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新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齐文启,孙宗光,边归国编著
  •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547878
  • 页数:7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污染物的采样和检验,对重要的污染物进行了重点分析。

第1章 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及相关监测技术 1

1.1 概述 1

1.2 消耗臭氧层物质控制对策研究 1

1.2.1 臭氧层破坏及其危害 1

1.2.2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3

1.2.3 世界各国对《议定书》的态度 4

1.2.4 氟氯烷烃和氟溴烷烃生产现状及其对策 5

1.2.5 日本对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的监测状况 5

1.2.6 氟氯烷烃的测定 6

1.2.7 臭氧的测定 10

1.2.8 遥感监测技术 12

1.3 温室效应气体 15

1.3.1 温室效应气体分布及其发生源 15

1.3.2 温室效应气体造成气候变化的内阁会议 16

1.3.3 一氧化二氮的测定 17

1.3.4 二氧化碳的测定 19

1.3.5 甲烷的测定 22

1.4 酸雨 26

1.4.1 概述 26

1.4.2 采样 27

1.4.3 化学成分的测定 31

1.4.4 雨水中低沸点有机氯化合物的分析 31

1.4.5 酸雨自动化监测存在的问题 32

1.4.6 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3

1.5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和监测分析 40

1.5.1 概述 40

1.5.2 大气颗粒物的性状及发生源特征 40

1.5.3 监测分析中的采样和质量浓度、粒度分布测定 44

1.5.4 元素分析 45

1.5.5 各成分的状态分析 47

1.5.6 单个粒子的分析 48

1.5.7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49

1.5.8 制定PM2.5环境质量标准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53

1.6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 54

1.6.1 背景 54

1.6.2 关于气溶胶和空气中的粒子 54

1.6.3 国外对PM10和PM2.5的研究现状 55

1.6.4 关于沙尘暴和TSP及扬尘的来源解析 57

1.6.5 大气颗粒物发生源的调查(一次粒子) 59

1.6.6 关于二次粒子的研究 61

1.6.7 气溶胶 67

1.6.8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评价方法 70

1.7 环境激素物质的监测分析 72

1.7.1 概述 72

1.7.2 环境激素物质的致毒机理 72

1.7.3 环境激素物质 72

1.7.4 监测分析与发展 73

1.7.5 永久性有机污染物 75

1.7.6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生物芯片技术 78

参考文献 82

第2章 烟气固定源监测与常规大气监测 86

2.1 烟气固定污染源监测技术 86

2.1.1 污染源烟气便携式监测仪器 86

2.1.2 污染源连续监测技术 89

2.2 常规大气监测项目 124

2.2.1 概述 124

2.2.2 常规大气监测项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5

2.3 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139

2.3.1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140

2.3.2 大气粉尘中苯并[a]芘的测定 180

2.3.3 气态有机氯化合物分析 181

2.3.4 邻苯二甲酸酯测定 183

2.3.5 多氯联苯(PCB)的测定 184

2.3.6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185

2.3.7 大气粉尘中及柴油发动机排气中硝基多环芳烃的分析 186

2.4 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方法 189

2.4.1 适用范围 190

2.4.2 试剂与仪器 190

2.4.3 采样方法 190

2.4.4 测定 190

2.4.5 准确度及精密度 191

2.5 废气中二噁英类的测定方法 192

2.5.1 适用范围 192

2.5.2 采样 193

2.5.3 样品预处理 198

2.5.4 二噁英类的测定 203

2.5.5 结果的表示和报告 211

2.5.6 浓度单位 212

2.5.7 质量保证 212

2.6 大气中二噁英的测定 217

2.7 大气中甲基汞的测定 218

2.8 农药分析 220

2.9 大气中砷化合物的状态分析 220

2.9.1 试样的前处理 221

2.9.2 分析方法 221

2.10 恶臭的测定 222

2.10.1 恶臭物质 223

2.10.2 恶臭物质分析程序 224

2.10.3 恶臭成分分析的准备 225

2.10.4 恶臭成分的浓缩 225

2.10.5 恶臭成分的仪器分析 227

2.11 室内空气污染及监测 232

2.11.1 空气中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32

2.11.2 室内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232

2.11.3 室内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 235

2.11.4 室内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 237

2.11.5 室内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39

参考文献 240

第3章 放射性核素污染及监测 243

3.1 概述 243

3.2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污染事故 243

3.2.1 对Pripyat河的污染 243

3.2.2 半衰期长的137Cs和90Sr对水系的污染 244

3.2.3 距核电站较远水系的污染程度 244

3.2.4 核燃料粒子和放射性污染 245

3.2.5 放射性核素和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245

3.3 放射性核素从大气向陆地及水环境迁移 246

3.3.1 湿沉降和干沉降 246

3.3.2 放射性核素在湖水中的迁移转化 247

3.3.3 放射性核素在湖底质中的分布及生物浓缩 247

3.4 日本关于放射性核素的监测 248

3.4.1 监测体制 248

3.4.2 上水中90Sr和137Cs的浓度调查 249

3.5 海洋中的放射性核素 250

3.5.1 海洋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250

3.5.2 海洋的放射性核素污染 251

3.6 核电站周边的水环境监测 251

3.6.1 监测对象及监测方法 252

3.6.2 放射性废物排放量及核素沉降 253

3.6.3 核设施事故的监测结果 254

参考文献 256

第4章 水质监测 258

4.1 概述 258

4.2 水环境分析技术及其展望 260

4.2.1 概述 260

4.2.2 金属分析 260

4.2.3 有机污染物 262

4.3 农药和除草剂的测定 273

4.3.1 农药分析的研究新方向 274

4.3.2 美国和日本已标准化的农药分析方法 275

4.3.3 GC-MS的应用 281

4.4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282

4.4.1 试样提取、净化和方法选择 285

4.4.2 自来水中三卤甲烷的测定(GC法) 289

4.4.3 多环芳烃的测定(HPLC法) 293

4.4.4 有机物的测定(GC-MS法) 294

4.4.5 水中腐殖质等有机物的测定 302

4.5 形态分析 304

4.5.1 汞的形态分析 304

4.5.2 砷的形态分析 307

4.5.3 Cr(Ⅲ)和Cr(Ⅵ)的分别测定 311

4.5.4 氢化物发生法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311

4.5.5 有机铅的形态分析 313

4.5.6 硒的形态分析 315

4.5.7 锡的形态分析 316

4.5.8 河水中铁、铜的形态分析 323

4.5.9 天然水中钴的测定 324

4.5.10 天然水中不同形态磷的研究 325

4.6 无机监测的进展 325

4.6.1 日本和欧美国家的水质监测方法 325

4.6.2 原子光谱的进展 325

4.6.3 浓缩技术 336

4.6.4 分光光度法 340

4.6.5 无机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343

4.7 流动注射分析的应用 344

4.7.1 FIA的检测方法 345

4.7.2 FIA的应用 346

4.7.3 流动注射在无机分析中的新进展 361

4.7.4 流动注射在有机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370

4.7.5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376

参考文献 379

第5章 自动在线监测系统 383

5.1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383

5.1.1 概述 383

5.1.2 系统监测布点和监测项目选取 384

5.1.3 子站和中心站建设要求 385

5.1.4 监测仪器设备配置和技术要求 391

5.1.5 中心站和子站计算机 410

5.1.6 系统操作程序 413

5.1.7 质量保证 417

5.1.8 数据处理 430

5.2 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 431

5.2.1 概述 431

5.2.2 水质自动监测方法体系 432

5.2.3 地表水水质自动在线监测 443

5.2.4 污水自动监测系统 456

5.2.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460

5.2.6 地表水在线自动监测技术要求 460

5.2.7 发展方向 462

第6章 新型监测仪器及多种仪器联用 464

6.1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及其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464

6.1.1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仪器 464

6.1.2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分析法的特征 466

6.1.3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分析法的最新发展 469

6.1.4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分析法的应用 469

6.1.5 气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分析法 477

6.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481

6.2.1 概述 481

6.2.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的仪器与发展 484

6.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485

6.3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及其应用 507

6.3.1 液相色谱-质谱连接中应满足的几个条件 507

6.3.2 各种液相色谱-质谱系统的现状 507

6.3.3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514

6.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在环境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 519

6.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19

6.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结构 521

6.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特点 525

6.4.4 样品的制备 529

6.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530

6.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进展 551

6.5 X射线荧光分析法及其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552

6.5.1 概述 552

6.5.2 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原理 552

6.5.3 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特点 553

6.5.4 X射线荧光分析的灵敏度和污染物质的测定 555

6.5.5 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555

6.5.6 X射线荧光分析的试样制备和测定方法 556

6.5.7 定量分析 558

6.5.8 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对大气气溶胶中各种粒子的元素分析 559

6.5.9 用质子荧光法进行气溶胶的元素分析 561

6.6 离子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566

6.6.1 离子色谱的基本原理 566

6.6.2 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592

6.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环境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632

6.7.1 概述 632

6.7.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标准方法系列 632

6.7.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634

6.7.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635

6.7.5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638

6.7.6 在阴离子及Al、V测定中的应用 639

6.8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640

6.8.1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原理和特点 640

6.8.2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641

6.8.3 关于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的专用仪器 645

6.8.4 气相分子吸收法的适用部门及测定项目 647

6.9 超临界色谱 647

6.9.1 超临界色谱的特征 647

6.9.2 超临界色谱法的流动相 647

6.9.3 超临界色谱法的固定相 648

6.9.4 超临界色谱法的检测器 648

6.9.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649

6.9.6 超临界色谱法的应用 649

6.10 光声光谱 652

6.10.1 光声光谱法应用于大气污染物的高灵敏度分析 653

6.10.2 光声光谱法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654

6.11 荧光和磷光 656

6.11.1 分子荧光 656

6.11.2 荧光测定装置 656

6.11.3 荧光测定法的应用 656

6.11.4 磷光的应用 657

6.12 薄层色谱 659

6.12.1 薄层色谱法的特征 659

6.12.2 薄层色谱法的分类 659

6.12.3 定量方法 659

6.12.4 薄层色谱法的应用 660

参考文献 666

第7章 环境管理与研究 679

7.1 欧洲与北美的水环境管理战略 679

7.1.1 欧洲的水环境管理战略 679

7.1.2 欧洲优先控制污染物目录 681

7.1.3 德国水环境法中的生物测定 685

7.1.4 内分泌干扰物及其试验、评价方法开发 686

7.1.5 北美的水环境管理战略 689

7.1.6 加拿大的有毒有害排水管理 692

7.2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694

7.2.1 基本情况 694

7.2.2 向21世纪存在的众多环境问题宣战 699

7.2.3 国立研究所的研究领域 699

参考文献 716

第8章 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理与相关标准 717

8.1 概述 717

8.2 国内外危险废物焚烧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717

8.2.1 焚烧技术发展简况 717

8.2.2 焚烧技术所处的地位 718

8.2.3 我国焚烧处理的现状 719

8.3 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及适于焚烧的危险废物 720

8.3.1 危险废物的定义 720

8.3.2 分类 722

8.3.3 适于焚烧的危险废物 722

8.4 危险废物焚烧前的预处理技术 723

8.4.1 危险废物的初步特性鉴别 723

8.4.2 危险废物焚烧时废物流的化学相容性 725

8.5 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和事故的应急计划 727

8.5.1 危险废物收集和储运管理 727

8.5.2 危险废物运输管理 728

8.5.3 危险废物的卸车和贮存 728

8.5.4 危险废物泄漏事故的应急计划 729

8.6 危险废物的焚烧技术和设备 730

8.6.1 选择焚烧技术的基本原则 730

8.6.2 液体喷注焚烧技术 732

8.6.3 回转窑焚烧技术 734

8.6.4 流化床焚烧技术 735

8.6.5 循环床焚烧技术 737

8.7 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及控制措施 739

8.7.1 影响焚烧效果的因素 739

8.7.2 最优焚烧条件 739

8.7.3 焚烧炉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及产生的原因 739

8.7.4 二次污染的控制技术 741

8.8 国内外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742

8.8.1 国外有关废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742

8.8.2 国内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747

8.8.3 我国台湾省的有关标准 748

8.9 国内外焚烧残余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标准 749

8.9.1 美国和日本的浸出毒性限制标准 749

8.9.2 我国的浸出毒性鉴别标准 751

8.9.3 国内外浸出毒性试验方法 751

附录1 大气中PM10自动监测仪(日本B 7954—1988) 752

1.1 监测仪的种类及测量范围 752

1.2 自动监测仪的性能要求 752

1.3 检测器 752

1.4 检测自动监测仪性能的使用条件 755

1.5 等价输入 755

附录2 日本PM2.5质量浓度测定方法 756

2.1 小流量采样称重的标准方法 756

2.2 自动监测方法 760

附录3 美国EPA和日本对PM2.5和PM10测定的相关规定 768

3.1 日本测定方法 768

3.2 PM10和PM2.5的采样记录内容 769

3.3 美国测定PM2.5的仪器 769

3.4 PM10和PM2.5的比较及相关性 769

3.5 几种PM2.5测定方法的比较 771

附录4 关于二次粒子的调查 773

4.1 调查时间与期间 773

4.2 调查区域及地点 773

4.3 测定项目的时间分辨率 773

4.4 测定项目 773

4.5 粒子、气体成分分析的试样采集 774

4.6 粒子及气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774

4.7 气态成分的分析测定 775

附录5 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分布和来源解析 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