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中的刑法思想》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柯耀程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2009996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刑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理论。

刑法行为评价架构的演变及省思 1

细目 1

刑法行为评价架构的演变及省思 1

引言 2

壹、刑法评价客体的确立 4

一、行为与行为人 5

二、行为理论的发展 6

三、现代刑法上行为应有的形象 11

一、贝林的行为评价架构 12

贰、行为评价架构的发展 12

二、主观构成要件的发见 14

三、构成要件价值判断观念的确立 15

叁、犯罪行为评价模式的透视 17

一、三阶段评价的内涵 19

(一)构成要件该当性与违法性的关连 20

(二)构成要件与罪责关系 24

(三)违法性与罪责的关系 27

二、二阶段评价架构的见解 28

肆、行为评价架构的批判与省思 31

一、三阶段评价架构的批判 32

(一)行为主观要素的变动与批判 33

(二)评价与规范要素的变革 36

二、二阶评价架构的诠释方法 37

(一)客观归责论浅介 38

(二)客观归责之难题 40

伍、结论 42

刑法结合罪之研究 44

刑法结合罪之研究 44

绪言 45

壹、结合罪之基本概念 45

一、结合罪之意义 46

二、结合罪之形成 47

贰、结合罪实务上运用所面临之问题 50

一、既、未遂之结合罪适用 50

二、结合罪中有涉及追诉条件之罪 53

三、结合结合罪问题 55

四、相结合之罪有加重结果之情形 57

叁、对现行法之结合罪规定之检讨 59

一、结合罪客观面之分析 60

二、结合罪主观面之剖析 63

三、结合罪共犯问题之判断 64

(一)参与结合罪基本罪之共犯 64

(二)参与与基本罪相结合单一罪之共犯 66

肆、建议与结语 67

刑法“结合构成要件”之概念 72

刑法“结合构成要件”之概念 72

绪言 73

壹、结合构成要件之基本概念 76

一、结合构成要件之意义与本质 76

二、结合构成要件之形成 77

三、结合构成要件之结构 80

贰、结合构成要件于实务运用所生之问题 81

一、结合罪既未遂判断问题 81

二、相结合之罪有涉及追诉条件者 85

三、复数结合问题 87

四、结合构成要件之加重结果犯问题 89

叁、现行法结合构成要件之检讨 91

一、客观构成要件之结构 93

二、主观要件之内涵 96

三、特别问题—结合罪共犯问题 99

(一)帮助结合罪基本罪者 99

(二)帮助相结合之单一罪者 101

肆、对结合构成要件于刑事立法上之提议 102

伍、结语 106

论加重结果犯 108

论加重结果犯 108

前言 109

壹、加重结果犯的基础概念 111

一、加重结果犯的历史发展 113

二、加重结果犯的结构 116

(一)客观构成要件结构分析 117

(二)主观要件连结关系 119

(三)加重结果犯的整体关连性 121

贰、加重结果犯的存立事由之争议 123

一、废除论 123

二、修正论 124

三、独立形态见解 125

叁、加重结果的类型 126

一、纯正加重结果犯 127

二、不纯正加重结果犯 129

三、危险犯的加重结果犯 130

肆、加重结果犯问题重新诠释 131

一、加重结果犯的类型与成立标准 132

二、归责理论的运用 133

伍、加重结果犯立法刍议—代结论 134

刑法“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问题探讨 137

刑法“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问题探讨 137

前言 138

壹、“原因自由行为”概念界定 140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结构 141

(一)事实基础 141

(二)法律评价 142

二、“原因自由行为”可能形成的类型 142

贰、“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论据之争议 143

一、例外模式 144

二、构成要件模式 145

(一)前置理论 145

(二)间接正犯法理之适用 146

(三)扩张理论 147

三、其他见解 148

叁、“原因自由行为”与刑法法理相容性分析 148

一、思想刑法的疑虑 149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检视 149

三、未遂判断的不相容 150

四、与罪责原则的不一致 150

肆、“原因自由行为”重新评估 151

一、构成要件体系一致性分析 152

二、抽象危险犯与客观可罚性要件的并用 152

伍、结语—立法建议 153

陆、后记 154

共犯成立基础与处罚基础 156

共犯成立基础与处罚基础 156

引言 157

壹、共犯的基本概念 158

一、客观及主观理论之争辩 159

二、犯罪事实支配理论 163

贰、共犯成立基础 166

一、共犯独立性说 167

二、共犯从属性说 169

(一)最低度从属 170

(二)限制从属 170

(三)严格从属 171

(四)极端从属 171

三、参与类型成立之阶段 172

叁、共犯处罚基础 172

一、限制行为人概念与扩张行为人概念 173

二、学说上之争论 174

(一)责任共犯说与不法共犯说 174

(二)惹起说 175

(三)Roxin之见解 176

(四)Jakobs的观点 177

(五)小结 178

肆、现行法之检讨与评述—代结论 178

刑法单一行为人概念评析 180

前言 180

刑法单一行为人概念评析 180

壹、单一行为人基本概念与架构 184

一、基本结构 185

二、单一行为人概念的发展 186

三、扩张行为人概念的效应 188

贰、单一行为人概念的类型 189

一、形式的单一行为人结构 190

二、功能性的单一行为人架构 190

三、减缩之单一行为人架构 191

叁、单一行为人概念新解 192

一、参与形式的定位 193

二、参与形式与行为不法应加以区分 194

三、刑罚裁量罪责认定标准 196

肆、单一行为人体制可行性评估 197

一、单一行为人体制的正面效应 197

二、单一行为人体制面临的难题 198

伍、结语 199

数罪并罚整体刑之确立与易刑处分—兼评大法官会议第三六六号解释一 201

数罪并罚整体刑之确立与易刑处分 201

—兼评大法官会议第三六六号解释— 201

前言 202

壹、刑法竞合论之基本观念 203

贰、刑法竞合问题之定位 205

叁、刑法竞合问题处理方法 206

肆、“数罪并罚”的前提要件 209

伍、整体刑之样态 211

一、强制整体生命刑 211

二、强制整体自由刑 212

三、强制整体罚金刑 212

四、选择性整体刑 213

陆、易刑处分与数罪并罚之关系 216

一、易刑处分之本质 216

二、易刑处分之个别性与整合性比较 219

三、易刑处分与个别刑并罚时之处理 221

柒、评释与结语 223

捌、修正法评议 224

易科罚金的数罪并罚问题探讨 230

易科罚金的数罪并罚问题探讨 230

前言 231

一、新修正法说明 232

二、易科罚金的本质与作用 233

三、第四十一条的限制规定 235

四、易科罚金案件之数罪并罚适用难题 237

五、结语 239

“意图犯”意图实现于刑法之评价 240

“意图犯”意图实现于刑法之评价 240

绪言 241

一、意图概念的演进 243

壹、意图的基本概念 243

二、意图与故意之界分 245

(一)意图与故意等视的观点 246

(二)意图与故意具有程度上差异之见解 246

三、意图的实质内涵分析 248

贰、意图犯构成要件的分析 249

一、主、客观完全相符的构成要件 249

二、主、客观不相符的构成要件 250

三、意图犯的基础形态 251

叁、意图实现与基本构成要件间的关系 252

一、意图犯构成要件该当问题 253

二、意图犯类型的整体判断 254

肆、意图实现在刑法上的评价 256

一、意图犯构成要件的结构形态 257

二、意图实现的评价及处理 258

伍、意图实现问题的省思—代结论 259

意图犯与牵连关系 261

意图犯与牵连关系 261

前言 262

一、意图在构成要件中之定位 263

二、意图犯意图与基本构成要件关系 264

三、意图实现之法律适用 265

四、意图犯之牵连关系适用 267

五、结语 268

评德国刑法竞合论“行为单数”概念 269

评德国刑法竞合论“行为单数”概念 269

引言 270

一、学说对“行为单数”的概念定位 273

(一)自然意义之一行为 275

(二)自然的行为单数 275

二、“行为单数”的类型 275

(三)构成要件的行为单数 278

(四)法的行为单数 279

(五)小结 280

三、“行为单数”概念的质疑 281

(一)评价客体与客体评价关系 281

(二)“行为单数”与一般行为概念是否不同? 283

四、法的行为单数释疑 285

(一)行为与犯罪复数的本质 286

(二)法律效果的单一处理 287

五、行为单数概念的谬误与修正 288

(一)存在与规范的厘清 289

(二)“行为单数”概念的重新认定 290

六、整合一致性的行为概念—代结论 290

连续犯存废争议之思辩 292

连续犯存废争议之思辩 292

前言 293

一、连续犯基础概念 294

(一)连续关系结构 295

(二)连续关系主、客观条件要求 297

二、连续关系存废根本问题 298

三、否定连续关系存在正当性之见解 301

(二)行为刑法与罪责原则之违反 302

(一)立法的恣意 302

(三)平等原则之背离 304

(四)不合理的判决确定力效应 304

四、肯定连续关系之见解 306

(一)诉讼经济考量 306

(二)行为人人格一致性之观察 307

(三)预防罪质与刑量遽变 309

五、存废争议评述—代结论 311

刑法连续关系问题探讨 313

刑法连续关系问题探讨 313

前言 314

壹、连续关系概念 315

一、连续关系意义 315

二、连续关系存立正当性 317

三、连续关系判断标准 320

贰、连续关系成立要件 322

一、客观要件 323

(一)犯罪形式同类性 323

(二)行为连续性 323

(三)法益侵害同类性 324

二、主观要件 324

叁、连续关系主观要件之争议 325

一、整体故意 325

二、概括故意 326

三、连续故意 327

四、评述 328

肆、过失连续关系评析 329

一、罪责的考量 329

二、法律适用一致性考量 331

伍、连续关系适用之限制 332

一、主观要件之限制 333

二、客观要件之限制 333

(一)行为形式之限制 333

(二)一身专属性法益之侵害 335

三、批判 337

陆、结语 338

过失犯成立连续关系问题探讨 340

过失犯成立连续关系问题探讨 340

前言 341

一、连续关系概念 341

二、连续关系的成立要件 342

三、连续关系主观要件之争议 343

四、整体故意与连续故意 344

五、过失犯成立连续关系之考量 346

六、结语 347

图利罪与其参与关系之思辩 348

图利罪与其参与关系之思辩 348

前言 349

一、职务犯罪之犯罪形态属性 350

二、图利罪犯罪类型定位及适用范围 352

三、图利罪行为既、未遂认定 354

四、图利罪之参与关系 357

(一)共犯关系 358

(二)间接正犯关系 360

(三)共同正犯问题 361

五、法律修正拟议—代结论 362

重刑化犯罪抗治构想的隐忧与省思 365

重刑化犯罪抗治构想的隐忧与省思 365

摘要概说 366

壹、刑罚基本构想的演变 367

一、应报思想 368

(一)一般预防观念 370

二、预防思想 370

(二)特别预防与社会防卫构想 372

三、法规范信赖的构想 374

贰、刑罚理论的重新思考 376

一、应报理念的检讨 376

二、一般预防构想的批判 378

三、特别预防思想的局限性 379

四、积极一般预防思想之疑虑 381

叁、重刑化犯罪抗治手段的思维 383

五、小结 383

一、重刑化立法的思想基础 384

肆、价值化的刑罚构想—代结论 386

二、重刑化立法依据的疑虑 386

结果必然性成立法规单一之争议 389

结果必然性成立法规单一之争议 389

前言 390

一、法规单一的本质 391

二、可成立法规单一之构成要件关系 392

三、行为所生结果必然性分析 393

四、结果必然性之具体适用 394

五、结语 396

继续犯“涵摄效应”之争议 398

继续犯“涵摄效应”之争议 398

前言 399

一、继续行为的法律性质 400

二、继续犯的涵摄特性分析 401

三、“涵摄效应”的内涵变动与判断标准 402

四、继续行为除摄处理的争议 404

五、结语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