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1
第一节 历史水旱灾害 1
一、历史水旱灾害的严重性 1
二、近500年来水旱灾害的分析 3
第二节 当代水旱灾害 6
一、1950~1990年水旱灾害分析 6
二、河南水旱灾害的主要特点 10
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5
第三节 水旱灾害频繁的影响因素 17
一、气候 17
二、地形 19
三、农作物 20
第四节 现有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21
一、防御水旱灾害的工程设施 21
二、现有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 22
第五节 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展望 29
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9
二、对策展望 30
第二章 水灾 34
第一节 水灾类型 34
一、洪灾 34
二、涝灾 34
三、渍灾 35
四、碱灾 36
一、近500年的水灾 37
第二节 历史上的水灾 37
二、历史水灾的特点 50
第三节 当代水灾 52
一、水灾面积的统计分析 52
二、水灾的规律与特点 56
第四节 几次重大水灾实例 61
一、1954年水灾 61
二、1956年水灾 63
三、1958年水灾 64
四、1963年水灾 66
五、1964年水灾 68
六、1968年水灾 70
七、1975年水灾 72
八、1982年水灾 77
第五节 水灾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80
一、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80
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83
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4
第三章 水灾成因 85
第一节 气候因素 85
一、气候特点 85
二、灾害性天气系统 95
第二节 地形因素 99
一、山区位置特殊——洪水很大 100
二、丘陵过渡带短——缺乏缓冲 105
三、平原坦荡无垠——怕洪易涝 105
二、盐碱土 106
三、淤土 106
第三节 土壤因素 106
一、砂礓黑土 106
第四节 河道因素 108
一、地上河或半地上河,洪水位高于两岸地面 108
二、河道比降上陡下缓,泄量上大下小 108
三、平原坡水河道,形状狭长,不利排涝 109
四、防洪除涝标准偏低 110
第五节 人为因素 111
一、治水方略不当 111
二、与河道争地,阻碍行洪 112
三、管理薄弱,工程年久失修 113
第四章 水灾的防治 114
第一节 治水方针与规划指导思想 114
一、黄河干流水灾的防治 116
第二节 黄河 116
二、洛河、沁河水灾的防治 122
三、天然文岩渠、金堤河水灾的防治 124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意见 125
第三节 淮河 126
一、淮河干流水灾的防治 126
二、洪汝河水灾的防治 131
三、沙颍河水灾的防治 135
四、豫东水系水灾的防治 142
第四节 卫河 146
第五节 唐、白河 149
第六节 低洼易涝地、盐碱地、渍害的治理 152
一、低洼易涝地 152
二、盐碱地 154
三、砂礓黑土、上浸地 155
第七节 超标准洪水的安排 155
一、黄河 156
二、淮河 156
三、沙颍河 156
四、洪汝河 157
五、卫河 158
第八节 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159
一、报汛站网的发展 159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159
三、水文预报的发展 160
二、蓄与泄的合理配置 161
一、蓄与泄的辩证关系 161
第一节 治水中的蓄泄关系 161
第五章 防治水灾的经验和今后对策 161
三、蓄与泄的灵活运用 162
第二节 防治水灾的标准 163
一、两种防洪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163
二、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163
三、服从整体利益需要 164
四、近期的治理标准 164
第三节 设计洪水问题 165
一、设计洪水的重要性 165
二、不能孤立地看待周边发生的特大暴雨 165
三、对特大暴雨的重现期不应作过长的估计 166
四、移置周边发生的特大暴雨进行比较是完全必要的 166
第四节 山区洪水的治理 167
一、水土保持是防治中小洪水的根本措施之一 167
三、要积极筹建大型骨干水库 168
二、保留过渡地带的洪泛区 168
第五节 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 169
第六节 加强非工程防洪设施建设 171
第七节 防治水灾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73
第八节 防治水灾的对策设想 175
一、防治水灾的指导思想 175
二、进一步加强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建设 176
三、强化防洪除涝工程设施的管理 176
四、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 177
五、提高洪水测报、预报系统现代化水平 178
六、加强防洪重点课题的研究 178
一、旱级标准及规律 181
第一节 历史上的旱灾 181
第六章 旱灾 181
二、典型干旱年分析 184
第二节 当代旱灾 189
一、旱灾灾情 189
二、典型大旱年分析 195
第三节 农业干旱模拟计算和农业干旱分区 207
一、农业干旱模拟计算 207
二、农业干旱分区 212
三、各区的基本特征和防旱减灾方向 214
第四节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221
一、山地、丘陵岗区人、畜饮水困难 221
二、解决饮水困难的情况和工程措施 224
三、高氟水区饮水困难 226
一、城市供水发展概况 227
第五节 城市供用水现状分析 227
二、城市缺水事例和现状供用水评估 230
三、解决城市缺水的措施 234
第六节 旱灾的伴生灾害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7
一、蝗灾 237
二、干热风 238
三、沙暴 239
四、地下水位过量下降 240
第七节 旱灾的经济损失 241
一、旱灾经济损失的内容和评价方法 242
二、旱灾经济损失的估算 242
第七章 旱灾成因 246
第一节 气候条件 246
一、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雨天气多 246
三、水面蒸发的分布与变化 248
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枯水年雨量特少 248
第二节 地形和土壤条件 250
一、地形条件 250
二、土壤条件 251
第三节 有效降水与农作物需水的关系 252
第四节 水资源短缺,供需紧张 254
一、水资源概况 254
二、水资源的特点 258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259
四、200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 261
第五节 水资源的污染与浪费 262
一、水资源污染严重 262
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63
一、初期阶段 264
第八章 旱灾的防治 264
第一节 抗旱灌溉工程发展概况 264
二、曲折阶段 265
三、积极发展阶段 267
四、巩固提高,稳步发展阶段 269
第二节 抗旱灌溉工程现状及减灾能力评价 271
一、抗旱灌溉工程现状 271
二、抗旱减灾能力的评价 276
第三节 节 水灌溉 278
一、节 水灌溉的重要性 278
二、节 水灌溉的目的和任务 278
三、节 水灌溉措施推广应用情况 279
第四节 农村人、畜生活缺水的防治措施 282
一、计算原则 284
第五节 抗旱灌溉的经济效益 284
二、农业抗旱灌溉的经济效益 285
三、农村人、畜饮水的经济效益 288
第九章 防治旱灾的经验和今后对策 290
第一节 豫东、豫北平原旱涝碱的综合治理 290
一、本区的主要特点 290
二、旱涝碱沙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 291
三、豫东、豫北平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设想 292
第二节 引黄灌溉 293
一、引黄灌溉的特点 293
二、泥沙处理 294
三、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 296
四、引黄灌区模式 298
五、引黄种稻和放淤改土 300
六、引黄灌区的管理 301
第三节 地上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 302
一、两水联合运用的发展 302
二、两水联合运用机制 302
三、井渠结合形式——以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为例 303
四、引黄补源形式——以濮清南补源灌溉工程为例 304
五、大闸深渠浅井形式——以周口地区大闸、深渠、浅井体系为例 306
第四节 砂礓黑土区的灌溉排水 309
一、砂礓黑土的基本特性 309
二、砂礓黑土区排水、灌溉的初步经验 310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12
第五节 干旱面临的发展趋势 313
二、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要以内涵为主 314
一、解决粮食问题,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14
第六节 防旱减灾的对策 314
三、大力推广节 水灌溉 315
四、适当开源,增强农业后劲 317
五、城市和工业的用水、供水、节 水 317
六、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320
七、加强防旱方面的科学研究 321
第十章 综合对策 323
第一节 提高公众的水患意识 323
第二节 加强水的法制建设 324
第三节 增加资金投入,改革投资机制 325
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产业地位 326
第五节 加强科学研究 327
第六节 今后展望设想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