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原理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铁柱,霍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8031682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汽车的一般结构和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及测试方法,世界当前汽车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和发展趋势。

第1章 汽车发展简史及趋势 1

1.1 汽车发展简史 1

1.2 汽车需要解决的3大主题 4

1.2.1 交通安全 4

1.2.2 环境保护 5

1.2.3 节约能源 5

1.3 汽车主要发展趋势 5

1.3.1 系列化 5

1.3.2 轻量化 5

1.3.3 小型化 6

1.3.4 电子化 6

1.3.5 柴油化 6

第2章 汽车燃料、润滑油及制动液 7

2.1 汽车燃料 7

2.1.1 汽油 7

2.1.2 车用柴油 10

2.1.3 汽车代用燃料 12

2.2 汽车发动机润滑油 12

2.2.1 润滑油的粘度 13

2.2.2 汽车发动机润滑油(机油)选用 13

2.3 汽车齿轮油 14

2.3.1 汽车齿轮油的性能要求 14

2.3.2 汽车齿轮油的分类和选用 14

2.4 汽车润滑脂 14

2.4.1 汽车润滑脂的选用 14

2.4.2 汽车润滑脂种类和用途 15

2.5 汽车制动液 15

2.5.1 汽车制动液的主要性能要求 15

2.5.2 汽车制动液的分类和使用 15

第3章 汽车分类及用途简介 17

3.1 货车 17

3.2 越野汽车 18

3.3 自卸汽车 19

3.4 牵引汽车 20

3.5 专用汽车 21

3.5.1 厢式汽车 21

3.5.2 罐式汽车 21

3.5.3 起重举升汽车 21

3.5.4 专用自卸车 22

3.5.5 仓栅式汽车 22

3.5.6 特种结构车 22

3.6 客车 22

3.7 轿车 24

3.7.1 轿车级别的分类 24

3.7.2 我国现有轿车车型的分级 25

第4章 汽车基本构成与运行原理 27

4.1 汽车基本构成、功用及其形式 27

4.1.1 汽车基本构成及其功用 27

4.2 汽车行驶基本原理 28

4.1.2 汽车形式 28

第5章 汽车发动机 31

5.1 发动机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知识 31

5.1.1 汽车发动机分类 32

5.1.2 汽车发动机常用术语和性能指标 32

5.2 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4

5.2.1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 34

5.2.2 二冲程发动机的工作 37

5.3.1 曲柄连杆机构 39

5.3 内燃机的总体构成及其构成机构功用 39

5.3.2 配气机构 41

5.3.3 汽油机化油器式供给系 45

5.3.4 柴油机机械式供给系 49

5.3.5 内燃机冷却系 54

5.3.6 内燃机润滑系 61

5.3.7 内燃机点火系 65

5.3.8 内燃机启动系 67

5.4.1 三角活塞旋转式内燃机 69

5.4 新型车用动力装置简介 69

5.4.2 燃气涡轮内燃机 70

5.4.3 斯特灵内燃机 71

5.4.4 电动汽车 72

5.4.5 自由(无连杆)活塞式内燃机 72

第6章 汽车底盘 75

6.1 汽车传动系 75

6.1.1 传动系设置的必要性 75

6.1.2 汽车对传动系的要求或传动系应具有的功能和性能 76

6.1.3 汽车传动系的布置形式 77

6.1.4 传动系的结构形式及其组成 78

6.1.5 传动系的主要部件 80

6.2 汽车行驶系 88

6.2.1 车架 89

6.2.2 车桥与车轮 89

6.2.3 汽车悬架 90

6.3.2 动力转向系 91

6.3 汽车转向系 91

6.3.1 机械转向系 91

6.3.3 转向系主要部件 92

6.4 汽车传动制动系 93

6.4.1 制动系工作原理 93

6.4.2 制动系主要部件 94

第7章 汽车车身及汽车附属设备 97

7.1 概述 97

7.2 车身壳体结构分类 98

7.3 车门、车窗及座椅 98

7.3.1 车门 98

7.3.2 车窗 99

7.3.3 座椅 99

7.4 车身安全防护装置 100

7.4.1 基本功能和结构要求 100

7.4.2 车外防护装置 100

7.4.3 车内防护装置 101

7.5 车箱 103

7.5.1 栏板式车箱 103

7.5.2 专用车箱 103

7.6 汽车电子化仪表 104

7.6.1 汽车电子仪表常用的显示器件 104

7.6.2 汽车常用指示和警示仪表 105

7.7 电动座椅、电动车窗及电动后视镜 105

7.7.1 电动座椅 105

7.7.2 电动车窗 106

7.7.3 电动后视镜 106

7.8 汽车电话 107

7.9 汽车空调 107

7.9.1 汽车空调装置分类 107

7.9.2 当代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109

7.10 汽车雨刷器、清洗器与防盗装置 109

7.10.1 雨刷器和风挡玻璃清洗器 109

7.10.2 汽车防盗装置 110

8.1 电子控制汽油喷射式燃油供给系 111

8.1.1 汽油喷射式燃油供给系概述 111

第8章 汽车最新技术介绍 111

8.1.2 电子控制汽油喷射式燃油供给系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14

8.2 电子控制柴油喷射式燃油供给系 116

8.2.1 转子式分配泵的电子控制 117

8.2.2 泵-喷嘴系统的电子控制 119

8.2.3 蓄压式(共轨式)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 119

8.3.2 ABS系统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况 121

8.3 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121

8.3.1 ABS系统概念 121

8.3.3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类型 122

8.3.4 汽车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124

8.3.5 ABS系统的组成 125

8.4 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 125

8.5 变速箱的自动换挡系统 126

8.5.1 概述 126

8.5.2 变速与换挡方式分类 127

8.5.3 车辆对自动换挡系统的要求 128

8.5.4 换挡规律与换挡特性 129

8.5.5 液力机械变速器自动换挡系统 130

8.6 车身综合控制系统 131

8.6.1 概述 131

8.6.2 车身综合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 131

8.7 汽车排放控制系统 132

8.7.1 分类 132

8.7.2 电子控制废气再循环系统 133

8.7.3 电子控制活性炭罐 133

8.8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 133

8.8.1 概述 133

8.8.2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组成 134

8.8.4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原理 135

8.9 车辆巡航控制系统 135

8.8.3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类型 135

8.10 汽车电控悬挂系统 136

8.11 汽车电控动力转向系统 137

8.12 全球定位系统在汽车中的应用 137

第9章 汽车内燃发动机特性 139

9.1 概述 139

9.2 速度特性 140

9.2.1 外特性 140

9.2.2 部分特性 141

9.2.3 内燃机工作的稳定性 143

9.2.4 调速器对速度特性的影响 144

9.3 负荷特性 146

9.3.1 汽油机负荷特性 146

9.3.2 柴油机负荷特性 146

9.4 万有特性 147

9.5 内燃机最小燃料消耗特性 150

9.6 内燃机的最佳工作温度 150

10.1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53

第10章 汽车的动力性 153

10.2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154

10.2.1 汽车的驱动力 154

10.2.2 汽车的行驶阻力 155

10.2.3 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159

10.3 汽车行驶的条件 159

10.4 汽车的动力性分析 159

10.4.1 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159

10.4.2 动力特性图 161

10.4.3 汽车的功率平衡图 162

10.5 影响汽车动力性的因素 163

10.5.1 汽车结构参数对动力性的影响 163

10.5.2 使用因素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 164

11.1.1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66

11.1.2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166

11.1 汽车燃油经济性及其评价指标 166

第11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与环境保护 166

11.1.3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 170

11.2 汽车的排放污染 172

11.2.1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危害 172

11.2.2 排放污染物的成因 174

11.2.3 影响汽车排放的主要因素 175

11.2.4 我国汽车排放污染物控制的国家标准 177

11.3.1 汽车噪声 180

11.3 汽车噪声和电磁波 180

11.3.2 汽车电磁波 183

11.4 汽车的节能与净化技术 184

11.4.1 汽车的节能技术 184

11.4.2 汽车净化技术 189

11.5 替代能源汽车 191

11.5.1 电动汽车 191

11.5.2 天然气汽车 191

11.5.3 液化石油气汽车 193

11.5.4 醇类燃料 194

11.5.5 氢气汽车 195

第12章 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197

12.1 汽车的制动性 197

12.1.1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198

12.1.2 制动时车轮的运动与受力 198

12.1.3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201

12.1.4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203

12.1.5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204

12.1.6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 206

12.1.7 制动防抱死系统(ABS) 210

12.2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211

12.2.1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内容 211

12.2.2 轮胎的侧偏特性 211

12.2.3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及其运动微分方程 214

12.2.4 汽车的稳态响应特性 217

12.2.5 汽车的瞬态响应 218

12.2.6 汽车的侧翻 219

12.2.7 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221

12.3 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221

12.3.1 汽车被动安全性的基本概念 221

12.3.2 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的装备 222

12.3.3 汽车的外部被动安全性 223

第13章 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 225

13.1 汽车的平顺性 225

13.1.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 225

13.1.2 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结构因素 228

13.2 汽车的通过性 232

13.2.1 汽车支承通过性评价指标 232

13.2.2 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 233

13.2.3 汽车的倾覆失效 234

13.2.4 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234

第14章 汽车试验学 238

14.1 汽车试验概述 238

14.2.1 测试系统的组成及主要特性 239

14.2 测试装置的技术特性 239

14.2.2 测试装置的静态特性 240

14.2.3 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 242

14.3 传感器 242

14.3.1 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 243

14.3.2 电感式传感器 244

14.3.3 电容式传感器 245

14.3.4 压电式传感器 245

14.3.7 热电式传感器 246

14.3.5 磁电式传感器 246

14.3.6 光电式传感器 246

14.4 信号的中间变换与传输 247

14.4.1 电桥 248

14.4.2 滤波器 248

14.4.3 放大器 249

14.4.4 调制与解调 250

14.4.5 测量信号的传输 250

14.5 记录仪器 252

14.5.2 检流计式记录仪 253

14.5.1 电位计式记录仪 253

14.5.3 磁带记录器 255

14.6 测量误差分析 256

14.6.1 误差的基本概念 256

14.6.2 随机误差 258

14.6.3 系统误差 260

14.6.4 异常数据的取舍 260

14.7.1 静态测量数据的处理 261

14.7 测量数据的处理 261

14.7.2 动态测量数据的处理 264

14.8 汽车整车试验 266

14.8.1 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试验 266

14.8.2 汽车制动性试验 268

14.8.3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 269

14.8.4 汽车平顺性与通过性试验 270

14.8.5 汽车可靠性试验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