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水稻生态育种 3
绪论 3
第一章 水稻高光效育种 9
第一节 水稻的光合作用与生态因子对其影响 9
一、水稻光合作用机理 9
二、生态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7
第二节 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和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 23
一、水稻的光能利用率 23
二、水稻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 32
第三节 高光效株型育种的选择指标和育成品种实例 49
一、水稻高光效株型育种的选择指标 49
二、高光效育成品种实例 59
第二章 低温生态与耐冷育种 75
第一节 水稻冷害的发生特点及其类型的划分 75
一、水稻冷害的发生概况 75
二、水稻冷害类型的划分 87
第二节 水稻低温伤害的表现与生理机能变化 93
一、低温伤害的形态解剖学特点 93
二、低温伤害引起的生理机能变化 108
第三节 冷敏感期及耐冷性品种的筛选鉴定 124
一、冷敏感期与低温伤害的气象指标 124
二、水稻耐冷性鉴定方法与耐冷性品种的筛选技术 133
第四节 耐冷品种的选育 142
一、中晚粳优良品种寒丰的选育 143
二、晚籼耐冷品种桂山矮 151
第三章 综合生态因子育种法 15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籼稻常规育种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成就 156
一、系统选种 156
二、矮化育种 159
三、生态育种 167
第二节 水稻丛生快长育种 183
一、丛化品种模式的设想及其依据 183
二、丛生快长矮性基因源的开拓利用与丛化育种的突破和进展 186
三、创造丛生快长类型的技术要点 190
四、丛生快长类型的生态生理特点 191
第三节 超高产株型育种探索 197
一、水稻超高产品种模式构想 201
二、水稻超高产品种选育的展望 217
第四章 光温生态与两系法杂交稻选育种技术 222
第一节 两系法杂交稻在杂交育种中的地位 222
一、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利用价值 222
二、广亲和基因的导入 228
第二节 光温生态因子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及表达的影响 231
一、光照对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及表达的影响 231
二、温度对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及表达的影响 244
三、光温互作效应对两用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影响 254
四、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 260
第三节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及繁殖制种技术 264
一、核不育系的选育 264
二、强优组合的测配筛选 268
三、繁殖制种技术 270
四、杂交水稻育种方法展望 275
第五章 生态因子与营养品质育种 279
第一节 稻米品质的含义及其评价标准 279
一、碾磨品质 279
二、外观品质 281
三、蒸煮食味品质 283
四、贮藏品质 294
五、营养品质 295
第二节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籽粒粗蛋白质含量的相互关系及高蛋白品种资源的筛选 302
一、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 302
二、高蛋白品种资源的筛选 308
第三节 生态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作用与高蛋白品种的选育 313
一、生态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作用 313
二、高蛋白品种的选育 319
附表 全国水稻品种资源糙米粗蛋白质含量(%) 330
第二篇 甘蔗生态育种 373
绪论 373
第一章 旱地蔗区的生态育种 381
第一节 旱地蔗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育种目标 381
一、旱地蔗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381
二、旱地甘蔗的育种目标 382
第二节 品种抗旱性的形态、解剖特征和生理特性 383
一、抗旱性的形态、解剖特征 383
二、抗旱性的生理特性 384
第三节 育种方法 385
一、杂交亲本的选择与组配 385
二、杂交方式 387
三、实生苗的培育与杂种圃的选择 388
第二章 水田蔗区生态育种 394
第一节 水田蔗区生态环境特点与育种目标 394
一、水田蔗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394
二、水田蔗区育种目标 395
第二节 育种方法 396
一、杂交亲本的选择与组配 396
二、杂交方式 398
三、实生苗的培育与杂种圃的选择 400
四、其他各圃的选择 401
第三章 甘蔗抗寒育种 402
第一节 甘蔗的寒害与品种抗寒的生理基础 402
一、我国蔗区的寒害 402
二、甘蔗冻害的表征及其对蔗株体内的影响 402
三、甘蔗冻害的损失 404
四、品种抗寒的生理基础 404
第二节 育种目标 405
第三节 育种方法 406
一、亲本选择与组配 406
二、实生苗的培育与杂种圃的选择 407
三、其他各圃的选择 408
第四章 甘蔗抗风育种 409
第一节 甘蔗的风害及其损失 409
一、甘蔗的风害 409
二、风害对甘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10
第二节 品种抗风的生物学基础 411
一、蔗茎硬度与抗风力 411
二、生长带宽窄与抗风力 411
三、根系与抗风力 411
四、蔗株基部节间大小与抗风力 412
五、虫害与风害 412
第三节 育种方法 412
一、亲本选择 412
二、亲本组配 412
三、杂种后代的选择 413
四、其它各圃的选择 414
第五章 甘蔗抗盐育种 415
第一节 甘蔗的盐害及其抗盐生理基础 415
一、我国蔗区的盐害 415
二、甘蔗盐害的表现及盐害蔗株的生理变化 415
三、甘蔗品种抗盐的生理依据 416
第二节 甘蔗抗盐育种途径及抗盐性鉴定方法 417
一、甘蔗主要性状的抗盐遗传 417
二、甘蔗抗盐育种的途径与方法 417
三、抗盐性的鉴定 419
第六章 甘蔗抗病育种 421
第一节 我国蔗区的病害 422
第二节 甘蔗病害的防治 425
第三节 甘蔗几种病害的抗病育种 429
一、抗病育种应考虑的一些问题 429
二、几种病害的抗病育种 431
第七章 甘蔗抗虫育种 445
第一节 我国甘蔗的虫害 445
第二节 甘蔗品种抗虫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基础 446
一、形态、解剖基础 446
二、一些生理生化基础 447
第三节 甘蔗抗虫育种方法 448
一、甘蔗抗虫育种的作用 448
二、甘蔗抗虫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和筛选 449
三、甘蔗抗虫性遗传 451
四、甘蔗抗螟育种 451
第八章 不同生态类型蔗区的引种 459
第一节 不同生态类型对品种的要求 459
一、气候生态型 459
二、土壤生态型 459
三、共栖生态型 460
第二节 不同生态类型蔗区的引种原则 460
一、掌握引种地与品种原产地之间生态条件的差异 461
二、了解品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反应的严格程度 461
第三节 不同生态类型蔗区间引种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462
一、引种的方法 462
二、引种应注意的问题 463
附录 甘蔗品种介绍 464
一、适合旱地蔗区甘蔗良种介绍 464
二、适合水田蔗区甘蔗良种介绍 477
三、甘蔗抗寒良种介绍 488
第三篇 玉米生态育种 495
绪论 495
第一章 玉米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生态因子的要求 497
第一节 玉米生长发育特点 497
一、玉米的生育时期 497
二、生育阶段 498
三、玉米的生长速度 500
第二节 玉米生长发育对生态因子的要求 500
一、温度 500
二、光照 504
三、水分 506
四、矿质营养 510
第二章 我国主要玉米生产区的生态特点及品种类型 515
第一节 我国玉米产区的划分与主要产区的分布及生态特点 515
一、我国玉米产区的划分 515
二、玉米主要产区的分布及生态特点 515
第二节 各玉米产区所需品种的生态特点 520
一、东北春玉米区 520
二、北方春、夏玉米区 521
三、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 522
四、西南山地丘陵春、夏、秋玉米区 524
五、南方丘陵玉米区 525
六、西北内陆灌溉玉米区 525
七、青藏高原玉米区 526
第三章 玉米的高光效育种 527
第一节 高光效育种的理论基础 527
一、玉米的解剖结构和形态特征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528
二、生态因子与光合作用 531
三、玉米主要光合性能与籽粒产量的关系及遗传分析 534
第二节 高光效育种的选育要求 539
一、形态结构 539
二、光呼吸 540
三、光反应的敏感度 540
四、株高 541
五、雌、雄穗 542
第三节 玉米高光效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542
一、高光效育种在玉米常规育种中的应用 542
二、高光效育种存在的问题 545
三、玉米高光效育种的探讨与展望 545
第四章 玉米病虫害及抗病虫育种 548
第一节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特点及其抗病品种的选育 549
一、症状及发病条件 549
二、病菌的生理小种 550
三、抗病性的表现与遗传 551
四、接种与鉴定方法 555
五、育种方法 558
第二节 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特点及其抗病品种的选育 560
一、症状及发病条件 561
二、病菌的生理小种 562
三、抗病性的表现与遗传 564
四、接种与鉴定方法 567
五、育种方法 569
第三节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特点及其抗病品种的选育 572
一、症状及发病条件 572
二、病原菌 573
三、接种与鉴定方法 574
四、抗病性的表现与育种方法 574
第四节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特点及其抗病品种的选育 575
一、症状及发病条件 576
二、病原菌 577
三、接种与鉴定方法 578
四、抗病性的表现与育种方法 580
第五节 玉米穗粒腐病的发病特点及其抗病品种的选育 582
一、概况 582
二、病原菌及其症状 583
三、接种与鉴定方法 586
四、抗病性表现与育种 588
第六节 玉米矮花叶病(MDMV)的发病特点及其抗病品种的选育 589
一、矮花叶病症状及发病条件 589
二、株系及传毒途径 590
三、接毒鉴定方法 591
四、抗病性表现和育种 593
第七节 抗玉米螟育种 594
一、玉米螟的危害 594
二、抗螟机理 595
三、抗玉米螟遗传 599
四、玉米螟抗性鉴定方法 601
五、抗螟系的选育利用 604
第五章 玉米的寒(冷)害及耐寒品种选育 611
第一节 低温对玉米的危害 612
一、低温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612
二、低温冷害对玉米生理生化的影响 615
三、寒害对玉米的危害 616
第二节 玉米的抗冷(寒)性及其鉴定方法 617
一、抗冷性表现 617
二、玉米的耐冷(寒)性状 618
三、几种耐冷性鉴定方法 619
第三节 玉米的耐冷资源及耐冷品种选育 621
一、耐冷资源 621
二、耐冷品种选育 621
第六章 玉米的旱、涝、盐(碱)害及耐旱、抗涝、耐盐(碱)品种选育 626
第一节 玉米的旱害及耐旱品种的选育 626
一、干旱对玉米的危害 626
二、玉米的耐早性 628
三、耐旱资源及耐旱品种的选育 630
第二节 玉米的涝害及耐涝品种的选育 631
一、土壤涝渍对玉米的危害 632
二、玉米的抗涝性 634
三、抗涝资源及抗涝耐渍品种的选育 635
第三节 玉米的盐(碱)害及耐盐(碱)品种的选育 636
一、土壤盐分过多对玉米的危害 636
二、玉米的耐盐性 637
三、耐盐玉米品种的选育 639
第七章 玉米品质育种 643
第一节 概述 643
一、玉米品质育种的分类及其特点 643
二、玉米品质育种的意义 643
三、国内外品质育种的研究进展 646
第二节 玉米蛋白质品质育种 650
一、高赖氨酸玉米的遗传背景 650
二、高赖氨酸玉米的育种目标 652
三、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的原理与方法 653
四、高赖氨酸玉米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 656
五、高蛋白玉米育种 657
第三节 玉米碳水化合物品质育种 657
一、甜玉米的遗传背景 658
二、甜玉米的育种目标 658
三、甜玉米育种的原理与方法 659
四、甜玉米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 661
五、糯玉米育种 662
第四节 高油玉米和特用玉米品质育种 662
一、高油玉米育种 662
二、特用玉米品质育种 663
第四篇 小麦生态育种 669
绪论 669
第一章 小麦生态育种的理论基础 674
第一节 麦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因子 674
一、麦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674
二、麦田生态因子种类 675
三、麦田生态系统因子分析 675
第二节 小麦个体发育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677
一、根系生长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677
二、茎秆生长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680
三、叶片生长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682
四、穗的形成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685
五、籽粒形成和灌浆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688
第三节 小麦群体发育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691
一、群体光合性能 691
二、小麦群体结构指标 692
三、合理的群体结构与增产的关系 694
四、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最佳群体结构 695
第四节 我国小麦生态类型区划 695
一、小麦生态区划的意义 695
二、小麦生态区划的方法和指标 696
第五节 小麦生态育种途径 700
一、小麦遗传学基础 701
二、小麦杂交育种 703
三、小麦诱变育种 704
第二章 小麦矮化育种 706
第一节 矮化育种的发展概况 706
一、世界小麦矮化育种的发展 706
二、我国小麦矮化育种的发展 707
第二节 矮化品种模式及生态生理特点分析 708
一、矮化品种的模式 708
二、矮化品种生态生理特点分析 709
第三节 矮化高产育种途径 710
一、矮化基因的选择及组合 710
二、矮化背景基因的改良 711
三、矮化育种的方法 711
第三章 小麦高光效育种 714
第一节 小麦光能利用的生态生理特点 714
一、外界条件对光合能力的影响 714
二、内部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光合能力的影响 719
第二节 小麦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 722
第三节 高光效品种资源的鉴定和筛选 725
一、高光效品种资源的筛选 725
二、高光效品种光合特性的鉴定 727
第四节 高光效育种途径及选择指标 729
一、高光效育种途径 729
二、高光效育种选择指标 730
第四章 生态条件与小麦品质育种 735
第一节 小麦品质分类 735
第二节 小麦品质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738
一、气象因子 738
二、土壤因子 740
第三节 小麦品质性状遗传 741
一、小麦品质性状 741
二、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 743
第四节 优质小麦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747
一、优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 747
二、优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749
第五节 小麦品质育种途径和方法 752
一、选择育种 752
二、品种间杂交 752