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 4
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 4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 9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 13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 15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 20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4
第一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24
第二节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32
第三节 《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 34
第四节 《老子》的兵法 37
第五节 《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39
第六节 《老子》中的宇宙观 44
第七节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52
第八节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58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61
第一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 61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 64
第三节 孟轲论“王”、“霸” 70
第四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 72
第五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 75
第六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 77
第七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 85
第八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88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 95
第一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 95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 101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 106
第一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106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 111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 119
第四节 《庄子》论道、有、无 125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 131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 135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 139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142
第一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 142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 145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 147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 148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 155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 157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159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 163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 166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 170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 174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 176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 180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 184
第一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184
第二节 《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 187
第三节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190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 194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197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 197
第二节 《管子》中的《水地》篇 199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 202
第四节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 210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 214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 218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 221
(一)“重本抑末”的思想 223
第八节 附录 ,齐法家的其它思想 223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26
(三)关于“法”、“术”、“势”的理论 230
(四)军事思想 232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 234
第一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 234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 235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 238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 241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 247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252
第一节 关于墨经 252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254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256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 258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262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73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275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 284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它各家的批判 293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 299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 299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 302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 304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312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316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 319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 324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 324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 327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 331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 337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341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344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 353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358
第一节 荀况与《荀子》 358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 359
第三节 “法先王”和“法后王” 364
第四节 礼和法 366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68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377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 389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 396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 402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 404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 409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最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 413
第一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 414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 417
第三节 韩非综合原来法家三派 421
第四节 韩非关于法的论述 423
第五节 韩非关于势的论述 427
第六节 韩非关于术的论述 430
第七节 韩非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432
第八节 韩非对《老子》的改造 435
第九节 韩非的政治、经济主张 448
第十节 韩非对于当时战争的矛盾立场 451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 458
第一节 儒家所作的总结 458
第二节 道家所作的总结 463
第三节 法家所作的总结 466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468
第五节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哲学的终结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