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叙述——兼论“十七年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於可训 1
“共和制情结”:《青年杂志》倡导思想启蒙的深层动因 陈方竞 18
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和新文学的期待视野——以象征主义诗歌为例 陈旭光 35
论20世纪中国小说的仪式化还原 赵德利 50
现代通俗文学与新时期通俗文学比较论 闵建国 64
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 赵冬梅 76
论新感觉派对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贡献 曹静漪 93
在传统与现代、政治与艺术之间——施蛰存的两难选择 黄忠来 杨迎平 108
中产阶级:一个新生的艺术形象谱系 杨经建 121
独标一格的话语和理论形态——《庄子》论“言”和用“言” 涂光社 134
中国文学的作者意识萌发及其批评学蕴涵——屈原作为中国文学第一位署名作者的意义 张利群 148
“随时变改”:《文选》的一个重要选录标准 雷磊 162
论《文选》李善注的文学角度和征引方式 童强 185
陶杜异同及其诗史意义 吴怀东 200
“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论许学夷的“诗史”之辨 方锡球 214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批评之维 王岳川 227
布洛“心理距离”说之我见 王有亮 247
文学理论与批评具有政治性——特里·伊格尔顿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刘文斌 258
原初诗性与特殊用法——-20世纪西方诗学、美学语言观的两种基本倾向 赵奎英 271
中印昧论诗学比较 郁龙余 284
论悲剧的产生及《俄狄浦斯王》的原型意义(上) 朱伟华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