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的求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傅先庆著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3431626
  • 页数:628 页
图书介绍:

教育创新概述 3

第1章 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灵魂 3

第1.1节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知识化 3

第1.2节 社会知识化的途径是加快教育发展 4

第1.3节 加快建设教育创新体系 7

第2章 中国教育创新百年求索 14

第2.1节 19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改革的启动 14

第2.2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教的变迁 16

第2.3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高教的成就 26

第3章 教育与社会连锁性改革新目标 42

第3.1节 为毕业生就业解放“社会容纳力” 42

第3.2节 创造终生修业与获取学历文凭的机会 48

第3.3节 切实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49

第3.4节 加快教育机构与人事制度现代化进程 51

第4章 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逻辑拭新 55

第4.1节 把握教育目标具体性 56

第4.2节 坚持全面素质培育 59

第4.3节 实行科学与人文融通 62

第4.4节 重组教学新体系 67

第4.5节 注重德育基本途径 73

第5章 学术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75

第5.1节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变革与创新 76

第5.2节 学术创新的组织化与目标选择 80

第5.3节 学术成果转化实践及其激励 91

第6章 教育学学科的开放与创新 97

第6.1节 教育实践呼唤老学科教育学的创新 97

第6.2节 推进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的创新 102

第6.3节 创建与发展教育资源学及教育生态学 104

第7章 教育“实体·相关·状态”三段把握的构想 108

第7.1节 力求教育进入自觉自为境界 108

第7.2节“三维法”也是通用的一种方法 110

第7.3节 教育实体·相关·方法体系 113

第8章 教育环境的创新 120

第8.1节 学术思想与社会观念的革新 121

第8.2节 学术组织制度与政策环境的创新 128

第8.3节 创新主体对环境的选择与改造 136

教育实体的解析 145

第9章 教育结构与其调控 145

第9.1节 教育结构的基本特征 146

第9.2节 教育结构调控的基本依据 159

第10章 教育功能与其基本条件 170

第10.1节 教育功能的特点与其泛化倾向 170

第10.2节 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条件 174

第11章 高等教育分类与其管理 178

第11.1节 高教分类与管理亟需重组性改革 178

第11.2节 构建三级四类高校的管理新体系 182

第11.3节 发展“课程超市”式高教 186

第11.4节 高教质量保障与实行“教考分离” 189

第11.5节 高等学校设置体系规范化 193

第12章 高等教育分科的协调 200

第12.1节 高教分科的沿革 200

第12.2节 高教各类学科设置的统筹 204

第12.3节 管理和经济类学科的设置与革新 212

第12.4节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构成与调控 222

第13章 基础教育结构与功能的保障 224

第13.1节 教育的“龙头”与基础相统一 225

第13.2节 基础教育的结构基础与功能自觉 227

第13.3节 改革基础教育的师资保障体系 239

第14章 教育实践主体构成与特征 243

第14.1节 主体的类别与社会位置 243

第14.2节 教育工作者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247

第14.3节 依靠教育主体力量战胜困难的例证 250

第15章 加紧筛选和培养清醒有为的教育管理家 252

第15.1节 清醒有为管理者的巨大作用 252

第15.2节 选拔教育管理者的若干经验 255

第15.3节 培养教育管理者的若干措施 260

第16章 切实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263

第16.1节 高校统战工作新任务 263

第16.2节 开展学校知识分子工作研究 268

第17章 教育主体性与探寻教育规律 271

第17.1节 教育主体主观性与实践客观性的关系 272

第17.2节 教育实践与认识的分层与分类 274

第17.3节 教育认识主体的类别与认识因素 279

第17.4节 探寻教育规律的若干途径 284

第18章 教育实践无时无处不在的三项关系 288

第18.1节 社会环境制约与适应 288

第18.2节 德育与智育相统一 291

第18.3节 主体与客体相互转换 296

第19章 教育体制的层次与内质 300

第19.1节 教育体制的涵义与分层 300

第19.2节 教育体制的利、权、责内质 305

第19.3节 高教大众化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 310

第20章 教育体制系统深入改革的若干例析 316

第20.1节 教育体制的双轨运行形式 316

第20.2节 军事院校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320

第20.3节 一所职业大学的办学特色 322

第20.4节 闽西地区兴办本土化高等教育的启示 327

第21章 合作教育新体制 337

第21.1节 合作教育的基本形式 338

第21.2节 发展同境外、国际的教育合作 339

第21.3节 完善产学合作体制 341

第22章 教育与社会生态文明 347

第22.1节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347

第22.2节 生态文明的实践方向 352

第23章 教育生态论的基本问题 355

第23.1节 教育生态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点 355

第23.2节 教育生态的主体与层次性 357

第23.3节 教育生态条件 358

第23.4节 教育生态运行 361

第24章 教育劳动价值交换与良性循环 366

第24.1节 市场经济与教育劳动价值 366

第24.2节 教育劳动价值循环流 373

第24.3节 教育劳动价值交换与循环的调控 376

第25章 教育信息流与其调控 378

第25.1节 教育信息流的过程与特征 379

第25.2节 教育信息流调控 387

教育与社会的互动 395

第26章 教育发展与人才研究的相依 395

第26.1节 教育关注人才学研究对象 396

第26.2节 探索人才成长的规律 402

第26.3节 建设普通人才学体系 406

第27章 树人为树业之本 411

第27.1节 人才政策的选择与转变 412

第27.2节 人才数量、结构与分布 417

第27.3节 人才规格与质量的社会需求 419

第27.4节 培养与输送人才的神圣职责 423

第28章 建立与完善学术价值新体系 426

第28.1节 学术价值的社会性特征 427

第28.2节 学术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434

第28.3节 学术政策的选择与完善 439

第29章 建立与完善学术专攻新体系 446

第29.1节 学术专攻点的选择与布局 446

第29.2节 农林类学术专攻的特殊价值 451

第29.3节 林业社会学的学术专攻例析 457

第30章 教育关注社会持续发展的迫切问题 474

第30.1节 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 475

第30.2节 养成生态意识和保护生存环境 479

第30.3节 注视贫富差距和扶持贫困学生 482

第31章 教育与经济的相依互动性 489

第31.1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 489

第31.2节 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相关 495

第31.3节 教育关注产业的全面开拓与发展 497

第32章 教育必须坚持讲政治 506

第32.1节 新时代讲政治的新内涵 506

第32.2节 教育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508

第32.3节 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 510

第32.4节 教育应全力支持国防现代化事业 514

第33章 教育是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基础阵地 518

第33.1节 中华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科学程式 519

第33.2节 发展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价值观 524

第33.3节 教育承担汉字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任务 531

第34章 教育要适应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540

第34.1节 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国际交流 540

第34.2节 教育关注同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 542

第34.3节 教育要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 546

教育若干方法的应用 551

第35章 教育运行状态与教育研究方法 551

第35.1节 教育运行状态的开拓研究 552

第35.2节 进一步发展教育方法论研究 554

第36章 教育调查研究的例析 557

第36.1节 农科专业人才的使用与培养调查 558

第36.2节 企业生产·技术·教育三融合机制的调查 563

第37章 反思教育历史是开启智慧的手段 569

第37.1节 坚持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教育史 569

第37.2节 汲取历史智慧焕发高校生机 572

第38章 推动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 579

第38.1节 教育的新发展及其研究新要求 580

第38.2节 面向教育实践组织联合研究 583

第38.3节 坚持办好教育研究期刊 585

第39章 切实改革省级教育研究机构 593

第39.1节30省、区、市教育研究院所状况 593

第39.2节 进一步实施教育研究体制改革 600

结语 605

第40章 结语 605

附录 达尔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实现 614

本书作者简介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