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
二、心理学的任务 6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 8
一、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8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9
一、脑与心理 13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13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13
二、人脑的结构和机能 14
三、脑的活动方式——反射 18
第二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1
一、心理是一种反映 21
二、人的意识及其特征 22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4
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26
第一节 概述 29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9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29
二、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32
第二节 感受性及其变化 37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37
二、感受性的变化 38
第三节 知觉的特性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40
一、知觉的特性 40
二、知觉的规律与教学 44
第四节 观察 47
一、观察和观察力 47
二、良好观察的条件 48
第四章 记忆 52
第一节 概述 52
一、记忆的概念 52
二、记忆的种类 53
三、记忆表象 55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 57
一、识记 57
二、保持 59
三、再认与回忆 61
第三节 遗忘及其规律 62
一、遗忘和对遗忘原因的解释 62
三、加强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65
第四节 记忆的品质和记忆能力的培养 67
一、记忆的品质 67
二、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 68
第一节 概述 71
一、思维的概念 71
第五章 思雄 71
二、思维的种类 74
三、思维和语言 75
第二节思维过程 77
一、分析与综合 77
二、比较 79
三、抽象与概括 80
四、具体化 81
第三节 概念及其掌握 81
一、概念的含义 81
二、遗忘规律及其特点 83
二、概念的掌握 83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 86
一、解决问题的思维阶段 86
二、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88
第五节 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91
一、思维的品质 91
二、创造性思维及培养 93
第六章 想象 97
第一节 概述 97
一、想象的概念 97
二、想象的意义 99
第二节 想象的种类 101
一、再造想象 101
二、创造想象 103
三、幻想和理想 105
第三节 想象力的培养 106
一、丰富学生的表象 106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 107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107
第一节 概 述 109
一、注意的概念 109
第七章 注意 109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及外部表现 110
三、注意的意义 112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112
一、无意注意 113
二、有意注意 114
三、有意后注意 115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及注意规律的运用 116
一、注意的品质 116
二、注意规律与教学 119
第八章 情感 124
第一节 概述 124
一、情感的概念 124
二、情感的生理机制 127
三、情感的功能 128
第二节 情感的分类 130
一、情感的基本形态 131
二、高级的社会情感 133
二、特殊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测验 133
第三节 情感的品质与培养 136
一、情感的品质 136
二、情感的培养 138
四、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 139
第九章 意志 141
第一节 概述 141
一、意志的概念 141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43
三、关于“自由意志” 144
一、采取决定阶段 145
第二节 意志行功的心理分析 145
二、执行决定阶段 148
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149
一、意志的品质 149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151
第十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155
第一节 概述 155
一、个性心理的概念和结构 155
二、个性心理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特性 156
第二节 需要和动机 156
三、研究个性的意义 158
一、需要 159
二、动机 161
一、兴趣的概念 163
第三节 兴趣 163
二、兴趣的种类 164
三、兴趣的差异 165
四、兴趣的培养 165
第十一章 能力 168
第一节 概述 168
一、能力的概念 168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 169
三、能力的种类 170
第二节 能力差异的分析 171
一、能力类型的差异 172
二、特殊能力的差异 173
三、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173
四、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74
一、能力差异的形成 175
第三节 能力差异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 175
二、能力的培养 178
第四节 能力的测量 180
一、智力测验 180
第十二章 气质 186
第一节 概述 186
一、气质的概念 186
二、气质的学说 188
第二节 气质的类型 192
一、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 192
二、气质类型的鉴定 194
三、气质研究在生活、教育中的应用 195
第十三章 性格 200
第一节 概述 200
一、性格的概念 200
二、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 202
第二节 性格特征与类型 204
一、性格特征的分析 204
二、性格结构的待点 207
三、性格的类型 207
第三节 性格的鉴定与培养 209
一、性格的鉴定 209
二、性格的培养 209
第一节 学习理论 213
一、美国的学习理论 213
第十四章 学习心理 213
二、苏联的学习理论 218
第二节 学习动机 221
一、学习动机的分类 222
二、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223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24
第三节 知识的掌握 226
一、知识的理解 226
二、知识的巩固 227
三、知识的应用 228
第四节 技能的形成 230
一、什么是技能 230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231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232
第五节 学习的迁移 233
一、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233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233
三、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235
第十五章 品德心理 238
第一节 概述 238
一、品德的概念 238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39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241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241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246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250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252
第三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254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分析 255
二、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依据 258
第十六章 学生心理 262
第一节 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262
一、概述 264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和教育 266
三、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教育 270
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教育 273
第二节 学生群体心理 275
一、群体心理概述 276
二、班集体中的社会心理 277
三、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81
四、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协调 283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288
第十七章 学生心理健康 288
第一节 概述 288
二、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 289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290
第二节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91
一、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92
二、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94
第三节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297
一、提高认知水平,正确反映现实 297
二、加强情感教育,培养乐观情绪 298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环境 298
四、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准,增强挫折耐受力 298
五、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引导心理的发展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