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史纲篇 3
北京地域文学语言发展史纲 3
概述 3
目 录 3
第一章北京地域文学语言溯源 30
小 引 30
第一节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的原始形态 31
第二节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的早期表现形式 36
第三节早期北京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40
第二章明代以前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的发展 46
小引 46
第一节文语发展的新阶段 49
第二节元代北京地域民语发展状况 65
小引 72
第三章明至清初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的发展 72
第一节 明至清初北京地域文学语言发展状况 73
第二节曹雪芹对文学语言和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的 77
杰出贡献 77
第三节 《红楼梦》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成就 82
第四章清代北京地域文学语言发展的一段曲折 103
小 引 103
第一节考据风对文语发展的影响 104
第二节考据风对民语发展的影响 107
第五章清末至本世纪中叶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的发展 114
小 引 114
第一节文语的变革 115
第二节 民语的普及与提高 122
第一节老舍是民语的集大成者 160
小引 160
第六章北京地域文学语言中之民语的集大成者 160
第二节老舍是怎样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的? 163
第三节老舍语言表达的特征与技巧 183
第七章新时期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的多方面探索 215
小 引 215
第一节文语发展的新阶段 215
第二节 民语发展的多种形式 225
第八章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270
第一节情景性 271
第二节趣味性 274
第三节暗示性 277
第四节贴切性 280
第五节 口语性 284
第六节音乐性 287
第七节独创性 289
第九章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的发展趋势 292
·下·语汇篇 305
北京地域文学语汇释例 305
曹雪芹:《红楼梦》 305
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正红旗下》 310
郑万隆: 《当代青年三部曲》、《年轻的朋友们》 359
苏叔阳: 《左邻右舍》、《家庭大事》、《故土》 369
刘心武: 《钟鼓楼》 379
邓友梅: 《那五》、《烟壶》、《“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 400
陈建功: 《丹凤眼》 411
刘绍棠: 《瓜棚柳巷》 413
王 蒙: 《说客盈门》 413
浩然: 《苍生》 414
王朔: 《编辑部的故事》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