329
八、对比鲜明、衬托巧妙 330
九、语言通俗简练,极富表现力 330
十、对“盒”字的异议 331
十一、不是酥饼是酪酥 331
十二、关于几则故事的资料 332
十三、“思考和练习”选答 334
十四、板书设计 335
十五、参考篇目索引 336
第二三课核舟记 339
一、作者简介 339
二、巧妙的烘托手法 339
三、细致、生动的描写 341
四、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41
五、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创造 342
六、语言简洁 342
七、对“船背”解释的不同看法 343
八、“黍”字解释质疑 348
九、对“径寸之木”注释的异议 349
十、“叔远甫刻”异解 350
十一、“初平山人”别号的出典 351
十二、补充注释 351
十三、对“思考和练习”第四题的异议 352
十四、夜游赤壁与巧刻核舟 353
十五、核舟的艺术价值 354
十六、核舟上刻的不是对联 355
十七、关于核舟中的窗 356
十八、教材删去的部分 356
十九、板书设计 357
二十、参考篇目索引 358
第二四课活板 361
一、作者和《梦溪笔谈》 361
二、两种不同的分段 362
三、有条不紊,层次清楚 363
四、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63
五、用词精确、语言洗练,富有变化 363
六、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364
七、词义和句法分析 365
八、简介毕昇和活板的历史作用 368
九、印刷术发展概况 368
十、“思考和练习”选答 369
十一、板书设计 370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371
第二五课桃花源记 373
一、作者简介 373
二、写作背景 374
三、对思想意义的不同理解 374
四、两种分段法 376
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377
六、内容取舍,详略得当 378
七、首尾照应,韵悠神远 378
八、曲折回环,虚实结合 379
九、本文题材与写实手法 379
十、语言朴素,凝炼生动 380
十一、词语异释 381
十二、归隐原因究竟何在 386
十三、关于桃花源是否虚构的问题 387
十四、一句的不同标点 389
十五、《桃花源记》非《桃花源诗》的序 390
十六、板书设计 391
十七、参考篇目索引 392
第二六课小石潭记 393
一、本文和“永州八记” 393
二、写作背景 398
三、三种不同的分段 399
四、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400
五、按游览顺序,层次井然 400
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01
七、动静相间,虚实相生 401
八、脉络清晰,摹写逼真 402
九、语言凝炼精当,刻划细致入微 402
十、语言分析异议 402
十一、词义辨析 406
十二、“思考和练习”选答 407
十三、板书设计 409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410
第二七课马说 413
一、关于题目 413
二、时代背景 413
三、从写作时间来探索本文的主旨 414
四、两种分段 414
五、立论高卓,结构严谨 415
六、旧题新意,内容深广 416
七、一词多义举隅 416
八、疑难词句异释 417
九、几句标点符号的不同点法 420
十、难句结构分析 421
十一、“思考和练习”选答 422
十二、板书设计 423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424
第二八课卖柑者言 427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 427
二、不同的分段 428
三、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429
四、用排比对比加强气势 429
五、以设问反问深化主题 430
六、借事寓理,手法多样 430
七、有如叙述亲身经历,善于制造悬念 431
八、首尾照应,语言简练 432
九、关于买卖词语的解释 432
十、词句解释异议 433
十一、特殊句式分析 436
十二、文体异说 437
十三、文章的类比推理 437
十四、《古文观止》编者评语 438
十五、“思考和练习”选答 438
十六、板书设计 439
十七、参考篇目索引 440
第二九课黄生借书说 444
一、作者简介 444
二、解题 444
三、几种不同的分段 445
四、结构严谨,行文变化多采 447
五、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448
六、言近旨远,寓意深邃 448
七、语言精炼,朴实无华 448
八、词句释义 449
九、书真“非借不能读”吗 452
十、“曰”字管到哪里 452
十一、袁枚与黄生 453
十二、“思考和练习”选答 454
十三、板书设计 455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456
第三○课诗词八首观沧海 458
一、作者简介 458
二、本诗与《步出夏门行》 458
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59
四、语言朴素,准确生动 460
五、驰骋想象,心惊八极 460
六、有创造性,不落窠臼 480
七、不同的译文 461
八、“碣石”异释 462
九、板书设计 463
十、参考篇目索引 463
石壕吏 465
一、时代背景的两种说法 465
二、对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466
三、结构完整,构思新颖 467
四、语言精炼,感情深沉 468
五、词句解释 469
六、诗句异文 474
七、板书设计 476
八、参考篇目索引 477
送元二使安西 481
一、有关诗题情况 481
二、情景相衬,感情真挚 481
三、虚实相生,明暗相映 482
四、重视声韵,顺畅和谐 483
五、不同的译文 483
六、《阳关三叠》的“叠法” 484
七、明人李东阳的评述 485
八、元二何许人 485
九、渭城在什么地方 486
十、构书设计 487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488
别董大 489
一、作者和《别董大》 489
二、构思别致,慷慨激昂,给人力量 490
三、炼字精巧,准确生动 490
四、不同的译文 491
五、朗读指要 492
六、板书设计 492
七、参考篇目索引 492
过故人庄 493
一、作者简介 493
二、平而趣浓,淡而味醇 494
三、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495
四、寓情于景,含蓄隐约 495
五、语言简练,用词精当 496
六、用韵自然,对仗工整 496
七、不同的译文 497
八、名人评论孟诗 498
九、“故人”、“田家”辨疑 498
十、板书设计 500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500
钱塘湖春行 502
一、解题 502
二、语言平易自然,生动准确 502
三、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503
四、由远及近,从点到面,由面到点 503
五、紧扣“春行”,富于变化 503
六、运用“点染”手法,画面充实清新 504
七、善于描写细微的动态 504
八、不同的译文 505
九、板书设计 507
十、参考篇目索引 507
如梦令 509
一、作者简介 509
二、关于《如梦令》 509
三、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510
四、情由景生,动中有静,由静变动 510
五、善于选取材料 511
六、色彩配搭美妙,声色并茂 512
七、词义辨析 512
八、板书设计 514
九、参考篇目索引 514
西江月 515
一、作者简介 515
二、写作背景 516
三、情、景、声融为一体 516
四、以小见大,以动衬静 517
五、格调统一,丰富多彩 517
六、紧扣“行”字,脉络清楚 518
七、以蛙拟人,赋予思想感情 518
八、质朴平淡,用词精当 519
九、不同的译文 519
十、“别枝”异释 521
十一、欢快中的惆怅心情 521
十二、板书设计 522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