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编 我在故我思:文章 3
人类自在的天性——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些思考 3
普朗克与量子 16
光辉与尘垢——诺贝尔奖二题 25
萨顿对中国科学史家们的影响:过去、现在与未来 33
“科学精神”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40
引进,还是原创 44
“学术会议”中的“学术” 47
发言遥控器——有关用拇指发言的幻想 51
谁读懂了霍金 56
对1982年夏天的回忆 65
关于SARS的随想与疑问三则 70
“NGO”的学术 75
第二编 我思故我读:书话 83
科学光环背后的真实 83
关怀的伦理意义与女性主义研究 86
我的第一本科学书 92
忘掉专业之后剩下的东西 94
留在底片上的历史 97
昆虫的魅力 99
伽莫夫的物理新世界 102
游戏之中见环保 105
科学的基因和技术的太阳 107
ONLY YOU——荐《中国新疆野生动物》 111
医学与科学的瓜葛 114
填补空白的辞书精品 117
生命在“最后两分钟” 119
科普漫画与中国制造 122
人生的高度——读《树梢上的人生——一个女子的野外历险》 125
一个酸菜主义者的自白 128
难以绕过的经典——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他 132
神话的学派与学派的神话——读《一代神话——哥本哈根学派》 136
都是布鲁尔惹的祸 140
“建构”科学新形象 144
从哲学家写法拉弟开始联想 148
科普,应该成为流行文化 152
千古烟民侠客梦 155
传播科学文化的先驱者——读《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 159
阿西莫夫: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 164
当局者不迷 167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科学 171
一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战争及其导火索——斯诺的《两种文化》 176
“纳米”是个什么“米”——评《纳米科技的现在与未来》 181
对现实的科学的现实描述 184
笑,还是不笑,这是个问题 188
造桥,还是挖沟?——评《第三种文化》 191
第三编 我读故我写:序跋 199
话说边缘——《驻守边缘》自序 199
《刘兵自选集》自序 202
“另类”的科普——《硬币与金字塔》后记 206
认识桥梁的建造者——《新人文主义的桥梁》后记 209
《剑桥流水》后记 212
《大美译丛》序 214
《艺术与物理学》一书的主编附记 219
《弗里茨·伦敦:科学传记》译后记 221
“木犁书系·补天文丛”总序 225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创建与德拉贝奇学派》序 228
科学与性别有关吗? 232
透过历史理解物理学 235
第四编 我写故我谈:对话 241
包容性与倾向性的结合 241
科学文化:出版与研究相辅相成 248
科学与技术的分野 258
为做幸福愉快的人而学习——浅谈科学文化的阅读 266
驻守边缘,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271
边缘地带的求索 275
科学史就在你我身边——关于《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的对话 278
两种文化何去何从 283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桥梁 288
来吧,做一名环保公民——关于《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的采访 294
关于环境保护的责任与忧思 299
解读生命的精彩——穿越绿色读物的生态环境伦理与环境意识普及的话题 304
绿色:还有没有未来? 313
商业化科学有时很可怕 317
对面的专家看过来——《艺术与物理学》三人谈 321
圈里有个科学家叫伦敦 327
人文因素融入基础科学教育 333
生物世纪:美梦?还是终结? 340
两性对谈《两性视野》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