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
美与丑:中国艺术与美学所面临的困境 1
1、美学:一个历史的冤案 1
2、美与非美、审美对象的整体意味 4
3、反馈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8
4、美与丑的对立转换与中和 12
思维方式的误差与理论的倾斜——中国画讨论中几个现象的反思 16
艺术形象:来自信息的分析 22
1、信息载体与艺术的特性 22
2、可扩充性与艺术的能量 25
3、传输性与艺术的方法 27
4、模糊性与艺术的表现性 29
科学与艺术的比较(一)——理想模型与典型形象 33
1、方法与真实 33
2、平行发展 35
3、形象与概念 38
4、客观基础与想象力 40
科学与艺术的比较(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44
1、思维过程的描述 46
2、结果的验证 51
3、想象:自由度与逻辑度 53
二 58
文化冲突与艺术超越 58
1、文学的文化三重性 58
2、文学的文化选择 61
3、整体文化的构架 63
4、超越层次与文化的建构 65
主体意识的强化与主体性的丧失 67
1、现象的困惑 67
2、心理结构分析 69
3、反馈:强化与丧失 79
人性:回归与超越——读陈若曦的《纸婚》 82
1、《纸婚》的困惑与反思:爱与文化二律背反 82
2、枷锁、变态、回归、超越 84
3、文化价值:人伦与人际关系的向心力 88
性意识的觉醒与文学艺术 93
1、性意识的调节 93
2、性的焦点的转移 95
3、理想爱情的选择 97
4、双重人格的冲突 99
5、性犯罪的多元调节 100
人性的张扬与压抑——评《隐形伴侣》 103
1、符号与伦理的联姻 104
2、人的价值=效益/智商 107
3、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融合 110
混沌的自我与心理世界——评心理结构小说《隐形伴侣》 113
1、心理结构的构建原则 113
2、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转换纽带 115
3、心理世界:自我的混乱与超越 117
三 119
新技术革命对现代派艺术的冲击 119
1、冲击的势态 119
2、信息观念与艺术追求 122
3、综合的目标 125
科学在绘画中的内驱力 128
1、思维定势与自然结构,绘画选择自然的多元化 129
2、渗透与让位:科学在绘画中的异化 134
3、能指与所指:绘画的张力结构与符号的本体意义 138
哲学探究在现代绘画中的显现 144
1、功能显现 145
2、耦合显现 152
3、逻辑分析的显现 159
北大荒版画的审美历程与走向 167
1、人与自然:北大荒版画的文化基核 167
2、对立的开端与崇高的形成 170
3、对立的融合与壮美的宏扬 172
4、主体的高扬与优美 173
5、审美走向:历史的渗透与三个势态 174
崇高感:东北山水画的审美意境 177
舞台艺术形象的系统分析 188
四 196
多元的世界、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的形成 196
1、世界的本质与七个世界 196
2、世界间的作用与文化的进化 207
3、中西文化精神的形成 217
符号思维 226
1、符号与思维的双向建构 226
2、符号思维的性质 232
3、符号思维的功能 237
人类思维进化的文化反思 238
1、知识的进化 238
2、人工智能 240
3、人体特异功能 241
4、文化的意义 242
后记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