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国民经济运行系统 12
第一节 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运行系统 12
一、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体系 12
二、国民经济运行系统 13
第二节 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前提与基础 16
一、国民经济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运行的 16
二、国民经济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基础上 21
三、国民经济建立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基础上 23
四、国民经济的运行要建立在合理的经济结构基础上 25
第三节 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 26
一、整体系统性 26
二、计划机制与市埸机制导向 28
三、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 30
四、国民经济运行要置身于开放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循环体系中 33
五、国民经济运行应呈良性循环态势 34
第四节 国民经济运行目标 35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任务 36
二、国民经济运行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 37
三、国民经济运行目标是满足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 41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系统 4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任务 45
一、管理二重性 45
二、管理与经济管理 47
三、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49
四、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52
五、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54
六、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的作用 55
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5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58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模式 59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61
四、我国经济体制模式和结构内容 6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系统 65
一、国民经济管理系统 65
二、国民经济决策、调节系统 67
三、国民经济监督管理系统 71
四、国民经济信息咨询系统 7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的原则 81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2
二、遵循客观规律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84
三、公平和效率原则 85
四、微观搞活、宏观控制 87
五、管理科学化原则 88
六、最佳社会经济效益原则 89
第三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91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与作用 91
一、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概念与性质 91
二、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分类 93
三、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作用 9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内容体系 96
一、经济发展目标 96
二、科技发展目标 97
三、社会发展目标 99
四、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完善目标 100
五、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内容体系 101
六、确定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 104
一、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 106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106
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 110
三、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总量指标的国际比较 113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120
第四节 我国1981年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123
一、1981—2000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124
二、国民经济发展长远战略目标 128
第四章 国民经济预测和决策 130
第一节 经济预测和决策 130
一、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 130
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重要性 132
三、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作用 136
第二节 国民经济预测 138
一、国民经济预测的分类 138
二、国民经济预测的内容与体系 139
三、国民经济预测程序 142
第三节 国民经济决策 146
一、国民经济决策的分类 146
二、国民经济决策内容与体系 147
三、国民经济决策程序 151
第四节 国民经济预测和决策的方法 156
一、国民经济预测和决策方法分类 156
二、特尔斐法 157
三、决策树法 159
四、可行性研究法 161
五、回归分析法 163
第五节 《2000年的中国》预测 164
一、《2000年的中国》预测 164
二、世界银行对2000年中国的预测 169
一、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重要性 171
第五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71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重要性与作用 171
二、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作用 173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体制 177
一、国民经济计划体制 177
二、集中领导,统一计划,分级决策、分级管理 179
三、将计划机制建立在商品交换与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180
四、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与市埸调节范围 181
五、以讲求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 186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 187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187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 188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体系 196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程序 203
第四节 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205
一、正确处理速度、比例、结构、效益的关系 206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主要比例关系 210
第六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综合平衡 224
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平衡 224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综合平衡体系 224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综合平衡的作用 227
三、综合平衡的原则 228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综合平衡 233
一、人力资源的的概念 233
二、人力资源平衡的作用 234
三、人力资源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 235
四、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241
五、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244
一、物质资料的概念 247
第三节 物质资料的综合平衡 247
二、物质资料平衡的作用 248
三、物质资料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 250
四、我国物质资料供需情况的特点 258
五、搞好对物质资料的开发、利用、管理 261
第四节 财力资源的综合平衡 264
一、财力资源的概念 264
二、财力资源平衡的作用 266
三、财力资源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 268
四、我国财力资源的情况与特点 284
五、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搞好财力资源平衡 286
第五节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综合平衡 290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综合平衡 290
二、社会总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292
三、国民收入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294
第六节 投入产出法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的运用 296
一、投入产出法 296
二、投入产出表 296
三、投入产出表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300
第七章 国民经济活动的组织 303
第一节 国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原则 303
一、国民经济活动组织的重要性 303
二、国民经济活动组织的设置原则 305
第二节 部门经济组织管理 310
一、部门经济与行业经济 310
二、建立合理的部门与产业结构 312
三、国家对部门经济的领导 327
第三节 地区经济组织管理 330
一、地区经济与管理 330
二、生产力合理布局 331
三、合理安排地区经济结构 333
四、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地区经济 339
五、经济特区 342
第四节 企业经济组织管理 345
一、社会主义企业 345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组织管理 346
三、社会主义国家对其它类型企业的组织管理 352
第八章 国民经济活动的控制 358
第一节 国民经济活动的控制 358
一、经济控制 358
二、经济控制的模式与特点 360
第二节 国民经济活动控制的内容体系与形式 362
一、经济控制以价值控制为主 362
二、国民经济控制的内容体系 364
三、部门经济控制的主要内容 367
四、地区经济控制的主要内容 369
五、企业经济控制的主要内容 370
六、总体控制、自我控制、相互控制 371
第三节 建立以间接控制为主的经济控制体制 372
一、旧经济体制以直接控制为主 372
二、建立以间接控制为主的经济控制体制 373
第四节 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埸体系 375
一、社会主义市埸体系的内容 375
二、国家调节市场,市埸引导企业 379
第五节 经济控制的方法 381
一、经济方法 382
二、法律方法 383
三、行政方法 385
四、综合地运用各种控制方法 387
第六节 实现优化控制 388
一、经济优化控制 388
二、防止失控和逆变 390
第九章 国民经济活动的调节 395
第一节 国民经济活动的调节 395
一、经济调节 395
二、经济调节的模式 396
三、经济调节的特点 398
第二节 经济调节方法 400
一、经济调节的方法 400
二、以经济杠杆为中心的经济调节活动 402
第三节 价格杠杆的调节 404
一、价格和价格规律 404
二、价格杠杆及其作用 409
三、改革价格体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412
第四节 税收杠杆的调节 414
一、税收及分类 414
二、税收杠杆 416
三、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417
四、进一步改革税制,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 420
第五节 信贷杠杆的调节 421
一、信贷与银行信贷 421
二、信贷杠杆 422
三、信贷杠杆的调节作用 423
四、改革信贷体制,使信贷杠杆发挥更大作用 425
第六节 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发挥经济调节作用 426
一、综合运用经济杠杆 426
二、如何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与各种调节方法 430
一、国民经济监督的必要性 433
第十章 国民经济活动的监督 433
第一节 国民经济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433
二、经济监督的分类 436
第二节 国民经济监督管理体系及职能 439
一、国民经济监督管理体系 439
二、经济监督的职能 44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监督的主要内容 443
一、计划监督 443
二、统计监督 445
三、市场监督 447
四、财政监督 450
五、银行监督 452
六、审计监督 453
一、经济监督的方法 455
第四节 国民经济监督的方法与程序 455
二、经济监督的程序 458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效益 461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社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461
一、设置评价社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原则 461
二、社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463
第二节 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搞好国民经济管理 468
一、思想彻底转轨 468
二、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469
三、抓好战略转变的关键问题 470
四、科学决策,提高投资效益 472
五、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潜力 474
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管理 475
“国民经济管理学纲要”复习思考题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