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重评斯大林模式的若干思辨① 1
一 对几组概念的辨析 2
二 重评斯大林模式的必要性 7
三 重评斯大林模式的方法 12
四 研究思路——在社会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内重评斯大林模式② 17
第一章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25
一 斯大林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25
(一)斯大林模式的初步形成 27
(二)斯大林模式的全面确立 30
(三)斯大林模式在战后的延续 32
(一)国内开始出现复杂的社会危机 34
二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 34
(二)国际风云变幻,战争阴影笼罩全国 39
三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思想文化根源 43
(一)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运用 43
(二)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 48
(三)斯大林的思维方式 53
四 斯大林模式的诞生曾是社会主义的一次制度创新 56
(一)新经济政策的制度缺陷 57
(二)斯大林模式对新经济政策的替代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创新 64
第二章 斯大林模式的理念 68
(一)列宁逝世后俄共(布)党内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69
一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 69
(二)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主要内容 78
(三)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是与非 82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85
(一)列宁逝世后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85
(二)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88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是非评析 96
三 农业集体化理论 99
(一)斯大林与布哈林等人关于农村问题的争论 100
(二)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03
(三)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是非评析 107
四 阶级斗争理论 110
(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国内阶级状况的变化 111
(二)斯大林对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认识 113
(三)斯大林阶级斗争理论的主要内容 116
(四)斯大林阶级斗争理论对苏联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是非评析 119
五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其他方面的总体性认识 123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矛盾的认识 123
(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计划和商品货币问题的认识 127
(三)对国家的消亡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问题的认识 130
(四)对党政关系、执政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的认识 132
一 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37
第三章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137
(一)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138
(二)运用指令性计划管理工业生产 140
(三)对农业生产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145
(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和分配 152
二 斯大林模式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161
(一)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制度 162
(二)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 165
(三)联盟中央对各加盟共和国实行强有力的领导 169
(四)通过安全机关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镇压职能 172
(一)通过政治批判构造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准则 175
三 斯大林模式文化体制的基本特征 175
(二)高度集中的文化领导体制 179
(三)狂热的“个人崇拜”现象 183
第四章 斯大林模式的制度属性、历史作用及弊端 188
一 斯大林模式的制度属性 189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分析 189
(二)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实践形式 194
二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 198
(一)功绩卓著的备战作用 199
(二)促进了苏联现代化 205
三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 222
(一)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长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23
(二)政治权力过度集中,社会主义法制受破坏 227
(三)文化管理模式单一化、公式化 234
第五章 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的深刻影响 239
一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社会的沿革 240
(一)斯大林之后苏联高层政局的演进 240
(二)斯大林之后斯大林模式的继续实行 248
(三)斯大林之后苏联的经济成就和社会问题 255
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斯大林模式的移植 261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移植斯大林模式的原因 262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移植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265
(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移植斯大林模式的结果 268
三 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的模仿和扬弃 271
(一)中国模仿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原因 272
(二)中国模仿和扬弃斯大林模式的过程考察 276
(三)中国模仿斯大林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表现和结果 279
四 对资本主义制度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 287
(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 287
(二)对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9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 296
专家推荐意见一 298
专家推荐意见二 301
参考文献 305
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