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OSl参考模型 1
1.1引言 2
1.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
1.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3
1.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
1.2网络体系结构 7
1.2.1网络体系结构的产生 7
1.2.2计算机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 8
1.3 OSI参考模型 10
1.3.1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 10
1.3.2 OSI参考模型的实际数据传输 15
1.3.3 OSI参考模型的一个形象描述 16
1.4网络标准化及相关组织 18
1.5本章小结 19
第2章 TCP/IP参考模型 21
2.2.1TCP/IP参考模型的四层体系结构 22
2.2TCP/IP分层模式 22
2.1引言 22
2.2.2TCP/IP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25
2.3TCP/IP协议族 27
2.3.1TCP/IP协议族 27
2.3.2 Internet的网际协议 33
2.3.3 Internet传输层的两个重要协议 38
2.3.4 Internet协议的新发展 40
2.4本章小结 43
第3章 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45
3.1引言 46
3.2 10G以太网 46
3.2.1技术背景 46
3.2.2技术特点及优势 47
3.2.3应用展望 49
3.3最后一公里接入技术 49
3.4.2原理及实现 56
3.4多层交换 56
3.4.1技术背景 56
3.4.3多层交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58
3.5全光网络 58
3.5.1技术背景 58
3.5.2技术特点 59
3.5.3全光网络的优、缺点 60
3.5.4全光网络的发展趋势 60
3.6第三代移动通信 60
3.6.1技术背景 60
3.6.2技术标准及特点 61
3.6.3发展趋势 62
3.7 IPv6 63
3.8 MPLS技术 63
3.8.1技术背景 63
3.8.2 MPLS原理及实现 64
3.8.3 MPLS协议及技术特点 65
3.8.4 MPLS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66
3.9本章小结 66
第4章 IPv6概述 69
4.1引言 70
4.2新一代IP协议的设计标准 73
4.3 IPv6的诞生过程 75
4.4.IPv6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方向 77
4.5本章小结 80
第5章 IPv4与IPv6概述 83
5.1引言 84
5.2 IPv4和IPv6的主要区别 85
5.2.1网络地址空间的极大扩展 85
5.2.2网络地址表示法不同 86
5.2.3网络地址的分类方式不同 86
5.2.4报头格式的不同 88
5.2.5 IPv6安全功能 89
5.2.6 QoS功能 90
5.2.7 Plug Play功能 91
5.2.8移动性的改进 92
5.2.9 IPv6寻径效率比IPv4的CIDR高 92
5.2.10 ICMP的改进 92
5.3本章小结 93
第6章 IPv6的地址方案 95
6.1引言 96
6.2地址表达方式 97
6.2.1地址文本表示法 97
6.3地址分配 100
6.4地址类型 102
6.5 Unicast地址 102
6.5.1可集聚全球单播地址 102
6.5.2未指定地址 106
6.5.4嵌有IPv4地址的IPv6地址 107
6.5.3回返地址 107
6.5.5本地用IPv6单播地址 108
6.5.6 NSAP地址与IPX地址 108
6.6 Multicast组播地址 109
6.6.1 Multicast地址的基本格式 109
6.6.2定义的Multicast地址 111
6.7 Anycast任播地址 112
6.7.1 Anycast地址的基本格式 112
6.8本章小结 113
第7章 IPv6的报头格式 115
7.1引言 116
7.2 IPv6的基本报头 116
7.2.1 IPv4报头与IPv6基本报头的分析比较 117
7.2.2 IPv6基本报头的简要说明 121
7.3 IPv6的扩展报头 125
7.3.1扩展报头的次序 128
7.3.2扩展报头的选项 129
7.4 Hop-by-Hop选项报头 131
7.5信宿选项报头 132
7.6路由报头 133
7.7分段报头 137
7.8认证报头 140
7.9封装安全载荷报头 142
7.10本章小结 146
第8章 控制报文协议 147
8.1引言 148
8.2ICMPv6报文格式 149
8.2.1报文信源地址的确定 150
8.2.2计算报文校验和 151
8.2.3 ICMPv6报文处理的规范 151
8.3ICMPv6差错报文 152
8.3.1目的不可达报文 152
8.3.2数据报文过大 154
8.3.4参数错误 155
8.3.3超时报文 155
8.4 ICMPv6信息报文 156
8.4.1回应请求报文 157
8.4.2回应答复报文 158
8.4.3组成员资格查询 159
8.4.4组成员资格报告 160
8.4.5组成员资格减少 160
8.5本章小结 161
第9章 IPv6的邻居发现 163
9.1引言 164
9.2术语介绍 164
9.3地址类型说明 166
9.4邻居发现的功能实现 167
9.5邻居发现协议中的信息类型 175
9.6本章小结 184
第10章 IPv6的路由 185
10.1引言 186
10.2.1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简介 187
10.2路由器工作原理简介及其相关术语 187
10.2.2路由的相关术语 188
10.3 IPv6的路由 190
10.3.1 IPv6的网络路由模型 190
10.3.2 IPv6路由的新特点 191
10.3.3 IPv6的路由算法 192
10.3.4 IPv6的路由协议 197
10.4IPv6地址和路由之间的关系 201
10.4.1 Internet的基本路由模型 201
10.4.2 IPv4网络中地址和路由存在的问题 202
10.4.3 IPv6网络的解决方案 203
10.5.IPv6的多点传送路由 205
10.6本章小结 205
第11章 IPv6的安全性 207
11.2.1网络安全问题 208
11.2 IPv6的安全体系结构 208
11.1引言 208
11.2.2 IPv6的安全协议集 211
11.3认证机制 215
11.3.1认证头AH的格式 215
11.3.2身份认证的实现 217
11.3.3认证算法 218
11.4加密机制 220
11.4.1封装安全有效净荷(ESP)字段的格式 220
11.4.2数据加密的实现 222
11.4.3加密算法 223
11.5密钥的管理 225
11.5.1因特网简单密钥管理协议 226
11.5.2因特网安全关联与密钥管理协议(ISAKMP) 226
11.5.3 Oakley密钥确定协议 227
11.6 IPv6安全的应用 228
11.6.1虚拟专用网的应用 228
11.6.2路由安全的应用 229
11.6.3安全主机的应用 230
11.7本章小结 230
第12章 IPv6的移动性 231
12.1引言 232
12.2移动IPv6概述 233
12.2.1设计移动IP的要求 233
12.2.2移动IPv6的基本术语 233
12.2.3移动IP的实现 234
12.3移动IPv6的目标选项和信息类型 241
12.3.1移动IPv6的目标选项 241
12.3.2移动IPv6目标选项的子选项 244
12.3.3移动IPv6的信息类型 245
12.4 IPv6的邻居发现 246
12.4.1 IPv6的邻居发现机制 246
12.4.2移动IPv6对IPv6邻居发现的修改 247
12.5.1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 253
12.5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253
12.5.2移动IPv6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254
12.6本章小结 255
第13章 IPv6的域名系统 257
13.1引言 258
13.2域名系统的相关概念 258
13.2.1域名系统的产生 258
13.2.2相关概念 259
13.2.3域名空间 260
13.2.4授权域管理 262
13.2.5域名与实名 263
13.2.6域名的价值 263
13.3域名解析 264
13.3.1资源记录 264
13.3.2名字服务器 265
13.3.3域名解析 266
13.4.1IPv6的域名空间 269
13.4.2 DNS对IPv6地址层次性的支持 269
13.4 IPv6对DNS的扩展 269
13.5 IPv6中的即插即用与DNS 273
13.6 IPv6过渡阶段与DNS 274
13.7本章小结 275
第14章 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 277
14.1引言 278
14.2过渡策略的主要目标 278
14.3基本过渡策略 279
14.3.1双协议栈方式(Dual stack) 279
14.3.2隧道方式(Tunneling) 280
14.3.3协议翻译 283
14.4 IPv4向IPv6过渡的系统解决方案 285
14.4.1各个IPv6孤岛之间通信的系统解决方案 286
14.4.2IPv4和IPv6结点之间通信的系统解决方案 294
14.5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发展形式 301
14.6本章小结 303
第15章 IPv6在移动通信中的运用 305
15.1 3G推动IPv6的发展 306
15.1.1 3G的演进过程 306
15.1.2中国对3G的规划 309
15.2支持SIP协议的3G通信 309
15.2.1 3G通信特点 309
15.2.2会话初始协议 310
15.3 3G推动IPv6现实运用 315
15.3.1 IPv6——3G通信的基石 316
15.3.2 IPv6、Softswicth、3G构建下一代网络(NGN) 317
15.4本章小结 318
第16章 IPv6在家电中的运用 319
16.1引言 320
16.2 IPv6的优势 321
16.3 Non PC因特网联盟 322
16.4信息家电 323
16.4.1什么是信息家电 323
16.4.2信息家电的特点 323
16.4.3信息家电的现状 324
16.5嵌入式技术的运用 326
16.5.1嵌入式系统简介 326
16.5.2嵌入式Linux 328
16.5.3 Linux在信息家电中的应用 330
16.6信息家电实现的一个技术解决方案 331
16.6.1技术原理 332
16.6.2系统方案 332
16.6.3软件的实现 333
16.7本章小结 334
第17章 网络协议测试 337
17.1引言 338
17.2协议测试技术 338
17.2.1协议测试的基本术语 339
17.2.2协议测试的概念 340
17.2.3协议测试的基本分类 341
17.2.4协议测试的4种基本测试方法 345
17.3.1引进渡船测试法的必要性 351
17.3网络协议的渡船测试法 351
17.3.2渡船测试法 352
17.3.3钳型渡口测试法 355
17.4本章小结 359
第18章 IPv6协议测试方案 361
18.1引言 362
18.2协议测试的测试环境 362
18.3测试控制数据定义 363
18.4协议测试的基本流程 367
18.5基于IPv6协议的路由器测试解决方案 368
18.5.1 IPv6协议的测试特点 369
18.5.2路由器协议测试的特点 370
18.5.3测试方法研究 370
18.5.4 IPv6路由协议测试系统 372
18.6本章小结 374
参考文献 375
致谢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