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权概说 1
第一节 由法国《环境宪章》得到的启示 2
第二节 环境权理论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8
一、环境权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的困境 9
二、环境权的出路:厘清环境权关系中的两类人与自然的关系 12
三、走环境权宪法化、具体化和公民权化的道路 16
第二章 中国的环境权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 18
第一节 近二十年来中国法学界环境权理论研究概况 19
第二节 蔡守秋先生的环境权理论 26
一、基本学术立场 26
二、环境权的概念与含义 32
三、环境权的法律特征 34
四、环境权的种类和内容 38
五、关于我国的环境权法律实践 41
第三节 吕忠梅的环境权私权化理论 44
一、基本学术立场 44
二、环境权的概念、起源与历史发展 47
三、环境权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49
四、环境权的性质与具体内容 51
五、环境权私权化方案和环境权的实现方式 53
第四节 陈泉生的环境权理论 57
一、基本学术立场 57
二、环境权的概念与性质 59
三、环境权的种类 61
四、我国环境权的立法完善 62
第五节 其他学者的环境权理论研究 63
一、王明远教授强调程序意义上的环境权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4
二、郑少华博士构建的“生态主义”的环境权理论 65
第六节 中国的环境权法律实践 67
第三章 国外的环境权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 74
第一节 国外环境权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概况 75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80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发展与贯彻 80
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 83
第三节 人权理论 85
一、欧洲学者在环境权研究中的人权研究方法 86
二、日本学者的宪法解释方法 91
第四节 代际公平理论 93
第五节 公共信托理论 97
第六节 动物权利论 101
第七节 环境权法律实践 105
第四章 环境权的概念、范围与特征 115
第一节 环境权缺乏可操作性的原因 116
第二节 环境权的范围 123
第三节 环境权的定义方式问题 130
第四节 如何理解“环境” 137
第五节 如何理解“权利” 146
第六节 环境权的特征 152
第五章 “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环境权的两种形态 160
第一节 环境权的两种表现形态:公民环境权和人类环境权 161
第二节 以环境科学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 170
第三节 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中心主义”环境权之不可行 174
第六章 良好环境权 183
第一节 良好环境权的概念与特征 184
一、良好环境权的主体问题 184
二、良好环境权的客体问题 193
三、良好环境权的内容与特征 197
第二节 环境标准制度与良好环境权 199
一、环境标准制度的概念和性质 199
二、环境标准的类别与公民良好环境权的幅度范围 202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与我国建立宏观环境影响评价的可能性 205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良好环境权 205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与内容 207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208
第四节 清洁生产制度与良好环境权 209
一、清洁生产制度的概念和目的 210
二、清洁生产制度的内容 211
第五节 区域环境保护与良好环境权 214
一、区域环境和区域环境保护 215
二、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 219
三、风景名胜区法律制度 222
四、森林公园法律制度 224
五、历史文化区法律制度 225
六、其他区域环境法律制度 227
第七章 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 229
第一节 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的概念与特征 230
第二节 农地使用权与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 236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与公民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 237
二、《森林法》与公民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 241
三、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 246
四、林地与耕地之间的相邻关系与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 248
第三节 土著民的生活方式与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 253
一、文化多样性与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 253
二、从濒危物种保护看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冲突 257
第八章 中国环境权法律体系构想 262
第一节 构建环境权法律体系的步骤 263
一、构建环境权体系 263
二、完成环境法法典化 265
第二节 环境权的宪法化和公民权化 267
一、国外宪法对环境权的三种设计方式 267
二、我国宪法对环境权的设计 271
第三节 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权的设计 274
一、国外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权的设计 274
二、我国综合性环境法对环境权的设计 278
第四节 单行环境资源法律对环境权的设计 281
一、六部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对环境权的设计 281
二、以《土地管理法》为龙头的资源法律对环境权的设计 285
第五节 结束语 295
主要参考文献 299
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