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东方哲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及特点 1
二、为什么要学习东方哲学? 6
三、学习和研究东方哲学的方法论 9
四、实现传统东方哲学的现代转型 11
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 14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产生 14
第一节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14
一、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14
二、《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15
三、《孙子兵法》中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16
第二节 儒家哲学思想 18
一、孔子哲学思想 18
二、孟子哲学思想 24
三、荀子哲学思想 27
第三节 道家哲学思想 33
一、《老子》哲学思想 33
二、庄子哲学思想 41
第四节 墨子哲学思想 46
一、墨子的认识论 47
二、墨子的“兼爱”学说 48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发展 50
第一节 董仲舒哲学思想 50
一、“天人感应”的自然神论宇宙观 50
二、“天道不变”与“变而有常”相矛盾的方法论 52
三、“性分三品”的人性论 53
一、王充的自然观 54
第二节 王充哲学 54
二、王充的认识论 55
三、王充的辩证法 55
第三节 魏晋哲学 56
一、魏晋玄学概况 56
二、王弼的贵无论 57
三、郭象的独化论 58
第四节 隋唐哲学 59
一、法相宗哲学 59
二、华严宗哲学 60
三、禅宗哲学 61
第五节 柳宗元与刘禹锡哲学 63
一、柳宗元哲学思想 63
二、刘禹锡哲学思想 64
第三章 中国哲学的繁荣 66
第一节 程朱理学 66
一、二程哲学思想 66
二、朱熹哲学思想 69
第二节 陆王心学 73
一、陆九渊哲学思想 73
二、王阳明哲学思想 74
第三节 王夫之哲学 77
一、“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的宇宙观 77
二、“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 79
三、“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认识论 81
一、日本的朱子学派和阳明学派 82
第四节 宋明理学在日本和朝鲜的发展 82
二、朝鲜的朱子学派和阳明学派 90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演变 95
第一节 社会变革哲学的产生 95
一、龚自珍的变法哲学 95
二、魏源的变革思想 96
第二节 变法维新哲学 97
一、康有为哲学 97
二、谭嗣同哲学 99
第三节 孙中山哲学 102
一、“细胞——生元”的宇宙观 102
二、重视革命理论的知行学说 103
三、民生史观 105
第一节 印度哲学概况 108
一、印度哲学概要 108
第二部分 印度哲学 108
第五章 印度哲学的产生 108
二、印度哲学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110
第二节 《吠陀》时期的哲学萌芽 112
一、《吠陀》简介 112
二、《吠陀》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13
第三节 《奥义书》中的哲学思想 116
一、《奥义书》概况 116
二、《奥义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17
第四节 耆那教哲学 122
一、耆那教简介 122
二、耆那教哲学的主要内容 123
第五节 印度原始佛教哲学 125
一、佛教的基本概况 126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及哲学思想 126
三、佛教伦理道德思想 131
第六章 印度哲学的发展 135
第一节 婆罗门教派主要哲学 135
一、数论派与瑜伽派 135
二、胜论派与正理派 139
三、弥曼差与吠檀多派 141
第二节 中世纪印度的不二论吠檀多哲学 145
一、乔荼波陀的不二论吠檀多 145
二、商羯罗的不二论吠檀多 148
一、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 158
第七章 印度的伊斯兰哲学 158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发展 158
二、伊斯兰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159
第二节 印度伊斯兰哲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160
一、胡吉维里的苏菲派神秘主义思想 160
二、达拉·希库的宗教融合主义思想 162
三、沙·瓦利乌拉的宗教调和主义 163
四、阿赫默德·汗的哲学思想 165
五、伊克巴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168
第八章 印度近现代哲学 173
第一节 印度近现代哲学的产生与特点 173
一、印度近现代哲学的产生 173
二、印度近现代哲学的特点 174
第二节 印度近现代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 176
一、辩喜哲学思想 176
二、奥罗宾多哲学思想 178
三、拉达克里希南哲学思想 183
四、泰戈尔哲学思想 186
第三部分 伊斯兰哲学与阿拉伯哲学 192
第九章 伊斯兰哲学的产生 192
第一节 伊斯兰教与《古兰经》 193
一、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93
二、《古兰经》的内容、编制和阐发的基本信仰 198
一、《古兰经》的宗教信仰观 204
第二节 《古兰经》哲学思想 204
二、《古兰经》的历史观 207
三、《古兰经》的认识论 210
四、《古兰经》的伦理道德观 213
第十章 伊斯兰哲学主要派别 216
第一节 穆尔太齐赖派 216
一、穆尔太齐赖派的产生和演变 216
二、穆尔太齐赖派的哲学 219
第二节 苏菲派 225
一、苏菲派的思想来源和演变 225
二、伊本·阿拉比的哲学 229
三、苏菲派的主要哲学思想 231
第一节 阿尔·法拉比哲学 236
一、阿尔·法拉比的生平及著作 236
第十一章 阿拉伯经院哲学 236
二、阿尔·法拉比的主要哲学思想 238
第二节 伊本·西那哲学 245
一、伊本·西那的生平和著作 245
二、伊本·西那的主要哲学思想 246
第三节 阿尔·安萨里哲学 252
一、阿尔·安萨里的生平及著作 252
二、阿尔·安萨里的主要哲学思想 253
第十二章 中世纪及晚期的阿拉伯哲学 258
第一节 伊本·路西德哲学 259
一、伊本·路西德的生平及著作 259
二、伊本·路西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260
一、伊本·赫勒敦的生平和著作 267
第二节 伊本·赫勒敦哲学 267
二、伊本·赫勒敦的主要哲学思想 268
第十三章 近现代伊斯兰哲学 276
第一节 近现代伊斯兰哲学概况 276
一、近现代伊斯兰哲学的产生 276
二、近现代伊斯兰哲学的特点 278
第二节 近现代伊斯兰改革主义思想 280
一、阿富汗尼的哲学思想 280
二、阿布杜的哲学思想 286
第三节 现代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想 291
一、哈桑·班纳的哲学思想 291
二、赛义德·库特卜的哲学思想 294
一、宁夏、甘肃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298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陕、甘、宁、青 298
第四部分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及其哲学思想的发展 298
第十四章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 298
二、青海、陕西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301
三、伊斯兰教之传人东乡族、撤拉族、保安族 303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新疆 305
一、伊斯兰教之传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305
二、伊斯兰教在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中的传播 308
三、新疆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 310
第三节 全国各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 311
一、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311
二、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316
三、西南地区和港、台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320
一、回族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324
第十五章 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324
第一节 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324
二、维吾尔族的伊斯兰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327
第二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哲学思想 328
一、在万物本原问题上的“认主独一”的思想 328
二、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规律上的自然哲学思想 329
三、在对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运动发展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331
四、在提倡社会公允和追求人生价值方面的社会历史观 333
五、在万物可知问题上的认识论思想 335
六、在对人的看法和评价方面的“人学”思想 336
第三节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哲学思想家 338
一、喀拉汗朝时期的阿布奈斯尔·阿尔·法拉比、尤素甫·哈斯·哈吉甫 338
二、元代的赡思丁、瞻思、萨都剌、扎马鲁丁、阿赫麦德·玉克乃克 341
三、察合台汗国时期的鲁提菲、那瓦依和明代的海瑞、李贽、耶赛维 344
四、清代的王岱与、马注、刘智、马德新、哈拉巴蒂、麦西来甫、则力里 347
五、近现代的杜文秀、王静斋、马坚、卡德尔、哈立克 351
第十六章 中国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和对生活方式的规定 354
第一节 家庭的产生、构成与特点 354
一、家庭的产生与发展 354
二、家庭的构成与特点 356
三、婚姻关系与遗产继承 357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称谓 362
一、夫妻关系 362
二、父子关系 363
三、主要亲属关系 364
四、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姓氏、经名、称谓与常用语 365
一、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366
第三节 家庭道德与伦理 366
二、家庭道德观念 367
三、家庭伦理与社会评价 368
第四节 社会道德与伦理 370
一、社会义务与行为准则 370
二、债务处理 371
三、风俗礼仪 372
四、合法经商,帮助穷人 372
五、禁止犯罪,主持正义与公平 373
第五节 中国伊斯兰教对生活方式的规定 375
一、饮食与禁忌 375
二、婚姻习俗和丧葬方式 376
三、节日与日常礼俗 379
主要参考书目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