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序 1
编写说明 1
第1章自然地理 1
1.1地理位置 1
1.2地形、地貌 1
1.3 水文地质 4
1.4土壤 5
1.5植被 6
2.1行政区划 8
第2章社会经济 8
2.2国民经济部分指标统计 10
2.3交通运输 12
第3章河流水系 14
3.1 水系变迁 14
3.1.1淮河干流演变 14
3.1.2淮河支流演变 15
3.1.3湖泊的形成与演变 18
3.2水系现状 19
3.2.1 河流 19
3.2.2 湖泊 25
4.1.1 气温 27
4.1 气候特征 27
第4章气象水文 27
4.1.2湿度 28
4.1.3 霜冻 28
4.1.4 日照 28
4.2 降水 29
4.2.1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 29
4.2.2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29
4.2.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34
4.2.4降水日数 34
4.3径流 34
4.3.2年径流量的年内分配 35
4.3.1 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 35
4.3.3径流年际变化 39
4.3.4年径流系数 39
4.4暴雨与洪水 39
4.4.1 暴雨 39
4.4.2洪水 43
4.5蒸发 48
4.5.1 水面蒸发 48
4.5.2陆面蒸发 49
4.6泥沙 49
第5章 自然灾害 53
5.1.1 暴雨洪水是形成洪灾的主要原因 54
5.1.2黄河夺淮加重了洪涝灾害 54
5.1 洪灾 54
5.1.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洪灾的影响 55
5.2涝灾 55
5.2.1 涝灾的影响因素 55
5.2.2 易涝洼地的类型与分布 57
5.3旱灾 58
5.3.1 干旱灾害的影响因素 58
5.3.2 干旱的伴生灾害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8
5.4 台风 61
5.5地震灾害 63
5.6.1主要洪涝年 64
5.6典型年水旱灾害情况 64
5.6.2主要干旱年 76
第6章自然资源 86
6.1 水资源 86
6.1.1水资源总量 86
6.1.2地表水资源量 87
6.1.3地下水资源 89
6.1.4水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90
6.2 水力资源 91
6.2.1 蕴藏量 92
6.2.2开发利用现状 93
6.3土地资源 95
6.3.1 土地资源 95
6.3.2农作物种类及分布 98
6.4 矿产资源 99
6.4.1煤炭 99
6.4.2石油 100
6.4.3岩盐 101
6.5水产资源 102
6.5.1鱼类资源 102
6.5.2其他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 103
6.6旅游资源 104
6.6.1世界文化遗产 104
6.6.2风景名胜区 104
6.6.4自然保护区 105
6.6.3历史文化名城 105
6.6.5文物保护单位 107
6.6.6水利旅游景点 108
第7章水利工程 111
7.1水库 111
7.2主要人工新河 111
7.3堤防 120
7.4行蓄滞洪工程 120
7.5水闸 120
7.6泵站 189
7.7灌区 189
7.7.1水库塘坝灌区 200
7.7.4引黄灌区 201
7.7.3机、电井灌区 201
7.7.2河湖灌区 201
第8章水文站网与防汛通信 209
8.1水文站网 209
8.1.1新中国成立前 209
8.1.2新中国成立后 210
8.2水质监测站网 213
8.3防汛通信 215
8.3.1淮河干流微波通信电路 215
8.3.2一点多址通信系统 216
8.3.3程控交换机 216
8.3.6淮干行蓄洪区应急反馈通信系统 217
8.3.5淮河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217
8.3.4卫星通信 217
8.3.7淮河异地会商电视系统和图像监控系统 219
8.3.8河南省防汛通信 220
8.3.9安徽省防汛通信 223
8.3.10江苏省防汛通信 224
8.3.11 山东省防汛通信 225
第9章水土保持 227
9.1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 227
9.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228
9.3“十百千”示范工程 229
9.4水土保持试(重)点县综合治理开发 230
9.6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236
9.5小流域治理试点 236
第10章水资源保护 238
10.1污染源状况 238
10.1.1流域排污总量 238
10.1.2各水系纳污量 239
10.2水质状况 239
10.2.1流域水质概况 239
10.2.2淮河干流水质情况 242
10.2.3省界断面水质情况 243
10.3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 243
10.3.2流域水污染防治控制目标 244
10.3.1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 244
10.3.3 工业污染源治理 245
10.3.4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245
10.3.5淮河及沙颍河水污染联防 245
第11章流域规划 247
11.1流域综合规划 247
11.1.1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 247
11.1.2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 250
11.1.3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 253
11.1.4淮河流域治理初步意见(讨论稿) 255
11.1.5 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 258
11.1.6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 261
11.2《淮河片水中长期供求计划》 275
11.3《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 276
11.3.1编制过程 276
11.3.2编制原则 277
11.3.3主要内容 277
11.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284
11.4.1 东线工程的规划过程 284
11.4.2 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的主要内容 285
11.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293
11.5.1规划前期工作情况 293
11.5.2 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汀)主要内容 294
附录1 山东半岛概况 297
附1.1 自然地理 299
附1.2社会经济 303
附1.3河流水系 307
附1.4气象水文 311
附1.5水旱灾害 321
附1.6 自然资源 325
附1.7水利工程 334
附1.8水土保持 346
附1.9水环境现状 348
附录2法规及重要文献 351
附2.1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353
附2.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361
附2.3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368
附2.4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375
附2.5 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节录) 379
附2.6 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节录) 383
附2.7 国务院批转治淮会议纪要的通知 389
附2.8国务院治淮会议纪要 391
附2.9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 401
附2.10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关于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报告的通知 406
附2.11 淮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 408
附2.12 国家防总关于印发沂沭泗流域洪水调度方案 412
(暂行)的通知 412
附2.13沂沭泗流域洪水调度方案(暂行) 413
附2.14 国家防总关于印发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的通知 418
附2.15淮河洪水调度方案 419
附2.16关于《治理淮河、太湖第三次工作会议》的纪要 422
附2.1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治太 427
第四次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427
附2.18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 431
附2.19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 432
若干意见 432
附2.20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442
附2.21关于淮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 447
设项目权限的通知 447
附2.22水利部关于授予淮河水利委员会取水许可管 450
理权限的通知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