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1
一、孔子与六经 1
二、经学的特点 7
三、经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5
第一章 西汉的今文经学 38
第一节 汉初的经学思潮 38
一、“过秦” 38
二、儒家学派的复兴 43
三、汉初儒经的传习 48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形成 54
一、从儒道互黜到独尊儒术 54
二、一代儒宗董仲舒 58
三、春秋公羊学派 64
四、五经博士 68
五、汉代训诂学的价值 75
六、汉武帝以后的诸子之学 82
一、霸王道政治向儒家政治的转化 85
第三节 今文经学的嬗变 85
二、石渠阁会议——齐学向鲁学的转化 88
三、谶纬——今文经学的神学化 92
第二章 东汉今古文经学之争 98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兴起 98
一、古文经的来源 98
二、今古文经学的异同 102
三、古文经学的兴起 107
一、对谶纬之学的批判 111
第二节 今古文经学之争 111
二、今古文经学派的两军对垒 120
三、《白虎通德论》 125
第三节 汉末经学的统一 128
一、东汉后期政局的紊乱 128
二、今文经学的衰亡 131
三、郑学的小一统 137
附录 经学与汉代社会 144
一、经学的昌盛 144
二、汉代的经学教育 149
三、以经义决狱 153
四、汉代经学的救世良方 159
五、经学与社会生活 16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多元倾向 172
第一节 三国西晋经学的衰落 172
一、王学与郑学之争 172
二、儒学式微与玄学兴起 175
三、衰落中的经学 179
第二节 东晋南朝经学的变化 187
一、经学的转机 187
二、经学的玄化 193
三、经学的佛化 196
第三节 北学与南学 199
一、十六国、北朝经学的复兴 199
二、南北经学的异同 208
三、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地位 218
第四章 隋唐经学的统一和变异 225
第一节 经学的统一 225
一、隋唐大统一与三教并立格局 225
二、刘焯、刘炫的学兼南北 232
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233
四、《五经正义》与“九经注疏” 236
第二节 经学思想的活跃 248
一、王通的“儒风变古” 248
二、唐代学人对《五经正义》的驳议 253
三、刘知几的经学思想 255
四、啖助、赵匡、陆淳的驳诘三《传》 259
第三节 中唐以后的经学新风 262
一、韩愈的“道统说” 262
二、李翱的《复性书》 265
三、五代经学的低落 267
第五章 宋代经世致用的功利派经学 269
第一节 经学复兴 269
一、中央集权与祀孔崇经 269
二、宋初三先生 274
三、宋学之兴 280
第二节 疑古辨经 285
一、经世致用与解经新风 285
二、文士解经 289
三、总论群经 296
一、变法运动与经学流变 301
第三节 新学、朔学、蜀学与事功之学 301
二、荆公新学 303
三、温公朔学 308
四、苏氏蜀学 313
五、事功之学 318
第六章 宋代经学的性理阐释 324
第一节 经学与理学 324
一、理学——“诂经之说” 324
二、理学家的依经明理、依经明道 332
三、理学家解经特点及对经义的改造 341
第二节 理学解经源流 351
一、理学家解经溯源 352
二、二程洛学 363
第三节 理学体系的确立 373
一、朱熹集理学大成 374
二、陆氏心学 388
附录 经学与宋代社会 396
一、学术风气 396
二、书院与科举 398
三、婚姻 403
四、重建宗法制度 405
第七章 元明时期理学的衰微和心学的兴起 410
第一节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经学 410
一、崇儒尊经的文教政策 410
二、金元之际的经学 416
三、理学在北方的传播 422
四、许谦与吴澄 427
第二节 明代理学的式微 432
一、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 432
二、明代理学的衰微 437
三、心学的兴起 443
第三节 风靡百年的王学 448
一、“经学即心学” 448
二、王门后学 462
第八章 清代前期经学的异彩 469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潮流 469
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469
二、清初王门后学的崇实经世思想 475
三、王夫之、颜元等对理学的全面清算 482
一、程朱理学的复起 488
第二节 理学的务实倾向 488
二、官方正学的确立 493
第三节 汉学的发端 500
一、顾炎武、黄宗羲的汉宋兼采 500
二、阎若璩、胡渭等的考据学 508
第九章 乾嘉时期经学的兴盛 517
第一节 汉学的形成 517
一、汉学形成的条件 517
二、惠栋与汉学的奠基 520
三、吴派其他学者 523
第二节 汉学的鼎盛 527
一、江永——开皖派经学研究风气之先 528
二、戴震——汉学之集大成者 530
三、戴震的后继者 537
四、朱筠、纪昀及其他汉学家 543
第三节 今文经学的崛起 547
一、今文经学复兴的原因 547
二、常州学派的崛起 551
一、乾嘉理学的特点 560
第四节 理学的衰落 560
二、翁方纲、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学 562
三、唐鉴、方东树的固守门户 566
四、许宗彦的兼长宋、汉 569
第十章 晚清的正统经学与经学异端 572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兴盛 572
一、龚自珍与魏源 572
二、今文经学的兴盛及延续 584
一、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599
第二节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 599
二、《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 603
三、《大同书》 612
第三节 汉学的衰落和异端的突起 618
一、汉学的延续与衰落 618
二、汉学异端的突起 629
三、章太炎与刘师培的汉学 639
第四节 理学的复兴与异端的萌发 651
一、曾国藩与湖湘学派 651
二、湖湘以外的理学家 661
三、理学异端与清末政潮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