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1
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2
二、历史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6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建构的理论前提 10
四、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15
第二章 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19
一、社会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及其中介 19
二、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5
三、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32
四、否定性的辩证法 38
五、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44
第三章 社会的个人与个人的社会 48
一、“有生命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人” 48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53
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55
四、“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60
第四章 社会的本质、结构和有机体的特征 64
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64
二、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69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形式和意识形态 71
四、社会有机体及其特征 80
第五章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86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87
二、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和超越形态 95
三、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与具体民族历史的进程 103
四、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的区别 107
第六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111
一、历史规律的实践性、总体性和重复性 111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16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21
四、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125
五、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131
六、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134
第七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139
一、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39
二、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142
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145
四、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149
五、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152
六、意识形态批判 159
第八章 实践反思与“从后思索” 165
一、从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 165
二、“从后思索法”:马克思一贯主张的思维方法 174
三、“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77
四、“从后思索法”的基本要求 180
五、“从后思索法”与批判的历史哲学 183
第九章 科学抽象与思维建构 187
一、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和实践理念 188
二、科学抽象与理论体系的形成 191
三、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基本环节 194
四、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根本原则 197
五、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实质:思维的建构 201
六、历史认识活动中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206
第十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210
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210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213
三、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218
四、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223
附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228
一、关于社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228
二、关于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232
三、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实现机制 238
四、关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的关系 243
五、关于历史发展的进程 249
人名与术语索引 256
主要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