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明方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900633685
  • 页数:306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 社会与社会学 1

1.1 社会的本质 1

1.2 社会的具体形式 4

1.3 研究社会的学科体系 6

1.3.2 以人们在“特定生存范围”内活动或生活的规律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7

1.3.3 以特定人群及其社会活动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9

1.3.4 以人们社会行为的共性方面作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9

1.4 社会学与法学、伦理学、管理学 10

1.4.1 以社会学与法学在研究内容上的区别与联系为例 11

1.4.2 以社会学和伦理学在研究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为例 12

1.4.3 以社会学与管理学在研究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为例 13

1.5 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位置 14

第2章 西方社会学学术史研究 16

2.1 社会会学形成时期的思想 16

2.1.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6

2.1.2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19

2.1.3 龚普洛维奇等人的社会学思想 21

2.2 社会学发展时期的理论 22

2.2.1 埃米尔·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22

2.2.2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24

2.2.3 乔治·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 28

2.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29

2.2.5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33

2.2.6 小结 38

3.1 我国学者的三种主要观点 43

3.1.1 认为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的观点 43

第3章 社会学对象问题研究 43

3.1.2 认为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的观点 44

3.1.3 认为社会学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 44

3.2 对研究对象三种观点的分析 46

3.2.1 对“社会整体”观点的分析 46

3.2.2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分析 47

3.3.1 缺乏社会哲学基础的“研究对象” 51

3.3 对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1

3.3.2 关于“研究对象”的社会哲学内涵 53

3.4 对三种观点的哲学考察 56

3.4.1 对“社会系统”观点的哲学考察 56

3.4.2 对“社会关系”观点的哲学考察 58

3.2.3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分析 59

3.4.3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哲学考察 60

3.5 对象研究的社会学考察 62

3.5.1 对“社会系统”观点的社会学考察 62

3.5.2 对“社会关系”观点的社会学考察 66

3.5.3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社会学考察 68

3.6 关于社会学对象研究的展望 70

3.6.1 “社会系统”观点的合理内核与研究展望 70

3.6.2 “社会关系”观点的合理内核与研究展望 72

3.6.3 “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合理内核及研究展望 74

4.1 缺乏社会哲学支撑的社会学研究 77

第4章 社会学与社会哲学 77

4.2 社会学的哲学基础 78

4.2.1 社会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78

4.2.2 社会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79

4.3 西方不同理论流派的社会哲学观 81

4.4 研究者的哲学认知与社会学观点 82

4.5 研究者在哲学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84

4.5.1 在“社会本体论”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84

4.5.2 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存在问题 87

4.6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 89

4.6.1 对两者相互关认识的考察 89

4.6.2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90

4.6.3 历史唯物主义与我国社会学的不同理论流派 92

第5章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97

5.1 学科的基本问题 97

5.1.1 什么是学科的“基本问题” 97

5.1.2 学科“基本问题”的特征 98

5.1.3 “基本问题”对本学科理论研究的作用 99

5.2 考察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必要性 101

5.2.1 从“研究角度”看考察“基本问题”的必要性 101

5.2.2 从“研究对象”看考察“基本问题”的必要性 101

5.2.3 从“研究范式”看考察“基本问题”必要性 103

5.3 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04

5.3.1 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104

5.3.2 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特征 108

5.4 研究社会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09

5.4.1 学科的“逻辑出发点”问题 110

5.4.2 关于“研究范式”的问题 111

5.4.3 对考察“范畴体系”的意义 112

5.4.3 对考察理论构架和一般规律的意义 113

5.5 社会学的研究角度 115

5.5.1 范畴体系的逻辑考察 115

5.5.2 经典研究中“研究角度”的考察 119

第6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24

6.1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24

6.1.1 为什么要研究“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 124

6.1.2 “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涵义 127

6.1.3 社会学史就是“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学说史 129

6.1.4 “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 132

6.2 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由 134

6.2.1 有利于用同一套范畴和理论进行社会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34

6.2.2 有利于区分社会学研究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研究的不同角度 135

6.2.3 有利于构建我国社会学学科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 137

6.2.4 有利于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 138

6.2.5 有利于我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138

第7章 社会行动者 142

7.1 谁是社会行为的主体 142

7.2 行动者——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147

7.3 社会行动者的三种类型 150

7.4.1 “行为主体”的社会特征 152

7.4 身份 152

7.4.2 行为主体的“身份”是怎样确定的 154

7.5 影响行动者身份的主要社会特征 157

第8章 互动理论研究 161

8.1 互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61

8.1.1 互动理论的早期思想 161

8.1.2 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互动理论” 162

8.2 不同行动主体互动的特点 164

8.2.1 “个人”之间的互动 164

8.2.2 “团体行动者”之间的互动 167

8.2.3 “集合主体”之间的互动 175

8.3.1 扮演“角色” 179

8.3 社会互动的过程 179

8.3.2 有所选择地行动 180

8.3.3 “行为方式”的制度化 182

8.4 互动理论中仍需研究的几个问题 183

8.4.1 微观社会中的互动和宏观社会中的互动 183

8.4.2 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对互动行为的作用 183

8.5 制约行动者互动过程的主要因素 186

第9章 交换理论研究 191

9.1 交换与互动 191

9.1.1 社会交换是社会互动的内容 191

9.1.2 用“交换”的眼光考察社会生活的必要性 192

9.2.1 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193

9.2 早期交换理论 193

9.2.2 心理行为主义中的交换思想 194

9.2.3 社会学传统中的交换思想 195

9.3 现代交换理论 196

9.3.1 乔治·C.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196

9.3.2 彼得·M·布劳的交换理论 198

9.3.3 理查德·埃默森的交换理论 200

9.4 社会交换的性质 201

9.4.1 什么是社会交换 201

9.4.2 社会交换的基础 202

9.4.3 社会交换的内容 202

9.5.1 社会吸引 203

9.5 社会交换的过程 203

9.5.2 竞争与互惠 204

9.5.3 社会分化 205

9.5.4 交换方式模式化 205

9.6 社会交换的原理 206

9.6.1 价值原理 206

9.6.2 互惠-竞争原理 207

9.6.3 社会分化原理 209

9.6.4 平衡原理 212

第10章 冲突理论研究 217

10.1 冲突与交换 217

10.1.1 社会冲突与冲突理论 217

10.2.1 马克思社会理论中的冲突观 218

10.2 关于社会冲突的早期思想 218

10.1.2 冲突理论和交换理论的联系 218

10.2.2 韦伯社会学理论中的冲突思想 220

10.2.3 齐美尔社会学理论中的冲突思想 222

10.3 作为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冲突理论 223

10.3.1 达伦多夫的社会观 224

10.3.2 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 224

10.4 摩擦与冲突 226

10.4.1 区分摩擦与冲突 226

10.4.2 社会摩擦的内容 227

10.4.3 社会冲突的内容 228

10.5 社会摩擦与社会冲突的过程 229

10.5.1 产生的原因 229

10.5.2 冲突的激烈程度 231

10.5.3 持续时间 233

第11章 结构理论研究 235

11.1 社会结构的性质 235

11.1.1 关于社会结构的两种表述 235

10.5.4 摩擦与冲突的结果 236

11.1.2 如何定义社会结构 236

10.5.5 冲突消除条件 237

11.1.3 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 237

11.2 社会关系 239

11.2.1 用一个新视角来划分“社会关系” 239

11.2.2 两种“社会关系”划分的意义 241

11.3.1 地位 243

11.3 地位与角色 243

11.3.2 角色 245

11.4 制度主文化和制度副文化 251

11.4.1 制度主文化 251

11.4.2 制度主文化对互动行为过程的作用 252

11.4.3 制度副文化 253

11.4.4 制度副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53

11.4.5 制度副文化的存在形式 255

11.5 社会结构的研究范式 256

11.5.1 习惯性互动行为方式 256

11.5.2 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57

11.6.1 微观社会结构和宏观社会结构 258

11.6 社会结构的类型 258

11.5.3 规范、规则体系 258

11.6.2 均衡的结构和不均衡的结构 263

第12章 应用社会学研究 266

12.1 城市社会学研究 266

12.1.1 城市的社会结构 266

12.1.2 城市社会结构变动的制约因素 273

12.1.3 城市的社会结构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77

12.2 经济社会学研究 283

12.2.1 经济社会学的性质 283

12.2.3 研究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意义 290

12.2.3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