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与生态环境建设实务全书 扬尘、扬沙、沙尘暴防治指南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道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8425837
  • 页数:67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防沙治沙篇 3

第一章防沙治沙法 3

第一节防沙治沙法的制定与定名 3

一、防沙治沙法的制定 3

二、防沙治沙法的定名 3

第二节防沙治沙法的立法目的 5

第三节防沙治沙法的立法过程 8

第四节防沙治沙法的结构 10

第五节防沙治沙法的法律责任 11

一、防沙治沙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11

二、法律责任的设置 12

三、法律责任的内容 13

四、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 14

第六节防沙治沙法条文 18

第一章总则 18

第二章防沙治沙规划 19

第三章土地沙化的预防 20

第四章沙化土地的治理 22

第五章保障措施 23

第六章法律责任 24

第七章附则 25

第二章沙与沙尘暴的概念及特征 26

第一节沙漠与荒漠的概念 26

第二节与风沙危害有关的几个概念 27

一、沙尘暴定义、命名与等级划分 28

二、沙尘暴时空分布的统计特征 28

第三节沙尘暴的基本特征 28

三、气象要素场演变特征 29

四、卫星云图与光学特性 30

五、沙尘气溶胶的物理化学及辐射特性 31

六、沙尘暴成因分析 33

第四节沙漠和沙地的分布特征 35

一、沙漠和沙地的类型与特征 35

二、我国沙漠、戈壁的分布规律 37

第五节我国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 38

第六节我国荒漠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41

一、我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 41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 44

三、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 46

四、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与恢复 51

第七节我国沙漠化与荒漠化成因 51

一、导致荒漠化发生的不合理人类活动 52

二、荒漠化成因分析 56

第三章风沙的危害与影响 60

第一节风沙危害产生的基本原理 60

第二节荒漠化的经济损失评估 65

第三节风沙危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8

一、风沙危害使土壤肥力降低 68

二、风沙危害使农业减产 69

第四节风沙危害对牧业生产的影响 71

第五节风沙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3

第六节风沙危害对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的影响 73

第七节风沙危害对贫困、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影响 74

第八节风沙危害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5

第九节沙尘暴灾害和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扩展趋势 75

一、强沙尘暴天气特征和危害 76

二、强沙尘暴天气形成原因 77

三、荒漠化和沙尘暴扩展趋势 78

第十节有关沙尘暴危害的新闻报道和评述 79

一、实况报道 79

二、媒体述评 90

三、专家点评 117

第一节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 134

一、风力侵蚀作用 134

第四章沙漠化防治原理 134

二、风沙运动规律 140

三、风蚀与沙质荒漠化 144

四、风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 146

第二节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147

一、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 147

二、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 149

第三节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151

一、水力侵蚀作用 151

二、土壤侵蚀规律 154

三、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 159

第四节盐渍荒漠的防治原理 161

一、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 161

二、水肥盐运动规律 164

三、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 164

四、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 166

第五章沙区天然植被的保护与利用技术 167

第一节封育技术简介 167

第二节干旱区荒漠植被的恢复 170

一、干旱区荒漠植被的特征 170

二、荒漠植被生存与水源 178

三、中国荒漠植被的主要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183

四、荒漠免灌植被的衰退 186

五、免灌植被自然更新与恢复 189

六、干旱区植被的自然生繁与人工营造 194

七、干旱区植被及其营造的剖析 204

八、干旱区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定居的适应 211

第三节天然草地补播改良技术 224

第四节天然草地植被的合理利用 227

二、飞播治沙工作的内容 230

一、飞播治沙的概念 230

三、飞播治沙的特点 230

第一节飞播治沙概述 230

第六章飞播治沙 230

四、飞播治沙的意义 232

五、我国飞播治沙的发展概况 233

六、我国飞播治沙的成就 239

七、国外飞播治沙简况 240

八、飞播治沙的前景展望 241

第二节飞播区类型的划分 242

一、飞播区类型划分的意义 242

二、飞播区类型划分的原则 243

三、飞播区类型的划分 243

第三节飞播区选择 249

一、适宜飞播造林的自然条件 250

二、适宜飞播造林的社会经济条件 256

第四节飞播植物种选择及混播 256

一、飞播树种选择的原则 256

二、主要飞播树(草)种 258

三、混播 272

第五节飞播治沙播种期的确定 278

一、确定播种期的意义 278

二、确定飞播期的主要因素 279

三、干旱年份播种期的确定 283

四、各沙区适宜的飞播期 284

第六节飞播用种量的确定 287

一、确定播种量的原则 287

二、影响播种量的因素 289

三、播种量的计算 292

第七节飞播治沙的种子处理 293

一、种子的采集、筛选与检验 294

二、种子处理 296

第八节飞播造林的规划与设计 298

一、飞播造林总体规划 298

二、飞播造林作业设计 299

第九节飞播机型与设备 303

一、机型 304

二、设备 306

三、通讯联络和导航设备 308

第十节飞播造林作业技术 310

一、摸索出两种新的飞行方式 310

二、积累了飞播营造混交林的丰富经验 311

三、运-12型飞机在高原地区播种造林的作业技术 312

四、直升机飞播造林谱新篇 312

五、导航技术的一场革命 313

第十一节飞播林抚育间伐 314

一、飞播林林分状况 314

二、幼林抚育 315

三、成林抚育间伐 316

第十二节飞播林管护、经营与更新 320

一、飞播林管护 320

二、飞播林区经营 323

三、飞播林区采伐迹地更新 325

第十三节播区鼠、虫、兔、病四害的防治 326

一、“四害”危害情况调查 326

二、“四害”防治方法 328

第十四节飞播治沙效益与飞播林地的开发利用 331

一、飞播植被对流动沙地的逆转作用 331

二、飞播林地的利用 332

三、飞播灌丛林地放牧效益分析 333

四、飞播灌丛林的复壮更新 337

附录一:《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 339

附录二:飞机播种治沙技术要求 355

附录三: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飞播治沙 363

附录四:中国飞播造林主要植物种名录 374

一、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377

第一节植被治沙的基本原则 377

二、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377

第七章植被治沙技术 377

三、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378

第二节沙地植被立地条件、类型 378

一、沙漠、沙地、沙化土地植被的立地条件 379

二、沙漠、沙地和沙化土地植被立地类型划分 380

第三节造林树种选择及配置 384

第四节植被治沙的营造技术 385

第五节植物固沙技术措施 388

一、直播固沙 389

二、植苗固沙 389

三、扦插造林固沙 391

第六节沙结皮固沙 392

第七节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394

一、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 394

二、沙地农田防护林 395

三、沙区牧场防护林 396

四、沙区铁路防护林 398

第八节沙地造林方法及樟子松造林技术 402

一、干旱区、半干旱区沙地育苗技术 402

二、沙(丘)地造林方法 403

第九节沙地造林密度、混交与配置 410

一、沙地造林密度 410

第十节水蚀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411

一、概况与危害 411

二、固沙林的混交与配置 411

二、林草的水土保持作用 412

三、水土保持林(草)及其体系 417

四、水土保持林(草)的配置与营造技术 419

第十一节盐渍荒漠化土地的植被建设技术 424

一、盐碱对植物的危害 424

二、盐碱地的植被恢复与建设 425

第十二节干旱区植被治沙模式 427

一、干旱区景观特征 427

二、老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 429

三、新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 433

第十三节半干旱区植被治沙模式 440

一、毛乌素沙地的“三圈”模式 441

二、榆林沙区生态经济治沙模式 443

第十四节半湿润地区沙地治理模式 446

一、东部沙地 446

二、退化草场治理模式 448

第一节沙障固沙 453

一、机械沙障的类型和作用原理 453

第八章机械及化学固沙治沙技术 453

二、炒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454

三、沙障设置方法 456

一、化学固沙的作用原理 457

第二节化学固沙 457

二、化学固沙物质的种类和组成 457

四、沙障应用效果 457

三、化学固沙物质的配制及使用方法 458

四、沥青乳液固沙效果 459

一、风力治沙的意义及原理 460

二、风力治沙的技术措施 460

第三节风力治沙 460

三、利用风力渠道防沙 462

一、水力拉沙的意义 463

二、引水拉沙修渠 463

第四节水力治沙 463

三、引水拉沙造田 464

四、引水拉沙筑坝 466

第一节沙棘的栽培与开发技术 468

一、沙刺的益处 468

第九章沙区植物开发技术 468

二、中国的沙棘资源分布 478

三、发展沙棘产业 479

第二节枸杞栽培技术 508

一、种子选择与处理 508

三、播种时间及方法 509

四、苗木田间管理 509

二、圃地的选择及整地 509

五、苗木出圃及分级 510

六、栽培技术 510

第二节麻黄种植技术 512

一、育苗技术 512

八、采摘与加工 512

二、种植技术 513

一、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514

第四节甘草人工栽培技术 514

二、栽培技术 515

三、田量管理 517

二、播种方法 517

第五节银柴胡人工栽培技术 517

一、选地与整地 517

一、防风固沙林的营造技术 518

第六节沙柳林营造技术与资源开发利用 518

四、病虫害防治 518

五、收获 518

二、农田防护林营造 519

三、平茬复壮技术 520

二、饲料林配置及营造技术 521

一、草场饲料林的建立 521

第七节干旱风沙区草场饲料林营造技术 521

三、饲料林的更新 522

一、采种 523

第八节骆驼刺的种植技术 523

四、饲料林的利用 523

一、育苗技术 524

第九节沙冬青育苗造林技术 524

二、种子处理 524

三、种植技术 524

一、生物生态学特性 525

第十节老鼠瓜栽培技术 525

二、沙冬青造林 525

二、栽培技术 526

一、蒙古扁桃 527

第十一节沙区几种野生观赏花卉的引种栽培 527

三、经济和药用价值 527

四、栽培地区 527

四、罗布麻 528

三、马蔺 528

二、花棒 528

五、大叶补血草 529

二、苦参 530

一、黄芪 530

第十二节适合沙地栽培的其他药用植物 530

三、肉苁蓉 531

第一节风力治沙的意义及原理 532

第十章风力水力治沙技术 532

第二节风力治沙的技术措施 533

第三节风力治沙措施的应用 534

第四节水力拉沙的意义和原理 535

第五节引水拉沙修渠 536

第六节引水拉沙造田 537

第七节引水拉沙筑坝 539

二、水蚀工程防治技术的研究内容 541

一、水蚀工程防治技术概念 541

第十一章水蚀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 541

第一节概述 541

三、沟头防护工程 542

二、山坡截流沟 542

第二节山坡防护工程 542

一、斜坡固定工程 542

一、梯田 543

第三节田间工程 543

二、坡面蓄水工程 545

一、谷坊 546

第四节沟床固定工程 546

二、拦沙坝 547

三、淤地坝 549

四、护岸工程 551

五、治滩造田工程 552

第五节山洪排导工程 553

二、山地灌溉及灌溉技术 554

一、小型水库 554

第六节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554

二、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的原则 557

一、必须根据不同条件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557

第十二章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 557

第一节盐渍荒漠化防治原则 557

第二节盐渍荒漠化的主要防治措施 558

第一节道路、矿区荒漠化概述 568

第十三章道路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 568

第二节铁路荒漠化防治技术 570

第三节公路荒漠化防治技术 574

第四节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 576

二、我国生态农业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580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580

第十四章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 580

第一节中国生态农业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580

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成就 582

第二节生态农业基本原理 583

一、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原理 584

二、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589

一、设计原理 593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调控与优化 593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595

三、农业生态系统优化 599

一、生态农业技术 605

第四节生态农业技术模式 605

二、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模式 607

一、地表水 609

第一节水资源分类及特征 609

第十五章荒漠化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 609

二、地下水 614

三、大气降水及特征 616

一、水资源合理调配 617

第二节节水技术 617

二、喷灌 618

三、滴灌 624

四、渗灌 627

五、雨水收集利用 628

一、湖水及地表径流矿化度升高 631

第三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631

二、上中游不合理开发地表水,引发下游地区环境危机 632

第一节能源问题与土地荒漠化 634

第十六章荒漠化地区可替代能源开发技术 634

二、荒漠化地区能源现状 635

一、能源林开发地位 635

第二节发展薪炭林普及节柴灶 635

四、薪炭林经营类型 636

三、薪炭林发展前景 636

五、薪炭林营造技术 637

第三节太阳能的利用 638

六、发展薪炭林途径 638

二、太阳能的利用 639

一、太阳能的特点 639

第四节风能开发利用 642

二、风能资源 643

一、概述 643

四、风能开发利用 644

三、风能利用 644

第五节发展沼气 646

三、发展沼气的作用 647

二、沼气是什么 647

一、概述 647

五、沼气产生的条件 648

四、沼气发生原理 648

六、沼气池的建设与管理 649

七、沼气应用 651

一、荒漠化调查目的、意义及要求 653

第一节荒漠化调查 653

第十七章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 653

二、荒漠化调查程序 654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程序 656

第二节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 656

二、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 659

三、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方案论证 671

一、亚湿润地区防治模式 672

第三节荒漠化防治模式 672

四、规划成果资料编制和方案实施 672

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模式 675

三、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模式 677

二、荒漠化监测的对象、范围及内容 679

一、荒漠化监测的概念及目的 679

第十八章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679

第一节荒漠化监测 679

三、荒漠化监测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680

四、荒漠化监测的方法 687

五、荒漠化监测技术体系 703

一、荒漠化评价的概念及内容 704

第二节荒漠化评价 704

二、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705

三、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划分 711

四、荒漠化评价的基本问题讨论 715

一、植物措施的生态效益 718

第一节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生态效益 718

第十九章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 718

二、工程措施的生态环境影响 722

一、投产计算 723

第二节荒漠化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计量 723

二、经济分析计算 725

一、综合效益的基本内涵 727

第三节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 727

二、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理论 728

三、综合效益评价 733

一、阿拉善经验 740

第一节国内成功经验 740

第二十章国内外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 740

二、赤峰经验 747

三、榆林经验——私企股份制合作治沙 748

四、河西经验 750

五、新疆经验 755

一、以色列的荒漠化土地整治 759

第二节国外成功经验 759

二、巴基斯坦的荒漠化现状与履约举措 765

三、马里的荒漠化现状与防治战略 768

四、博兹瓦纳的荒漠化现状与防治措施 771

五、美国的荒漠化问题与治理措施 774

第三节借鉴与对策 777

一、中外比较的启示 777

二、走出四大误区 780

三、实例 784

四、协调六大关系 785

第二十一章防沙治沙的技术体系和典型模式 788

第一节西部开发对荒漠化防治提出挑战 788

一、经济需求 788

二、环境优先 790

三、技术保障 792

第二节适宜不同气候区的治理模式 795

一、赤峰模式 795

二、榆林模式 797

三、临泽模式 798

四、和田模式 800

五、磴口模式 801

六、铁路防沙治沙模式 803

七、沙漠公路防沙治沙模式 805

二、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政策保障机制 807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807

三、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807

四、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沙 807

第一节政策保障措施 807

第二十二章防沙治沙的保障措施 807

五、建立健全工程管理机制,强化工程管理 808

第二节荒漠化公约 808

第三节缔约国大会与履约行动 809

一、全球履约进程与行动 809

二、区域履约进程与行动 813

三、国家履约进程与成果 816

四、我国在履约领域的贡献和作用 819

第四节亚非区域间合作 821

一、亚非防治荒漠化和减缓干旱灾害能力 821

二、亚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 822

三、开展亚非合作的建议 824

四、结论 825

第一节生态系统 829

第二十三章生态环境建设概论 829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829

第二部分生态环境建设篇 829

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间的关系 830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831

四、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832

五、生态平衡 833

第二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835

一、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835

二、生态农业建设 837

三、城市生态建设 840

四、区域生态建设 845

第三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845

一、人口急剧膨胀 846

二、自然灾害 847

三、人类负效行为 848

第四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852

一、中国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852

二、《中国21世纪议程》 857

第二十四章农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 861

第一节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861

第二节生态农业 863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863

二、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864

三、生态农业系统的建设 865

四、生态农业系统的类型和模式 871

五、生态农业的几种实用技术 874

第三节水体污染对农业的影响与控制 884

一、水污染对土壤的影响 884

二、水污染对作物的影响 885

三、水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889

四、水体污染的控制 891

五、污水的物理处理法 892

六、污水的化学处理法 893

七、污水的生物处理法 896

第四节大气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与控制 901

一、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 901

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903

三、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904

四、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906

五、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910

一、土壤的组成与结构 912

二、土壤环境的主要组成与特点 912

第五节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912

三、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916

四、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概念 917

五、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918

六、几种主要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与防治 920

第六节农药与生态建设 928

一、农药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 928

二、农药生产过程中污染分析 930

三、废气污染控制与处理 933

四、农药废水污染控制与处理 937

五、固体废渣污染控制与处理 939

六、土壤中农药的生物降解 940

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947

八、环境污染因果关系分析 952

第七节化肥与农业生态建设 956

一、我国化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956

二、氮肥生产与生态环境污染 958

三、磷肥生产与环境污染 962

四、钾肥生产与环境污染 964

五、化肥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病虫害的影响 966

六、化肥水环境损失的途径 967

七、施肥对大气环境的其他影响 969

八、化肥生产的环境污染防治 971

九、化肥施用的环境污染防治 979

第八节塑料农膜与农业生态建设 997

一、塑料地膜的生态建设 997

二、塑料棚膜的生态建设 1014

三、塑料农膜的回收与再生方法 1021

四、降解塑料地膜 1022

第九节生态农业中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1028

一、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1028

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1033

三、生活垃圾及乡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生态工程 1042

四、沼气的综合利用 1045

五、沼液的综合利用 1054

六、沼渣的综合利用 1062

第二十五章林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 1067

第一节地球生态环境与现代林业建设 1067

一、林业的地位和作用 1067

二、现代化的新中国林业 1070

三、今后中国林业发展的方向 1072

第二节天然林的保护与经营 1075

一、天然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 1075

二、天然林的科学经营 1076

三、天然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1077

四、建立天然林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 1079

五、加强行政领导和依法治林 1079

六、马来西亚天然林保护与持续经营的策略 1080

第三节林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85

一、林业生态建设与水旱灾害治理 1085

二、林水结合根治江河 1087

三、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1090

四、森林城市建设 1094

五、冀西沙荒造林的成功经验 1110

第四节人工林生态系统建设 1112

一、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1112

二、大力发展混交林 1114

三、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建设 1126

一、山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157

二、山地防护林效益 1157

第五节山区水土保持与山地防护林建设 1157

第六节退耕还林还草与植被保护 1158

一、退耕还林还草与植被保护的关系 1158

二、退耕还林还草应遵循植被地带公布规律 1159

三、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实施 1160

四、多数退耕地区应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1160

五、退耕还林还草需要与农业产业结构 1161

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专业科技力量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1161

七、南方山区坡耕地退耕还林 1162

八、退耕还林的产业化构想 1165

第七节林业复垦与环境保护 1168

一、废弃土地面临的挑战 1168

二、矿区林业复垦 1174

三、复垦后的养护 1185

四、废弃土地的复垦 1198

五、废弃物填筑场地的复垦 1202

六、特殊废弃物堆的复垦 1206

第八节沙区林网建设与环境保护 1217

一、森林在防沙中的作用 1217

二、建设林网防治土地沙化 1218

三、沙区林网建议中的政策扶持 1221

四、森林植被影响成云降雨的实例及原因分析 1222

第一节化工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8

一、化工环境污染概况 1228

第二十六章工矿企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1228

二、化工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1229

三、化工生产的污染特点 1232

四、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1236

第二节采矿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238

第三节化工污染处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1240

一、化工废水处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1240

二、化工废气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1246

三、除尘技术 1249

四、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1259

第四节化工清洁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 1266

一、清洁生产的由来 1266

二、清洁生产的概念 1269

三、化工清洁生产的途径 1272

四、清洁生产面临的障碍和实施步骤 1273

五、清洁生产的进展 1276

六、典型化工清洁生产工艺 1279

七、绿色化工与环境保护 1281

一、环境保护环境、法规及对策 1285

第五节环境保护对策与化工可持续发展 1285

二、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 1290

三、发展环境科学技术 1295

四、环境与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 1296

二、影响露天矿大气污染的因素 1299

一、露天矿的粉尘及其卫生特征 1299

第六节露天矿山除尘与生态环境保护 1299

三、露天矿除尘技术和措施 1303

四、矿山环境建设规划和措施 1305

一、矿山复垦概况 1322

第七节矿山土地复垦和资源综合利用 1322

二、矿山复垦方法 1325

三、矿山复垦费用 1340

四、资源综合利用 1347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微生物影响的主要原因 1354

一、概述 1354

第二十七章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 1354

第一节微生物 1354

三、利用微生物量区别蓄水工程的营养类型 1355

一、浮游植物 1357

第二节植物 1357

一、浮游动物 1358

第三节动物 1358

二、高等水生植物 1358

三、野生动物 1359

二、底栖动物 1359

二、水温 1360

一、水文条件 1360

第四节鱼类 1360

四、洄游的阻隔作用 1361

三、氮气过饱和 1361

一、中、小流域环境影响评价 1362

第五节国外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1362

二、日本对水库泥沙淤积采取的对策 1365

三、埃及阿斯旺高坝水库对环境的影响 1367

五、法国设置鱼道的经验 1375

四、埃尔伯特山抽水蓄能电厂环境保护简介 1375

第一节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原则 1383

第二十八章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建设 1383

第三节道路交通与地质灾害的防治 1384

第二节道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84

一、崩塌、滑坡及其防治 1385

二、泥石流及其防治 1388

一、土壤侵蚀的因素与规律 1389

第四节道路交通与水土保持 1389

二、道路交通与土壤侵蚀 1393

三、道路建设与水土保持方案 1395

一、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1396

第五节道路交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396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397

三、道路交通与保护生物多样性 1399

一、噪声控制的原则与步骤 1400

第六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 1400

二、道路交通噪声控制措施 1402

三、道路声屏障设计 1403

四、低噪声路面 1408

一、道路交通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1411

第七节道路交通空气污染防治 1411

二、沥青烟的危害与防治 1415

一、道路服务设施污水处理 1416

第八节道路交通水环境污染防治 1416

一、道路交通振动防治 1420

第九节道路交通其他环境影响防治 1420

二、道路路面径流水环境污染防治 1420

三、施工期的水环境污染防治 1420

三、道路景观环境保护 1421

二、社会环境影响控制对策 1421

一、流域 1425

第一节流域及流域生态环境 1425

第二十九章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1425

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 1426

一、流域水污染 1427

第二节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1427

二、黄河断流 1429

三、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1430

一、可持续发展 1433

第三节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433

二、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436

一、技术进步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1437

第四节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因素 1437

二、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1438

一、调水工程管理的法制问题 1441

第五节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因素 1441

三、建立流域水资源信息实时传递和通讯系统 1441

二、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 1453

一、水权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1454

第六节水权制度与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454

二、水权制度的发展和现状 145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水权制度的基本设想 1458

第七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459

一、流域水工程项目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 1460

二、三峡工程建设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1465

三、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469

一、影响机场净空要求的主要因素 1471

第一节机场净空对环境的要求 1471

第三十章机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1471

二、机场净空要求 1472

三、在选择跑道位置和方向时如何考虑净空问题 1480

一、使用上的要求 1483

第二节机场位置选择对环境的要求 1483

二、环保和经济上的要求 1487

二、旅客航站区及货运区的要求 1489

一、跑道构形的要求 1489

第三节机场总平面布置对环境的要求 1489

三、机务维修及供油设施的要求 1491

四、空中交通管制设施的要求 1492

五、安全保卫及救援消防设施的要求 1493

六、行政办公区和生活区的要求 1494

八、地面交通设施 1495

七、生产辅助和后勤保障设施的要求 1495

一、环境污染防治 1496

第四节机场周围环境保护 1496

二、生态环境保护 1500

三、预防鸟击飞机 1502

二、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保护 1502

第五节机场营运环境保护 1502

一、机场净空保护 1502

四、机场内部环境保护 1505

一、噪声的计量 1506

第六节飞机和汽车噪声污染防治 1506

二、噪声的主观评价量 1511

三、噪声允许标准 1515

四、机场飞机噪声预测和周围土地使用规划 1519

五、飞机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及需注意的问题 1521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1527

第一节生态城市的理论框架 1527

第三十一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1527

三、空间尺度 1528

二、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 1528

五、城市绿地 1529

四、结构与功能匹配 1529

六、物种流 1530

一、思路 1533

第二节城市生态设计 1533

二、主要的技术方法 1534

第三节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实例 1537

一、城市的景观生态学基本特征 1537

三、景观生态规划内容 1538

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要点 1538

第四节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543

第一节建设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1557

第三十二章生态示范区建设 1557

第二节生态示范区的基本模式 1561

三、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 1562

二、农工商一体化型的生态示范区 1562

一、生态农业型的生态示范区 1562

六、生态破坏恢复型的生态示范区 1563

五、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 1563

四、乡镇工业型的生态示范区 1563

一、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性效益 1564

第三节生态示范区建设在我国的实践与成绩 1564

二、初步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 1565

四、探索建立多样化的现代生态经济模式 1566

三、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66

五、增加投入,加强有关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1567

一、目前的生态示范区距严格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1568

第四节生态示范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568

六、树立一批面向21世纪的样板 1568

二、很多环境问题的死角和落后面还普遍存在 1569

五、有关生态示范区的验收指标和技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1570

四、生态示范区法制建设薄弱,许多工作还没有完全摆脱人 1570

三、新的生态产业还要接受市场的考验 1570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 1571

第五节生态示范区建设系统工程 1571

二、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的全过程 1575

二、评价的一些技术方法 1577

一、评价思路 1577

第六节生态示范区成效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 1577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申报规范 1583

第七节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标准 1583

二、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验收暂行规定 1584

三、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标准 1585

四、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标准解释 1586

一、国外环境标准的发展概况 1595

第一节环境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1595

第三部分环境评价与监测篇 1595

第三十三章环境标准 1595

二、我国环境标准的发展概况 1596

森林防火条例 1597

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1597

第二节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1597

一、环境标准的种类 1597

一、制定环境标准的基本原则 1600

第三节制定环境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600

二、环境标准的制定方法 1601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标准的内容,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 1616

第四节环境标准的实施 1616

三、加强环境标准的宣传教育 1617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 1617

一、基本概念 1618

第三十四章环境质量评价 1618

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基本概念 1618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 1619

三、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620

四、环境质量评价发展概况 1623

一、基本概念 1624

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624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626

三、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628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 1631

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632

二、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1635

三、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1639

四、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1641

五、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1643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645

第三十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645

第一节概论 1645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1645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645

一、评价等级的划分目的和判据 1647

第二节评价等级的划分 1647

二、各种等级的评价范围 1648

三、大气环境调查的注意事项 1649

第三节大气环境调查 1649

一、大气环境调查的含义和目的 1649

二、大气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 1649

四、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 1650

二、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1651

五、其他污染源调查 1651

第四节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1651

一、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 1651

三、大气质量现状分析 1653

一、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 1655

第五节污染气象调查 1655

三、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 1656

二、现有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资料的收集和统计 1656

四、湍流扩散试验 1658

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662

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1662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 1662

一、评价参数 1663

第七节评价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663

二、评价内容 1665

第八节大气环境专题报告书编写的要求 1667

三、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结论 1667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分类及源项调查 1670

第三十六章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1670

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特性鉴别 1671

一、有毒有害物的浸出和对水体的污染 1673

第三节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的释放和环境污染 1673

二、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 1674

三、固体废弃物其他污染 1675

一、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资源化 1676

第四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防治措施 1676

二、分类处置 1677

第五节固体废弃物管理新概念 1678

三、固体废弃物处置应遵循的原则 1678

一、生态环境基本概念 1680

第三十七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80

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680

二、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任务 1685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 1692

四、评价标准 1693

一、影响识别 1694

第二节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等级 1694

二、评价范围和等级 1695

一、生态环境调查 1696

第三节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 1696

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697

三、物种评价 1698

四、群落评价 1700

五、栖息地(生境)评价 1701

六、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1703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要求 1704

第四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704

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1705

三、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 1706

五、土壤污染影响评价 1707

四、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1707

六、土壤退化影响预测 1709

七、放射性核素的动植物污染影响预测 1710

八、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1711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 1712

九、《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的评价方法 1712

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712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点 1714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内容 1714

一、农业(含畜牧业)项目 1716

第六节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1716

二、渔业项目 1717

三、林业开发项目 1718

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 1719

五、公路建设项目 1720

六、航运和港口建设项目 1721

七、火力发电和输变电项目 1722

八、油气能源开发项目 1723

九、矿业开发项目 1725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726

第三十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726

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1726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1726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状况 1728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 1728

五、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1729

六、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1730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731

七、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其他有关问题 1731

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内容 1731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1731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733

一、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1735

第三节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1735

二、土地使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1737

第四节环境战略对策分析 1741

二、区域总体发展趋势及资源需求分析 1742

一、技术路线 1742

三、能源供需平衡与能流分析 1743

四、水资源平衡与水流分析 1744

一、区域环境总量控制分类 1746

第五节区域环境总量控制 1746

三、区域环境总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和要点 1748

二、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 1748

第六节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1751

一、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 1752

二、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1753

三、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1755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1757

第三十九章环境监测 1757

第一节环境监测概述 1757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1757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 1758

二、环境监测计划的基本内容 1759

第二节环境监测计划 1759

一、环境监测计划的目的 1759

三、环境监测计划的损益分析 1760

第三节主要环境要素监测方案 1761

二、大气环境监测方案 1762

一、制订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 1762

三、水环境监测方案 1767

四、土壤调查方案 1770

五、环境噪声监测方案 1771

第四十章环境监管典型案例分析 1776

第四部分环境保护实用法律、法规篇 1819

一、综合类 18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183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184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85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186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870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8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8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886

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1893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1895

植物检疫条例 1903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1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1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19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1927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35

二、环境保护类 19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38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3

国务院关于修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的决定 2010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201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 20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2027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2038

环境保护法规解释管理办法 2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 2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0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2057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办法 206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68

三、防沙治沙类 2073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案)》的议案 2073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案)》的说明 2073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 2078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2083

附录:防沙治沙优秀论文 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