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发展报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海乐主编;张明等执笔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00026973
  • 页数:612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区域持续发展总体报告 1

一、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环境 3

(一)长短互见的自然禀赋 4

(二)优势互补的地缘区位 5

(三)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 6

(四)钟灵毓秀的人文环境 10

二、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 12

(一)跃上第一级台阶(1978—1984) 13

(二)跃上第二级台阶(1985—1988) 14

(三)跃上第三级台阶(1989—1993) 16

(四)区域经济的基本走向 22

三、社会持续发展的态势 36

(一)两种生产愈加协调化 36

(二)劳动人口日益非农化 39

(三)社区结构正趋市镇化 42

(四)智力开发渐次规范化 46

(五)居民生活逐步小康化 49

(一)高速推进和超常波动 52

四、区域发展的理性思索 52

(二)结构失衡和改革攻坚 59

(三)量态扩充和质态提高 65

附表: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978—1993) 71

人力资源发展专题报告 77

一、人口 79

(一)人口增长过程 80

(二)人口分布 82

(三)人口构成 88

(四)人口变动 95

(五)计划生育的区域管理模式 99

附表:现有人口总量及其区域分布(1990—1993) 101

二、劳动 104

(一)劳动适龄人口 104

(二)在业人口状况 107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 114

(四)城镇劳动就业 114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17

附表:社会劳动者及其构成(1990—1992) 122

(一)规模和结构 123

三、家庭 123

(二)婚姻状况 128

(三)家庭功能的变化 132

(四)文明家庭建设 136

附表:年末户数及户均人口数(1990—1992) 140

物力资源发展专题报告 141

一、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143

(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143

(二)农村经济结构的可喜变化 146

(三)单一种植业格局的终结 148

(四)绝对数值增长和相对比重下降 151

二、蓬勃向上的新型工业 153

(一)乡村工业异军突起 153

(二)处于改革中的国有工业 156

(三)非公有工业的复苏 159

(四)区域工业的现实水平 160

三、方兴未艾的第三产业 164

(一)新兴产业逐步成长 164

(二)三产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169

(一)外贸出口大幅增长 172

四、“三外”齐上的外向经济 172

(二)利用外资的突破性进展 175

(三)对外经济的多维开拓 175

五、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 177

(一)市场调节 和市场机制 177

(二)区域市场框架 178

(三)市场建设任重道远 179

六、区域经济面临的新挑战 181

(一)农业增长势头退化 181

(二)工业经济效益下滑 184

附表:经济发展及其效益(1990一1993) 188

社会资源发展专题报告 189

一、教育 191

(一)教育发展和智力投入 191

(二)普通教育 201

(三)成人教育 210

(四)幼教和特殊教育 213

(五)教育普及程度 216

(六)教育管理和办学条件 220

附表:每万人拥有学生和教员数(1990—1992) 226

(一)科技工作网络 227

二、科技 227

(二)科研机构及其整体实力 231

(三)技贸市场和专利制度 239

(四)火炬带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44

(五)科技兴市的整体效应 248

附表:科技队伍的发展(1989—1993) 257

三、文化 258

(一)多渠道的文化投入 258

(二)文化组织及设施网络 262

(三)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 269

(四)文化市场 273

(五)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277

附表:区域文化万人拥有量(1990—1992) 282

四、卫生 283

(一)蓬勃发展的卫生事业 283

(二)卫生机构及其特色 288

(三)不断壮大的卫生队伍 292

(四)创建文明卫生城镇 296

(五)卫生体制改革 299

五、环境保护 303

(一)公害治理 303

(二)监督管理 309

(三)环保机构 313

(四)问题和困惑 315

附表:环境保护基本情况(1991—1992) 320

六、城镇 321

(一)古城的更新改造 321

(二)小城镇建设 327

(三)开发区建设 335

(四)工业园区和城市化前景 338

附表:现有城镇概况(1990—1992) 341

七、居民生活 342

(一)收入水平 342

(二)消费构成 353

(三)生活质量 363

(四)苏锡常小康进程的实证分析 372

附表:小康达标概况(1992) 386

政治资源发展专题报告 387

一、行政区划 389

(一)地市合并前的区划演变 389

(二)日趋市镇化的区划框架 390

(三)现代化区划的雏形 392

二、国家政权机关 395

(一)政权机关的历史衍化 395

(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396

(三)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401

(四)地方国家司法机关 405

三、政治协商制度 417

(一)民主党派的形成和发展 417

(二)人民团体的建立和壮大 419

(三)地方政治协商会议 422

四、基层群众自治和法制建设 426

(一)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426

(二)地方立法及执法监督 430

(三)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 431

五、执政党建设 434

(一)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434

(二)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435

(三)党的组织建设 439

(四)党风廉政建设 443

附表:行政区划现状(1990—1992) 447

区域持续发展现实方位专题报告 449

一、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 451

(一)方位界定的依据和方法 451

(二)在全省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453

(三)同省内主要城市的对比位序 456

二、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 460

(一)步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省辖市 460

(二)同国内大城市的对比位序 462

(三)同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的对比位序 465

三、区域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473

(一)国际比较的出发点 473

(二)同周边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对比位序 477

四、现实差距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481

(一)横向比较暴露的问题 481

(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484

附表:苏锡常发展的现实方位 489

附录一:苏南发展研究论著索引(1985—1993) 493

附录二:苏锡常发展大事年表(1978—1993) 539

后记 611

附表:万人拥有卫生设施和卫生人员数(1990—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