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科学学的历史与学科建设 3
第一章 科学学的起源 3
第一节 伦敦科学史大会及苏联代表团 3
第二节 盖森论文的内容梗概 8
第三节 盖森论文的历史影响 10
第四节 盖森的学术生涯与其牛顿论文的关系 17
第五节 盖森论文产生的国内背景 20
第六节 盖森论文国际影响的根源分析 29
第七节 “盖森事件”与贝尔纳的科学学思想 36
第八节 “盖森事件”的启示 40
第二章 科学学应当干什么 4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贝尔纳科学学思想的出发点 43
第二节 贝尔纳论马克思与科学 44
第三节 贝尔纳论科学学 46
第四节 贝尔纳论学科建设 48
第三章 科学学家谈科学学 54
第四章 科学学研究会的名称与学科建设 58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59
第二节 处理好几个关系 62
第五章 再谈科学学的学科建设——纪念《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创刊五周年 65
第六章 《科学学》在中国15年 69
第一节 她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69
第二节 她有一笔历史的功绩 70
第三节 她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73
第四节 她还有一点历史的危机 75
第五节 她有着一个光明的未来 77
第七章 《科学学》在中国20年 ——写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杂志创刊20周年 80
第八章 指数规律与知识结晶学 84
第九章 重视科学发明的年龄定律 88
第十章 凯德洛夫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流 92
第一节 马克思论未来一门科学 93
第二节 根据马克思的方法,看当代科学的汇流和统一问题 98
第三节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汇流的前景 105
第二编 科学计量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115
第十一章 科学计量学的历史和现状 115
第十二章 再论科学计量学的历史和现状 136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计量学 137
第四节 简短的结论 140
第二节 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和成就 140
第三节 科学引文—科学计量单元 145
第四节 加菲尔德的《科学引文索引》 148
第五节 引文计量的应用 150
第六节 布劳温与科学计量学 153
第十三章 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今天和明天 157
第一节 普赖斯后的科学计量学 158
第二节 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日趋成熟 170
第三节 大科学计量学和小科学计量学的辩证统一 183
第四节 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未来 207
第一节 科学计量学的定义问题 212
第十六章 科学计量学与我国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 227
附录:浅谈我国三十所名牌大学科学计量排序 郑文艺李亚军宋俭 233
第十七章 大学要面向世界 234
第十八章 科学计量学及其应用 236
第一节 科学计量学的由来与发展 236
第二节 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及其成果 238
第二节 科学学与科学的定量研究 243
第十四章 海通博士论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 244
第三节 科学结构与科学计量学 245
第十九章科学计量学指标在职称评审中的应用 24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45
第四节 科学学计量学向何处去 246
第二节 职称评定中引入科学计量学指标的意义 246
第十五章 普赖斯奖获得者论科学计量学与科学学 247
第三节 中国石油大学的实践经验 254
第四节 问题和讨论 254
附录一:石油大学申报教授、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业绩赋分细则 265
附录二:中国石油大学申报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业绩赋分表 269
第二十章 文献计量学 270
第二十一章 引文计量与同行评议 273
第一节 同行评议的有效辅助手段 274
第二节 评价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 276
第三节 评价科研人员及其科学成果的水平 278
第二十二章 同行评议之路: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应用 279
第一节 同行评议的由来与当代实践 280
第二节 同行评议并非无懈可击 282
第三节 科学计量学的崛起 286
第四节 科学计量学与同行评议的有机结合 289
第三编 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 295
第二十三章 “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 295
附录:普赖斯评传 298
马凯(A.L.Mackay) 298
第二十四章 科学的纪念——记北京科学计量学学术讨论会 307
第二十五章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 316
第二十六章 国际普赖斯科学学奖 323
第四编 政治科学学与社会物理学 329
第二十七章 研究政治科学学 329
第二十八章 论政治科学现象 332
第一节 政治科学事件 332
第二节 政治科学运动 334
第三节 政治科学建制 335
第二十九章 科学学能为政治做些什么? 336
第三十章 社会物理学 341
第三十一章 要重视社会物理学研究 344
第三十二章 爱因斯坦的获奖成果为什么不是相对论? 348
第三十三章 论科学基金会 351
第一节 科学基金会:通向国家资助的历史桥梁 352
第二节 科学基金会的经济本质:资本增殖的“催化剂” 357
第三节 科学基金会的社会功能:先导、补充、调节、摇篮 364
第四节 我国科学基金会势在必行 367
第五编 赵红州与中国科学学 373
第三十四章 赵红州与中国科学学 373
第三十五章 寄语羲和快着鞭 ——祝贺我国科学学工作者首次出任世界权威科学学期刊的国际评委 380
第一节 布达佩斯的飞鸿 380
第三节 布劳温其人 382
第四节 出任科学期刊国际编委的意义 383
第二节 《科学计量学》其刊 384
第三十六章 一次有益的理论尝试——赵红州新著《科学能力学引论》的启示 385
第三十七章 在硬科学、软科学王国里遨游——读赵红州《大科学观》 389
第一节 《大科学观》的国际地位 390
第二节 大科学观与当代的两大成果 393
第三十八章 中国需要有理论勇气的科学家——纪念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逝世一周年 397
第三十九章 “李约瑟难题”与诺贝尔奖 404
第四十章 关注21世纪的科学指标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